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拒挽良弼

发布时间: 2003-05-24 01:10:07    来源: 省统战部

  孙中山先生是一位撰写挽联的高手。他为民主革命先烈徐锡麟、秋瑾、宋教仁、黄兴、蔡锷等人写过挽联,至今脍炙人口。但有一桩孙先生拒绝题写挽联的事鲜为人知。
爱新觉罗·良弼,字赉臣,生于清光绪三年(1877),镶黄旗人,毕业于日本东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归国后,入练兵处。旋充陆军部军学司监督副使,后升司长。禁卫军成立后,任第一协统领兼镶白旗都统。他以知兵自诩,参与清军改军制、统新军、立军学各事,尤注意延揽军事人才,与铁良等人一起被称为“清军干将”。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后,良弼主张派兵坚决镇压,与溥伟、铁良等皇族成员组织宗社党,反对与革命军议和,反对清帝退位,中华民国元年1月26日,被革命党人炸死于北京,终年35岁。

  良弼死了11年之后,身为中华民国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的孙中山先生,一天忽然接到宗社党首领廉泉的一封信,信中请求孙先生为良弼写一副挽联。先生读信后极为愤怒,对秘书长谭延说:“反革命想拉我和他们做配享,真是白日做梦!我们革命为民权为公理,许多同志牺牲了,还没有来得及表扬,却要我为反革命题联,痴心妄想!请你代我拟一封回信,教训教训他们吧。”

  谭延按孙先生的嘱托,马上写出了这样一封回信:

  “廉泉先生大鉴:来函具悉。独以宏愿为良弼建祠,情笃故人,足征深厚。唯以题联相委,未敢安承。在昔帝王常表一姓之忠,为便私图之计。今则所争者为民权,所战者为公理,民权既贵,则民权之敌应排。公理既明,则公理之仇难恕。在先生情殷故旧,不忘麦饭之恩。在文则素昧平生,岂敢雌黄之紊。况帝毒未清,人心待振,未收聂政之骨,先表武庚之顽,深恐惶惑易生,是非滋乱也。看宝刀之血在,痛及先民。临楮墨而心伤,难望我见。有方台命,敬乞鉴原。”

  此信呈交孙先生审阅后,孙先生一字未改,在信笔签上了“孙文,中华民国十二年一月十七日”,交代谭延将此信以“快邮代电”发出。

  这封回信不仅仅是拒绝题联,而且还包含着对良弼和宗社党人的严词斥责。谁知廉泉竟也一字未改,将其刊登在为纪念良弼而精印的《地老天荒录》上,使有识之士见了跌破眼镜,笑掉大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