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个世纪70年代至今,宁波的民营经济经历了萌生起步、鼓励发展、快速发展和稳步提高四个阶段,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补充地位”发展到“重要组成部分”,现已成为宁波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劳动就业的主渠道和对外形象的代表者。作为宁波经济主体的民营经济,目前正处于突破时期。那么,目前宁波民营企业状况如何?生存环境怎么样?老板们最关心的是什么?本报在市工商局、市外经贸局、市经委、市协作办等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对宁波民企进行了调查,并分上下两篇,从现状、生存环境、块状经济、融资环境、走出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展示。 块状经济调查群星璀璨亮点多
现状调查凸现宁波新活力
20世纪90年代开始,宁波民营经济步入快速发展期,十六大的召开,为民营经济发展带来了又一个春天。去年5月,宁波市委、市政府又专门召开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万人电视电话会议,出台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高的政策意见》,使民营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高潮。
昨日市委、市政召开民企座谈会,要求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推动宁波民营经济发展实现新飞跃。
贡献70%经济总量
据工商部门统计,目前我市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和其他混合型经济实体将近30万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1.5%。除了石化、电力等垄断行业是国有企业外,宁波其他支柱行业几乎完全民营化。去年,全市民营经济对宁波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60%。从经济总量看,我市民营经济的比重已经达到70%以上。民营经济的地位、作用和贡献,非同一般。
解决150万人就业
宁波民营企业量大面广,特别是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商贸、餐饮、旅游、社区服务等第三产业方面占据相当大的比重。2003年私营企业对商贸业的资金投入达到35.17亿元,同比增长64.65%;个体工商户对餐饮业的投入为0.74亿元,同比增长22.1%。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的一、二、三产比重分别为0.5919.2480.17和1.1:6038.9。
调查统计表明,民营企业已成为吸纳劳动力、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到目前为止,宁波民企已累计吸纳大中专毕业生、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下岗职工达150多万人,其中下岗职工9.2万人,占全市劳动力就业总数的32%。
家族制转向现代企业
经过几年发展,不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完成资本积累,逐渐向现代企业制度方向发展,民企组织形式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宁波民企已由过去的个体制、家族制逐步转向合资、合作、股份制运作的模式,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公司制民营企业已成为主体。至去年底,全市民营有限责任公司已达37053家,占全市民营企业总数的59%,比上年增长25.6%。同时,民营资本占主导的股份公司数量也快速增长,全市设立股份有限公司40多家,其中民营资本比重已超过70%以上。
开放型经济生力军
我市大力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推进外向型民营企业的发展。据统计,去年全市个体私营企业(含自然人)与外商合资户数达到292家,外商投资总额16.58亿美元,投入注册资本8.6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7%、64%和73%。自去年9月份外经贸部门放开私营对外贸易流通经营出口权的审批门槛后,仅一个月时间,审批流通经营出口权的企业就有120多家,其中私营企业占75%。去年,全市外向型民营企业扩大到4362家,出口交货值306亿元,成为开放型经济的生力军。?
生存调查市场经济浪淘沙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用这句话来概括宁波民营企业的发展非常贴切。市场经济的大浪淘沙,促成了宁波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
一天新增60家
去年开始,我市实行简化审批事项与强化事后监管相结合的前置审批告知承诺制度,工商部门同时出台了30项方便企业登记、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对现行的市场主体准入制度进行了改革,这些为企业登记营造了比较宽松的市场准入环境,促进了个私经济的发展。
工商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至2003年11月底,全市个体户达到了21.57万户,从业人员有38.1万人;私营企业达6.25万户,投资者13.21万人,雇工101.87万人,注册资本为536.71亿元。其中,去年全市新注册私营企业1.59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23%,个体工商户新开业达4.95万户。
平均寿命为5年
新兴力量生机勃发的同时,也有一部分民营企业因为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经营不善、盲目投资、违反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原因,黯然退出了市场舞台。据市工商部门的统计,去年全市注销的私营企业有7754户,同比增长47.66%。个体工商户歇业和注销的有4.83万户。有关部门曾经作过调查,宁波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在5年左右,大多数企业一般在5年内就走完了从成长至衰退的历程,而留存下来的都是颇具竞争力的企业。
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美国大约62%的企业寿命不超过5年,只有2%的企业存活达到50年,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7年,大企业平均寿命不足40年;一般的跨国公司平均寿命为10~12年;世界500强企业平均寿命为40~42年,1000强企业平均寿命为30年。
旗舰企业不断涌现
经过市场经济的大浪淘沙,我市也涌现出了一批规模型、实力型的民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大大提高。
市工商局的统计显示,去年,我市注册资金在百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达到8360户。其中,注册资本在100万元~500万元的企业6704户,500万元~1000万元的企业1040户,超千万元的企业616户,超亿元的7户,同比分别增长31.08%、24.8%、64.56%、64.7%和40%。私营企业集团达到81户,同比增长47.27%。
这些企业重视研发投入,促进产品竞争力的提高。很多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借梯登高,渗透到光电机一体化、新材料、生物技术、电子信息等行业领域,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大。民营企业融资力度也不断增强,出现了一批执牛耳的旗舰企业。如浙江海通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宁波第一家私营企业上市公司。制造业的龙头老大浙江舜宇集团、帅康集团,注塑机行业老大海天集团,国内最大笔类出口生产基地贝发集团,服装品牌企业太平鸟等成为向国外市场扩资的实力型企业,实现了二次飞跃。
单家企业规模不大,但众多产品趋同的小企业集中在一起就具有了规模效应;产品多是些不起眼的小商品,但这些小商品却集合力量闯出了大市场。这就是宁波的块状经济。
宁波的块状经济萌芽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于八十年代,在九十年代形成规模。目前,全市有块状经济145块,以民营企业为龙头的块状经济,挑起了宁波经济发展的大梁。据统计,这些块状经济总产值已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六成以上。
如今,这些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加工群体,正逐步向工业园区集聚,并在此过程中全面提升。
鄞州服装:为一半中国人添衣
鄞州区是全国最大的服装生产和销售基地之一。全区拥有300余家服装制造企业,4000多家服装加工、销售企业,拥有集服装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集团型企业10家。以“雅戈尔”、“杉杉”为龙头的鄞州服装企业,在全国设立的服装专卖店有几千家,其产业链遍及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全区年生产服装近7亿件(套),有一半以上的中国人穿着鄞州服装企业生产的服装。服装款式达上千种,销往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品牌名扬世界。据统计,鄞州服装年产值已占全区GDP的28%。
余姚电动工具:占据全国30%的市场
余姚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动工具配件生产基地,从事电动工具配件生产的企业超过800家,几乎能提供国内外所有电动工具生产厂家所需的配件,年产值超过30亿元,切下了全国电动工具配件市场这块大蛋糕的30%。同时,该市一些电动工具配件生产企业已从生产配件向整机生产发展,整机生产企业近百家。
余姚梁弄灯具:装到了天安门广场
北京天安门广场上那些造型独特、千姿百态的灯具让各地游客赏心悦目。但人们也许不会想到,这些灯具都出自余姚市的一个山区小镇———梁弄。该镇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灯具之乡”,灯具销售占国内市场的40%。目前,梁弄共有近400家灯具生产企业,生产的20多个系列700多种灯具产品销售到国内外市场。
慈溪小家电:打造中国“家电之都”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慈溪现有家电整机企业1800余家,配套企业近万家,涉及20多个系列,100余只品种,年产各类家电整机6000万台,产值超250亿元,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饮水机、电熨斗、电吹风、双缸洗衣机、电源插座生产基地。
慈溪不仅成为西门子、飞利浦、沃尔玛、长虹、海尔等世界和国内顶级家电品牌、采购商的定点生产基地,而且还开始打响自己的品牌,涌现出了“方太”、“沁园”、“奇迪”等10多个影响较大的家电品牌,成为国内外家电市场的“新贵”。
余姚陆埠软管:年产量可绕地球4圈
陆埠镇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水暖器材专业生产基地,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水暖器材之乡”。该镇水暖器材产业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步,从当初的几家软管生产企业,发展到现在的475家水暖器材生产企业。2001年销售额达到13.8亿元,实现利税8500万元。
这里每年生产的软管达17万多公里,可绕地球4圈多。通过不断创新,目前,该镇水暖产品已从原来单一的软管、水龙头发展到现在的200多个产品、3000多个品种,产品销往日本、美国、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象山针织:国际名牌加工基地
象山县是全国最大的县级针织品出口基地。至2002年,全县已有针织企业700余家。近年来,象山针织业在研发及重点技改项目上加大投入,建立了针织品研究开发、新面料开发、电脑印花绣花、漂染整理、服装成衣五大中心,走在了全国的前沿。凭借产业优势和技术优势,象山针织品已出口到6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耐斯”、“骠马”、“耐克”、“华伦天奴”等二十几种国际知名品牌抢滩象山,建立定牌加工厂。
北仑塑机:国内注塑机的霸主
北仑新区在4年前适时建立了占地50多万平方米的精密机械产业园区,以现在国内注塑机产量第一的海天公司的研发和配套能力,吸引国外许多著名企业前来落户,打造一流的注塑机产业基地。目前已引进了9家注塑机整机生产企业、30多家配套生产企业。目前,该园区能生产锁模力58吨到3600吨、注塑量从50克到5万多克的百余种注塑机械,产品的精密度和寿命在国内遥遥领先,形成了龙头带动、配套完善、外资聚集的产业发展格局,已经成为国内注塑机产业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产业基地。
宁海模具:带动工业产值160多亿元
宁海采取以发展模具业带动工业发展的战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2年,全县模具制造业带动工业总产值达到25亿元。以16.7的比例,拉动相关产业的工业产值达167.5亿元,占全县工业产值的96%。
宁海是“中国模具生产基地”,有专业模具制造厂和模具专业加工点500多家,还有1200多家企业拥有模具车间。目前,全县从事模具业的人员已超过3万人,制模技术工人有7000多人,每年能制造出2万套大型精密模具。上海通用、大众等国家重点汽车制造企业的许多配件就出自宁海县,国内还有许多著名家电企业的配套产品也在宁海生产。
北仑文具:笔类出口全国领先
在全国同行业中,北仑文具业是“后起之秀”,目前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笔类生产出口基地之一。
如今北仑已拥有文具生产企业30多家,从业人员3000多人。产品包括圆珠笔、中性笔、卷刀、橡皮等12大类、4000多个品种,制造技术多次填补国内空白。产品90%以上出口,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超过8亿元。其中,宁波贝发集团是国内最大的笔类生产企业。
大榭钢套:为全国一半摩托车提供配件
虽然大榭只有8家钢套企业,但其生产的钢套在全国占有的市场份额达到了60%,也就是说两辆摩托车中就有一辆的钢套产自大榭。目前,大榭从事钢套生产的人员有1200余人,钢套年产值超过了3亿元,成为浙江、重庆、南京等地的国内摩托车生产企业的重要配套基地。
奉化江口厨具:形成一条龙产业链
2002年,奉化江口镇厨具产业的销售额突破2亿元大关,厨具产业已经成为这个镇扩张最快、最为耀眼的块状经济。
江口镇厨卫配件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目前已成为中国厨卫配件工业基地。全镇现有厨卫企业50余家,形成了从原材料生产到市场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这些企业在国内中等以上城市遍布销售网络,而且产品还远销意大利、法国、英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