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镕基鲜有的几次题词

发布时间: 2004-04-24 10:33:38    来源: 省统战部


    前总理朱镕基自称“字写得不好”而鲜少题词,朱总理曾经为自己“约法三章”:不题词、不剪彩、不受礼。朱基确实说到做到,在上海没有题词,到了中央,也极少看到他的“墨宝”。正因如此,他少有的几次“破戒”更引入瞩目。

舆论督导

    朱镕基为《焦点访谈》栏目题词是在1998年10月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主任梁建增对于当时的情景还记忆犹新。朱镕基来视察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意外,因为在此之前,朱基曾经多次对《焦点访谈》做过的节目作过批示。那一天大家确实非常激动,就像敬一丹后来所说的:“他一进来,我们的眼睛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他。”
    朱镕基那次说了很多鼓舞人心的话,特别是他说,料到《焦点访谈》肯定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阻力,来视察就是表明一种支持。他说:“《焦点访谈》自开播以来,我不敢说是最热情的观众,至少也是很热情的观众;既是一个积极的支持者,同时也是义务的宣传者。我在各种场合都宣传《焦点访谈》,尽管你们也没给我推销费……”
  他说:“《焦点访谈》以其良好的宣传效果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舆论监督指出我们前进中的问题,反映群众看到希望。因此各级领导和社会各方面都要支持舆论监督。”在后来和记者、编导的座谈会上,他还说:“我也接受你们的监督。”赢得大家的一片掌声。
朱基那天还对《焦点访谈》的工作提出了很多具体的要求和期望,其中一些涉及到极为细微之处。比如他说,要避免咄咄逼人的采访,不要自己下结论,不要做裁判员等等。
  那天的题词,是敬一丹代表全体编辑、记者向朱基提出请求的:“您能给我们留几句话吗?”当时没有抱太大期望,没想到朱镕基没有犹豫就拿起笔来写了赠言,刚刚写完前两句,站在总理正后方的白岩松就忍不住率先鼓起了掌,大家也都鼓起掌来,朱基笑着说:“我还没写完呢?”写完之后,朱基还笑问:“怎么没有准备毛笔呢?我的毛笔字更好些。”
  在随后的座谈会上,朱镕基笑着说这四句话不是临时想出来的,是昨天晚上想了一个晚上的,以至于血压都升高了。

切中时弊

  朱镕基总理绝少题词,但2001年4月16日视察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时,亲笔为该校题写了校训: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在视察时,朱总理还说:“我最关心的是这些学员做不做假账。
  如果联系一下中国当前的实际,就会发现朱总理的这个题词是多么切中时弊,多么有针对性!说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做假账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为了突出政绩邀功请赏,数字就成了泡沫随意膨胀:而需要装穷显贫、向上伸手时,数字就成了压缩饼干。为了规避审计,做一个前后照应的账;为了逃过税收,做一个业务量少的账;为了吸引投资,做一个收益显著的账:为了公示群众,做一个开源节流的账……总之,“账”是为“人”服务的,为了“工作需要”什么样的账都可以做出来。总理洞若观火,破例写下了可以说是惊世骇俗的四个字,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2002年11月于香港举行的第十六届世界会计师大会开幕式上,朱总理讲:“最近几年,中国建立了三个国家会计学院,一个在北京,一个在上海,这两个都已建成。还有一个在福建的厦门,正在建设。我亲自为这三个国家会计学院制定了校训。我很少题词,因为我的字写得不好,但是我为三个国家会计学院亲自写下四个大字——‘不做假账’。”“我希望每一个中国国家会计学院毕业的学生,永远都要牢记这四个大字!”朱基以坚定的语气补充道。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不少人会心一笑。当翻译将朱基亲笔题字、不做假账这段话译成英语时,台下掌声再起。

仁义为富

  杭州新修复的文物景点胡雪岩故居,留有朱镕基总理的长篇题词。题词及落款全文为:
“胡雪岩故居见雕梁砖刻重楼叠嶂极江南园林之妙尽吴越文化之巧富埒王侯财倾半壁古云富不过三代以红顶商人之老谋深算竟不过十载骄奢淫靡忘乎所以有以致之可不戒乎。
朱镕基
二00二年五月偕夫人及爱女于胡雪岩故居”
  综观胡雪岩一生,幼时家境贫寒,在杭州一家钱庄当学徒。因囊助潦倒的冗吏王有龄旋升,逐结生死之交。王有龄得官归来,极力支持胡雪岩创办了“阜康钱庄”,胡雪岩由此开始起家,在左宗棠西征收复新疆时,他是左的“总后勤”,经左宗棠保举被皇帝赏给一品顶戴和黄袍马褂,他由商而官,亦官亦商,终成显赫一时的“红顶商人”。但他终究未能逃脱商号倒闭、物业易主、革职查抄、严追治罪的厄运,以至遣散姬妾、郁郁而终。如总理云:以红顶商人之老谋深算竟不过十载。
  有人说“中国富豪榜”就是“中国囚犯榜”,这种说法显然过于偏颇,但近几年富豪纷纷落马,确实值得富人们深思并引以为戒啊!

母校情深

  清华大学是朱镕基的母校,他对清华有着深厚的感情,在毕业离校33年后的1984年,身为国家经委副主任的朱镕基,欣然接受母校的聘请,兼任刚刚成立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院长,同时担任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后来朱担任了国务院副总理,工作担子之重,工作之忙,头绪之多,都没有影响他对经济管理学院的关心。作为兼职教授,他还带着四个技术经济方面的研究生,在他最忙的时候,在工作途中的汽车上听取研究生的汇报。
  1991年,在学院的一次报告会上,他语重心长地对学生说:“我用一只手把你们从社会接过来,在学校里培养好,再用另一只手把你们送到社会中去。”他还动情地说:“在我有生之年,我将永远关心经管学院的成长。”
  在清华庆祝建校80周年的时候,朱基用毛笔工工整整地给母校题了词:“水木清华,春风化雨;教我育我,终生难忘”。这一次破例的题词水到渠成,凝聚了他对清华大学的一片深情。

革命情操

  《相伴永远》是反映了李富春和蔡畅这对伴侣革命生涯的影片。片名后虽没有题:写者的落款,但明眼人一看便知是朱总理写的。1952年,走进国家计委担任秘书的朱总理那时才20多岁,而走进他的视野里,也是第一个与他打交道的高层领导人就是李富春。2000年5月22日,中央召开了纪念李富春、蔡畅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国务院总理朱总理作了重要讲话。
在朱基正和老同志们拍照时,李富春的女儿李特特对朱镕基说:“朱总理,我非常感谢您刚才的一番讲话,父亲九泉有知,一定会很欣慰的。我有个请求,想请你为我父母的电影题:写片名,好不好?”当天晚上,朱基的秘书就给李特特回了电话:“总理从不题写片名,但出于对两位老人的深厚感情,这次破例,但不能署名,如果同意,他会尽快题写的。”
  一个多月后,一幅苍劲有力的题字送到了李特特的手里,还附了亲笔短信:“李特特同志:遵嘱草书两幅,请予选用,书法拙劣,贻笑大方,聊表寸心。朱镕基7月17日。”当电影制作完成后,又送给朱镕基请他审看。没有想到他不仅看了,而且非常激动,感动得落下了眼泪。
  2000年4月13日,朱总理来到坐落在徐州市南郊凤凰山东麓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凭吊为淮海战役而英勇献身的烈士。参观结束后,朱基总理也欣然命笔,写下了“淮海战役烈士永垂不朽”十个大字,情系淮海,激励后人。
  以上大概就是朱总理仅有的几次题词,不难看出,朱总理只是在特别有意义或者在感情上实在无法推脱的时候才题词的。给《焦点访谈》的题词,是对舆论监督工作者的肯定,起到激励作用:给会计学院的题词是为表明对社会诚信风气的忧虑和倡导,这其实是一件关系到社会经济秩序良性发展的大事;给胡雪岩的长篇题词是对为富者的勉励和警钟。以上都是为“大公”的事情。给《相伴永远》影片题词,是对老一辈革命家的缅怀,同时也掺杂对过去领导的敬意,但考虑到有为影片“打广告”“作宣传”之嫌,而且又掺杂了“私人化”的感情,因此题词却不愿签名;而给母校题词实在是情动于衷,水到渠成,作为性情中人的朱总理,无法推脱,也不会推脱。
(责任编辑  楼巧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