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在象山

发布时间: 2003-05-24 12:54:00    来源: 省统战部

xie.jpg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象山就以海鲜驰誉:爵鲞、鳔胶、鱼翅、海蜒、泥螺(一名吐铁)、紫菜、石斑鱼、青蟹等,不胜枚举。

    西沪港畔,白岩山麓,诗人王诗蕙曾赋《象山海错诗》计20首,状物赋形,一物一诗,耐人寻味,如咏白鳊鱼:

    一天梅雨洗沙腥,软翅双挑燕尾青。冻玉上盘糟气酽,细鳞如粟泛银星。

    咏海瓜子云:

    冰盘堆出碎玻璃,半杂青葱半带泥。莫笑老婆牙齿软,梅花片片磕瓠犀。

    咏带鱼诗云:

    可准深衣旧制裁,素绅三尺曳皑皑。波臣新授银台职,袍笏龙宫奏事来。

    他的诗描绘细腻,形象生动,随声唱和者不乏其人。

    十九世纪中叶,四明学者、诗人姚燮曾寓象山舫前村王氏宅,写下《西沪棹歌》120首,其中有好几首涉及佳肴。试举一二:

    绚云如絮剥腥苔,拥剑爬沙九月魁。软骨虾姑谁许聘,郎君鲞自爵溪来。

    诗后自注云:“苔皮一名绿云菜,拥剑即红钳蟹之佳者。虾姑以虾为食,故名。郎君鲞,石首腊也,以爵溪所制擅名。”一首诗把以上四种海产品糅杂在一起,形象生动,想像力十分丰富。

    蚴花春结紫胎,婢屣织鳞翠箬栽。

    那及夫容霜打后,阑残渚口泽鱼来。

    自注云:“石虾一名石砝,蚌属,形如龟脚,婢屣鱼一名鲇鳎,即箬鱼,钱沃臣《蓬岛樵歌》句云:‘愁他不秘宫鞋样,打与人间奴屣鱼。’奴屣鱼一名箬挞。泽鱼形以鲻鱼而小,皆骨软,冬时最美;土人称霜打泽鱼,出西沪兰残嘴涂中。”此诗亦一诗多物,宛如韩信点兵一丝不乱。

    姚注中提到的钱沃臣,乾隆时象山县城人,字薪溪,博学多闻,所著《蓬岛樵歌》百首堪称咏吟象邑风土物产、人文掌故的传世之作,其中有不少篇章写到海鲜产品。他先后从鱼市引入,诗云:

    百家墩外起腥风,九曲溪前鱼市通。

    竹叶胜枫叶,梅弹涂味胜梅童。

    自注云:“县署前有八卦墩,又名百家墩。九曲溪在墩前,即鱼市,鲜贩群集。鱼之类有海蜒,其大者名水晶(音kǎo),以其质透明也;又名竹叶,以其形似也。白鳊状类枫叶,腊之名枫叶。弹涂鱼亦名跳鱼,似土步而色黑,背上有细青斑,跳跃海涂中如手指之按弦索,故名。《郡志》载:弹涂一名阑胡,形似小鳅而短。邑以梅子熟时最肥美,曰梅弹。《雨航杂记》录:石首鱼(俗称黄鱼)最小者曰梅首,亦曰梅童。”

    山厨巧斗牡丹葩,乡馔共来分外嘉。

    冰渍春蛏迷蛱喋,雪翻江蛎赛梅花。

    自注云:“《清异录》:吴越有一种玲珑牡丹,以鱼片斗成牡丹状,既熟,出盎中,微红,似初开牡丹。邑产蚌属,烹之两壳自开,名蝴蝶蛏。《本草拾遗》:蛏生海泥中,长二三寸,大如指,两头开,闽粤人以田种之。候潮泥壅沃……我邑亦有蛏田,产南田(今鹤浦镇)者肥美。邑蛎江产蛎,一名。《岭表异录》:蛎初生海岛,岩如山,每房肉一片,随所生前后,大小不同。每潮来壳开,见人即合。海人以楔取壳,烧以烈火,自启房。挑取其肉赴市,按蛎肉小若梅花者佳……”

    连理枝横海扇开,石梅树映绿云堆。

    龙君尽自夸多宝,算袋还随佩印来。

    注云:“海物有连理枝,海扇、石梅、绿云菜。《拾闻记》载:永昌年中,台州司马孟洗奏,临海石上冯义得石连理三株,皆白石。《华夷珍玩考》:石梅生海中,一丛数枝,横斜瘦硬,形色如枯梅。海苔初生曰苔濡,又曰苔生,春末夏初渐老,曰苔条,干之曰苔脯。另有如紫菜而色绿者曰绿云菜。墨鱼,《闽小纪》曰算袋鱼,俗称乌贼,其骨名海鳔蛸。海人云:泰皇东游海,弃算袋所化。陶隐居云,腹中有墨可用。乾隆戊戌春,海人网得一鱼,状如鲈,长尺许,颔下系一寸许小方石印。”

    三位诗人,或因物状形,或指事抒情,或引经据典,异闻传说,兼收并蓄,手挥目送,妙趣横生,把象山海鲜产品之丰饶多姿,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神往。

  提到海鲜面、鱼面、席饼筒、鱼丸等风味小吃和美味肴馔,不少海外象山游子垂涎回味之余,不禁想起许多往事。

  有这样两则小故事——

    昔属宁海县的柴溪村,与象山西乡牌头村相邻,有一家娶了一位牌头姑娘,新婚之后,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一道道热腾腾、香喷喷的肴馔,令亲戚故旧们大饱口福之余赞不绝口。事后,柴溪村一些青年人浼亲托友,总想到牌头村娶个媳妇回来,好风光一番。

    象山人烹调海鲜的方法多种多样,煎、炒、烩、熘、炖,不一而足,佐料有葱、姜、糖、醋、酱、糟,五花八门,令外人眼眩。曾有一渔夫娶了个山沟里的媳妇。一天,丈夫提回几条鱼来,回身要走,媳妇问,怎么吃法,丈夫说糟一糟吧。等丈夫第二趟回来,妻子向他诉苦说:“没见过你家吃鱼这么吃法,你看我的两手都搔得鲜血淋漓了。”原来她把“糟”误会成“搔”,闹了个大笑话。

    象山除县城外,西乡墙头村,南乡东陈、昌国,都出过进士,且广有田产,自然对美食感兴趣,石浦和爵溪素称渔埠,也毫不逊色。该炒的炒,该煎的煎,该清炖的清炖,该红烧的红烧,一个最大的特色是烹调讲究搭配,荤搭配素,鱼搭配肉,山珍搭配海味等等。一尾河鲫鱼作红烧时,放上一把葱,叫葱烤河鲫鱼,不但葱香解了腥,葱味也入了鱼,再讲究一些还可以将碎肉和馅饼填入鱼腹中同煮。最简便的清蒸鱼,也一定要放二三片姜,几根葱,有色也有香。炒鸡蛋从没单味的,一般加些番茄、笋丁、洋葱丝,讲究的加虾皮,至少也得加一把葱,嫩黄的鸡蛋裹着碧油油的葱花,瞧在眼里也就开胃了。做鱼丸也有讲究的,把火腿切成碎末,点撒在鱼丸上,端上来白里透红,入口咸淡冲和,恰到好处。还有白鲞与黄鱼同煮叫金银鱼,火腿炖猪蹄叫金银蹄,白鲞烤肉叫鲞烤肉,以及火腿冬瓜汤等,不一而足。可以说,象山厨师,善于取长补短,也许应该说兼收并蓄,或者还应提高到调和鼎鼐的高度呢。

    象山海产不但有虾、蟹、蛏、蛤,还有一种叫鲎的,介属,壳莹净如碗覆背,背上有眼,口在腹下,两旁各有六足,尾长尺许,三棱。雌负雄行,取之必得其双。海人编竹如箔,立椿击海港中,潮涨箔仆,鲎乘潮入,潮退箔立,遂不得出,剁成块,腌贮瓷中。酒后佐膳,堪称佳品。

    我老家在象西山区,虽处层峦叠嶂之中,但流风所及,也有一两种异味。就说吃肉,取精肥搭配均匀,分作十来份,放在荷叶上,取佐料和以麦粉,匀洒肉上,然后荷叶包里,用线扎牢,蒸熟后即可解包上盘,清香透鼻,风味独特。

    笋是山乡的特产,四季常有,习俗云:立夏日要吃小竹笋,谓可防腿软。春笋最旺发,一夜能窜上几尺高,有看山人说,一场春雨后,可听到竹林内沙沙作声,就是春笋上长时的解箨声。取新采的鲜笋,与咸齑共煮,其味鲜美无比,堪称仙品。冬笋名贵,冬笋烤肉也算得上是一道名菜,有一首咏冬笋烤肉的打油诗:“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若要不瘦又不俗,天天吃碗笋烤肉。”

    以上林林总总,不免挂一漏万,也作一打油诗来结束本文:

    芸窗呓小吃,齿类溢芬芳。

    君欲亲尝味,还须到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