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与华侨

发布时间: 2003-05-24 01:10:07    来源: 省统战部

    甘薯,在我国种植很普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可以看到它那长长的藤蔓和硕大的块茎。因其种植的地域不同和人工改良品种的原因,大致有白薯和红薯之分。一些地方的农民呼之为:苕、白苕、红苕。

  甘薯因种植普遍,又是土得掉渣的东西,许多人误以为是我国土生土长的物产。其实,它是名副其实的舶来品(故南方有些地方亦称之为蕃薯、番薯)。甘薯的老家在拉丁美洲,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传至吕宋(今菲律宾)。它是怎样传到我国的?这中间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呢。

  据《金薯传习录》一书中记载:明朝万历年间,福建长乐县有一位华侨,名叫陈振龙。他因经常到吕宋经商,发现当地出产的甘薯产量很高,而且无论蒸、煮、烤、炸,都十分香甜可口。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他,不禁想到故乡福建农村,山多地瘠民穷,一遇荒年常饿殍遍野,便萌生了把甘薯引种到故乡去的念头。可当时统治吕宋的西班牙殖民者却严禁甘薯外带。于是陈振龙与其子陈经伦先向当地农民学习种植方法,后又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在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暗暗地将薯种带回了福州。陈振龙父子先在福州近郊试种,秋后喜获丰收。第二年,适逢福建大旱,当时的总督金学曾便下令推广高产的甘薯,结果大获丰收,民赖以存活者众多。金总督也因此受到朝廷的褒奖,很是风光。事后这位金总督自诩其功,大吹大擂,并要各地方官为他修建“功德碑”、“报功祠”。这还不算,他还将甘薯冠以自己的姓氏,名曰“金薯”。陈氏父子的功德却被抛在一边。

  过去,福州乌石山海滨有“先薯祠”一座,本是为金总督所建的“报功祠”,陈氏父子自然没有位置。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人们才将陈氏父子的塑像请入其中,与金总督同享人们的祭祀。这已经是甘薯传入我国整整四百年后了!

  甘薯在我国广泛种植,也有陈氏后裔的功劳。明末清初,陈振龙的后裔陈世元继承先人遗志,四处奔走,大力推广,功不可没。他曾邀伴到山东古镇试种,后又推广至胶州一带。陈世元还派两个儿子到河南朱仙镇一带及河北京郊地区教人种植。陈氏父子及其后裔矢志不渝的拳拳报国心、殷殷赤子情,真是感人至深!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颁布圣旨,晓谕民众,推广种植甘薯。当时为纪念陈氏一家的功德,民间曾广泛传唱:“不爱灵药共仙丹,惟爱红薯度荒年。何人远来传此种,陈公父子取洋番。”为中华民族作出贡献的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