纳西古乐:民族音乐的活化石
发布时间: 2004-06-26 12:12:58
一群老态龙钟、步履蹒跚的老先生们身着传统长袍走上舞台,台下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闪光灯闪个不停。而当身着一袭蓝布长褂的黑瘦的宣科先生出现在舞台一角时,现场的热情更加高涨。
随着一声锣响,演奏开始了,庭院里霎时间一片肃穆。乐声像从远处飘来,渐近渐强,雄浑悠长。初听像诵经,像默祷,伴着企望,伴着呼唤;继而像海啸,像狂飙,挟着雷鸣,挟着雪雨;转瞬间又如山间飞瀑,石上清泉,玲珑剔透,青翠晶莹。一种仿佛可以进入灵魂深处的震撼力量,让人欲罢不能。
半个世纪前,一位久住丽江而又深谙音律的俄国人顾彼得曾在《被遗忘的王国》一书中讲述了他聆听纳西古乐的感受:“我有生以来从未听到过如此深沉辉煌却又那么柔和悦耳的音乐……这种音乐是地道的中国古典音乐,它超越时空,似乎在描述这样一块乐土,在这里颇有宁静、安谧,有着不灭的和平、大同。”音乐是没有国界的,现在来丽江旅游的老外们同样听得如痴如醉。
纳西古乐的源头是古代的中原音乐,其中许多是唐宋以来辞曲音乐的原型。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二月,唐玄宗李隆基为新建的道宫“太平宫”落成而创作了两首乐曲,第一首即最著名的《霓裳羽衣舞曲》,可惜岁月无痕,芳踪难觅,已失传了;第二首即《紫微八卦舞曲》,因战乱在中原汉族地区已经绝迹,但在丽江偏远的闭塞之地却被保存下来。在上世纪80年代初,被奇才宣科挖掘整理出来,立即轰动了世界!
南唐后主李煜填的那首《浪淘沙》,作为文学作品,已经成了千古绝唱,几乎人人都能背诵。可是在丽江的这个无星无月的黑夜,我竟听到了《浪淘沙》的原曲演唱,真是使人终身难忘!《山坡羊》是丽江洞经音乐“细乐曲牌”。此曲源于唐代,历代词人多为其填配。在丽江,我听到了演唱元人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曲调悲壮、激越,极富感染力,使人伤心百姓,伤心千古!恨不得自己也高声地唱起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这些曲目融入了道教音乐、藏族音乐和纳西音乐的文化传统,从而形成纳西古乐。而其中的唐宋古曲和元代忽必烈远征大理时留下的乐器则一代代得到忠实传承。
丽江这个地方从来较少战争,再加之当地土司崇尚中原文化,乃于宋末开始接触中原文明。具体就是请中原的医、教、乐等各师来丽江居住,传授文明,于是这种以道教洞经音乐为主要构成的雅乐得以流传几百年而不失。
“纳西古乐”蜚声中外,已被中外专家学者“定格”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特色文化景观之一。埃及金字塔、中国万里长城被称为可保存的“人类有形文化遗产”,而人类最难保存和延续的则是“无形文化遗产”,如音乐、语言等等。在纳西古乐中存活着的唐宋音乐,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中占有无与伦比的辉煌地位。
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中外乐坛称中国音乐史是“无声的音乐史”。自大研古乐会1993年的北京之行后,“中国音乐史不再是无声的音乐史了”,中国音协名誉主席吕骥称纳西古乐为“活的音乐化石”,著名乐论家何昌林教授说:“唐宋音乐在纳西兄弟中得到如此的保存是我国音乐史上最大的事件之一,中国音乐史将被部分地改写。”欧洲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主席钟思第先生和世界著名喜马拉雅文化学者阿利斯·查理士博士异口同声地称赞纳西古乐为“未经污染的音乐”、“宇宙之声”、“末世之元音”。许多英国汉学家说:“我们听过很多中国传统音乐,今天才算是听到了最正宗的,未经改编的,不加修饰的东方传统音乐,这是人类文化的一大幸事。”
宣科于1930年出生于丽江一个牧师家庭,父亲是丽江第一个会说英语的纳西族人。宣科早年毕业于教会学校。他曾被蒙冤而身陷囹圄20载,人生最美好的岁月全都在颠沛和囚禁中度过。因为母亲是一位藏族山歌手,受母亲熏陶,他自小对音乐有一种深及骨髓的喜爱。1986年,他历经3年撰写而成、发表在《天津音乐学院学报》上的《音乐起源于恐惧》的论文,因为违忤成论、怪诞奇异,而引起了音乐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人们先是“骇然愕至,继而夷然置之,再则慨然叹之”,最后被其充分的论据和审慎求证的方法所折服。后来,该论文被欧洲中国传统音乐学会译成了英、荷等文字。荷兰莱顿学院和荷兰驻中国特命全权大使向他发出了邀请函,请他列席讲演。之后,该文又被日本学习院大学教授生明庆二在其《传承机能音阶论序说》中大部分引用并给予很高的评价。
几乎与此同时,他又成功地论证了流传于丽江地区的《紫微八卦》是唐朝皇帝李隆基亲自谱曲的宫廷音乐,与已失传900多年的《霓裳羽衣曲》为同期御制;论证了《浪淘沙》是南唐后主李煜所作……他的发现,使他再度名震乐坛。
宣科能说汉语、傣语、白族语、纳西语等好几种中国民族语言,也会说英语、法语、俄语、德语等好几种外语,他使人不解,又使人倾倒。
由宣科一手创建的大研纳西古乐会是世界上乐手年纪最大的乐会,年龄最大者有90多岁,最小者也年近六旬。这些老人有抗日战争时期在滇西赶马的“马锅头”,有退休了的会计师,有农民画家、书法家、企业家,也有专门研究古典音乐的专家。
纳西古乐会所使用的乐器也很古老,有的乐器已经使用了几百年,是名副其实的文物;乐会所使用的乐谱也是流行于唐宋时期的《工尺谱》,此曲谱有别于简谱,更有别于五线谱,这种流传了1000多年的乐谱,只有纳西族老人才能看得懂。
年龄最老的乐手用最古老的乐器演奏最古老的音乐,这大概也是大研纳西古乐会演奏的古乐如此打动人心的原因之一吧。
(责任编辑 徐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