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官三题:海潮·皇家·名宅
发布时间: 2003-05-24 12:54:00
●
一线潮
古城残垣上头春草又一轮萌生,拱形门洞里那棵上了年纪的倒挂木莲依然孳蔓新绿,石板长巷里的庭院深幽清寂,热气蒸腾的小茶馆里,一旦老面孔发现了长街上的陌生人,总是投来欲探究竟的目光……我想念三十多年前钱塘江口北岸的那座江南小镇——盐官的神韵。
占鳌古塔,俯瞰壮观
“盐官”这个名字好古怪,它古悠得令海宁人骄傲:二千多年前西汉吴王刘濞在这里煮海取盐,设置了司盐之官,故有是名,延续至今。因为拥有独特而丰厚的人文历史、地理资源,这座城镇得以跻于浙江省首批十五座历史文化名镇之列。
使它饮誉世界的,便是钱塘江海宁大潮。“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上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苏东坡诗)观阴历八月十八“海宁潮”便在盐官。而欲饱览“一线潮”、“返头潮”、“碰头潮”、“半夜潮”、“怪潮”的最佳地点,应是百里鱼鳞石海塘之上,突兀于海天之间的占鳌古塔(始建于宋代,重建于明代万历年间)。
我于今年五一节探访盐官,登临此塔时不是大潮汛日子,但襟怀海风,在六面七层的戗角铜铃声中,似乎听到了一千二百多年前盛唐诗人刘禹锡的朗诵声:“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作雪堆。”历代诗人都写足了海宁潮的声色气势,宋代大画家米芾更是点了睛:“天排云阵千家吼,地拥银山万马奔。”乾隆皇帝也在这里留下了二十多首观潮诗和一块“诗碑”。
江山也要伟人扶。孙中山先生来了(1916年),毛泽东主席来了(1957年)。他们都留下了回应大潮的墨宝,后人为之制匾或勒石以建亭。我在塔顶俯视大地,“三到亭”、“中山亭”、“毛泽东诗碑亭”、“史量才纪念碑”(1934年史氏在翁家埠海塘北侧杭沪公路被军统特务杀害)……以及鳞次栉比的盐官屋宇,都历历在目。
陈阁老宅,帝王之谜
我慕名探访了堰瓦坝的陈阁老宅。这座宅第是盐官成为历史文化名镇的依据之一。
海宁陈家曾是东南显赫世家,“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在明清两代进士及第者竟有32人。阁老为大学士、宰相的俗称。陈家三阁老是:顺治朝的陈之遴(1605—1666),先任秘书院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后任弘文院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并膺太子太保,可谓两度拜相了;雍正朝的陈元龙(1652—1736),先后任广西巡抚、礼部尚书、工部尚书,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太子太傅;乾隆朝的陈世倌(1680—1758),工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太子太傅。
盐官这座“陈阁老宅”便是陈元龙的相府。可以想象当年的宏伟气派,现在主要建筑均已毁圮无存,只余中路的大门、仪门、轿厅和东路的祠堂、寝楼、双清草堂,及六百多年树龄的罗汉松一棵、雍正皇帝恩赐给尚书陈冼(陈元龙从兄)未亡人、一品诰命夫人查氏的御书“躬劳著训”九龙匾一块。此匾保存完好,静静躺在老宅筠香馆的展柜内,令人顿生一种“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的感慨。
早就听说过弘历(乾隆皇帝)是陈阁老(陈元龙)的儿子的传言。参照朱士江、朱敏贤伉俪主编的《盐官镇志》姑妄串连成一个颇富戏剧性的故事——
胤与陈元龙素相善。这位四阿哥的嫔妃皆生女,康熙五十年,熹妃钮钴禄氏又生一女,他甚懊恼。忽闻陈元龙花甲得一男,适同月同日,遂命陈抱来看看。待到送归,陈家才发觉,男婴已经被调换成女婴了。陈大惧,不敢声张,跌足苦叹“又一个‘狸猫换太子’”!十年后,这位四阿哥即帝位,即是雍正帝。他着陈元龙去马兰峪守帝陵,将之撵出了京师。继而还要清查他在广西巡抚任期时的积谷亏空案。陈元龙被这位枭雄君主镇慑得大气不敢出,哪敢再问“调包”之事。待到雍正收拾完年羹尧及胤、隆科多党羽后,他重新起用陈元龙,晋升他为大学士,又将他的子侄陈邦直、陈世倌、陈世等封授高官。陈氏一门深惧雍正权术,但也因此钟鸣鼎食,荣华富贵至极。
陈元龙与雍正帝同一年去世了。那么乾隆帝对这位“传说中的生身父亲”态度如何呢?乾隆处理得非常含蓄又巧妙,请看:
陈文简公(元龙)墓前有一块无字碑,康有为见过,为之惊诧不已。传说乾隆帝原有祭文,后来焚烧了。
乾隆帝六下江南,四巡海宁(1763年、1766年、1781年、1785年),每次均驻跸盐官安澜园。此园是江南名园,为陈元龙别业,“安澜”之名即为乾隆所赐。他还不忘到邻县海盐陈元龙墓地一转,还命御膳颁祭呢。还有传说乾隆深夜来到陈阁老宅会见了生母,将“芳草堂”改为“双清(谐“双亲”音)草堂”,因而使陈阁老宅四扇朝北的竹扉大门,“厥后非天子临幸,勿轻启此门”。
帝王出身之谜,真耶,伪耶?将永令后人费猜疑。
名士故居,一代宗师
来到南门外周家兜静安(王国维字)先生故居,有一种如归之感。
王国维故居面对钱塘江海塘,坐北朝南,结构为两进三间九檩,两天井及后花园。第一进是平房。第二进是二层楼房,打开楼窗,既可观沧海日升日没,又能听浙江潮汐之声。好一块水土,浸淫出一代国学宗师!
前厅正中,立有先生青铜半身像,黑花岗岩像座镌“王国维(1877—1927)”字样,上悬朱穆之书“王国维故居”匾额,壁书有“博大精深,学贯中西”,此实为王氏一生学术成就的最佳概括。王国维7岁入蒙馆,随父(秀才,溧阳县衙师爷,太平军起,弃儒从贾)学诗词骈散各种文体,16岁中秀才,后在海宁州城内(即盐官)教书,20岁完婚,1898年22岁去上海《时务报馆》作事,才离开故乡。他几乎每年要回来小住一些日子,在这座被他称作“娱庐”的院落里,或自学英语,或研读康德、叔本华,或撰写《两浙古刊本考》,而最令他醉心的是凭窗观望海宁潮,曾写道:“辛苦钱塘江上水,日日西流,日日东趋海。两岸越山洞里,可能销得英雄气。”王国维无论任逊清“南书房行走”,还是做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海宁故屋在他心中一直置有相当地位。
80年代初,人民政府整修、恢复“娱庐”原貌,并趁1987年“国际王国维学术研讨会”(上海)暨王氏110周年诞辰纪念机会,举行“王国维故居”启幕仪式,并开辟了“王国维学术成就陈列室”。
我在后进厅厢潜心参观静安先师学术著作,多为珍贵的初版书籍、杂志。这里展出的有:《宋元戏曲史》(1912年首刊《东方杂志》92卷),《红楼梦评论》(1904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1917年),《鬼方昆夷狁考》(1915年),《鞑靼考》(1925年),《人间词话》(1939年开明书店),《静安文集》(第一部哲学、教育、文学论文集,1926年文殿阁书庄)……以及近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的《王国维遗书》(16卷)、《观堂集林》、《王国维全集》等等。
王国维,集史学、文学、哲学、考古学于一身,著作等身,这在他盐官故居可窥一斑。
占鳌古塔、陈阁老宅、王国维故居等珍贵历史文化遗物,都是从接近颓圮中被抢救出来,修复如旧而面世的,并已列入省级文保单位,此举足见当地政府文化襟怀与经济思维。只是昔日被视作“异端”的文化大师早已作古,只留得古城残垣上的依依春草、石板长巷中的悠悠闲适,等等——古镇的灵魂何处寻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