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畲歌

发布时间: 2004-11-27 03:57:05    来源: 省统战部

口耳传承   源远流长


浙江的景宁畲族自治县是我国惟一的畲族自治县。自唐代永泰二年(766)迁入浙江的最早的畲民雷进裕支族在景宁定居,此后历代都有畲民迁入,使景宁积淀了丰富的畲族文化。蕴藏丰富、内容浩翰、传唱悠久的畲族山歌,备受外部关注。


畲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高皇歌》等普遍流传的民族推源神话传说歌,口耳传承。


说山便说山乾坤,说水便说水根源;

说人便讲世人事,三皇五帝定乾坤。

颛顼以后是六辛,三皇五帝讲灵清;

帝喾高辛是国号,龙麒出世实为真。

龙麒平番是惊人,公主自愿来结亲;

皇帝圣旨封下落,龙麒是个开基人。


许多少数民族都是爱唱歌的民族,畲族也是这样。由于历史上长时期在深山僻野中游耕生活,唱山歌成为畲民文化生活中的主要方式,成为传承历史文化、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等知识的主要手段,成为文娱活动的主要载体。生产劳动,以歌为乐;婚姻恋爱,以歌为媒;喜庆节日,以歌为贺;社会交往,以歌代言;丧葬祭祀,以歌代哭;祭祖敬先,以歌代辞。


畲族山歌一个明显的民族特点,是演唱时大都用假声演唱。据说假声唱歌有两大好处,一是保护嗓子,哪怕长夜对歌或唱上几天几夜,嗓子不会喑哑;二是畲族山区大都高山深壑,隔着溪谷对歌,假声能传得远、听得清。现代文化如风,在我国南方杂散居住的畲族中间,许多村落已很难听到畲族山歌,传统的畲歌成为日渐远去的音符。在景宁畲族自治县由于民族自治的制度保障和封闭打破还不很久的自然遗留屏障,仍有好多畲族歌手传唱传统山歌,仍有好多本民族民俗活动离不开古老的歌。


唱着山歌织彩带


在敕木山麓,有一个叫东弄的畲村。这个村有一个叫蓝延兰的女歌手,今年36岁,读过村办初小。她是当地畲族彩带世家的传人,手艺特精,唱着山歌织彩带,织出的精美彩带成为当地有关部门馈赠贵宾的珍贵礼品。1999年,在浙江中国民间艺术展上,她的畲族彩带(字带)手工织造作品,获得该展的最高奖项——特别金奖。


一条带子斑又斑,拿给我郎缚身上;

丝线拦边又手织,看到带子看到娘。

  二条带子蚕丝线,蚕丝带子是娘耕畲语:织;

拿给我郎做情义,四面八方传娘名。

——畲族传统情歌《带子歌》


织带是一种手工艺,工具材料简单,但很费工时。以往畲民把彩带作为束衣(腰带、裤带、拦腰围裙带、刀鞘带等)的生活实用品、装饰品和定亲回礼、驱邪祝福的吉祥物,大多数妇女都会织,女孩子从小就开始学着织作。当年,蓝延兰的太曾外祖母就因创制了《皇帝朝纪》汉字带而名噪一方,地方知名人士纷纷慕名求购收藏,使东弄村成为彩带名村,村里后代畲妇依此作为织汉字带的样板。蓝延兰边唱山歌边织带的作法也逐渐沉积为村妇们的习俗。在东弄,中青年畲妇们在农忙之余就聚在一起唱着山歌织彩带。


蓝延兰6岁就跟着外祖母学织彩带学唱山歌。上世纪90年代以来,蓝延兰在继承彩带世家绝艺的基础上,坚持潜心钻研织造任何汉字内容的字带,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杭州宋城乐园、青藤茶馆都曾请她去演示唱着畲歌打彩带。这几年景宁开展畲乡风情旅游,她在大均“畲乡之窗”景区唱畲族山歌搞风情演示。她的愿望是在本地畲乡风情旅游中,筹办“畲族彩带山歌蓝延兰工作室”,研究和提升彩带山歌艺术品位,代代传承,光大弘扬。


婚俗中的“嫁女歌”


如果参加旅行社的团队到畲乡观光,最常见的场面是畲族婚俗中“嫁女”习俗的演示,听到最多的畲族山歌是“嫁女歌”。当团队随着畲族迎亲队伍来到女方的村庄时,导游会要求旅客中推出几位男人客串扮演新郎、赤郎等角色。原来,畲族女子出嫁,要请赤娘(女歌手)与娶方主持人兼厨头的赤郎(男歌手)对歌,称唠赤郎。还要与娶方抬轿送礼的行郎(男歌手)对歌,称唠行郎。这种场合,双方都选聘当地最好的歌手,唱得特别认真动听。


迎亲的人来到女方村口,赤娘和女方姑嫂早就用长刺的杉树枝拦路,放了鞭炮递上红包还不行,一定要对歌。


(1)赤娘唱:

昨晡(天)听讲你郎来,姐妹成群把路开;

姐妹同去修大路,修条大路等郎来。

(2)赤郎唱:

阿姨姐妹好嘴巴,大路用了杉刺拦;

拆路也有老规矩,万一罚酒笑连连。

(3)赤娘唱:

昨晡听到你郎来,拦路也是老规矩;

拦路原是古人礼,不是今朝新规矩。

(4)赤郎唱:

杉刺拦路有威风,阿姨姐妹真灵通;

我也晓得老规矩,罚酒两碗凑成双。


真的畲族赤郎自然能对上歌,游客串演的“赤郎”听懂就很难,哪里能对得上这种“接头暗号”,只得认罚,去喝畲家自酿的糯米红酒。


到了女方家中堂,赤娘和女方姑娘利索地给客人端茶。赤娘就唱起了奉茶歌:“行郎度亲到娘乡,惠明名茶答待郎;南泉好水是嫂烧,泡碗清茶待行郎……”


男方挑来办喜筵的酒和食物,赤郎下厨的炊具却被女方姑嫂悉数藏了起来,要赤郎用猜谜的形式“借锅”。这歌,双方不是唱的,而是一一吟诵。赤郎手捧装着礼品、点着红烛的桶盆,向姑娘们作三个揖,然后吟借镬歌:


各处各乡风,各处礼俗不相同,原先传落古人礼,赤郎借镬理应当……

四四方方一品墙(灶),中央开出大龙(罐),

铜镜双双对月光(罐盖),金鸡洗浴海中央(木杓)。

……


赤郎吟一物,姑嫂就拿出或指出一物,直到她们认为“礼数周全”,接过桶盆,才告一段落。这时,赤郎要一手提肉一手涮锅,迅速地把肉放在锅中,盖上锅盖。否则站在灶台边的姑嫂们会把米糠撒入锅里,让赤郎一次次地涮锅。接着赤郎要杀鸡,姑嫂们姑意推搡,使鸡血滴出碗外,就要罚酒,用锅底墨把赤郎搽乌脸。借镬,充满逗笑和风趣,以借镬歌贯穿,很有畲族风情的特色。


宴席开始,赤娘就带了新娘和姐妹,分两班逐桌劝酒,唱《劝酒歌》:


双喜临门在两家,

男大当娶女当嫁。

唱歌劝酒古人礼,

六亲送礼又送嫁。

双喜临门两家人,

男娶女嫁结成亲。

新娘劝酒古人礼,

六亲食酒笑盈盈。

一双酒盏花又花,

奉在桌上劝亲家。

六亲九眷食双酒,

酒筵完满好出嫁。

一双酒盏金黄黄,

奉分桌上劝行郎。

赤郎行郎食双酒,

酒筵完满结妻房。


吃罢晚宴就是长夜对歌。唱《新娘梳洗打扮歌》、《办嫁妆歌》、《别爷娘歌》等。到了深夜又唱《半夜点心歌》吃夜宵,再唱《闹新房》、《夫妻唱春耕》等歌。凌晨又要唱《对盏歌》,双方敬酒对盏,再唱《起身歌》。新娘动身离娘家,又唱《送谢歌》表示感谢。


多元文化席卷而来的今天,畲歌在寂静和躁动中,大浪淘沙。但也无须过分忧虑,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总是在历史潮流中变化发展的。德国诗人海涅说过:“换一个时代,换一批鸟;换一批鸟,换一种歌曲。”畲歌的未来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