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坎儿井

发布时间: 2003-05-24 12:42:53    来源: 省统战部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阿娜尔汗的心儿醉了……”,关牧村的歌声,不由使人神往吐鲁番这片神秘的土地。在八月的夏日里,我走进了中国的“肚脐眼儿”——吐鲁番。
 

  吐鲁番是我国最热的地方,我是确确实实体味到了。什么是“赤日炎炎似火烧”,恐怕惟有到过吐鲁番才能有深切体会。清代著名学者、诗人肖雄曾这样描写吐鲁番的奇热:“自四月底始,日光如火,风吹如炮烙”,“火风一过,毛发如焦”。吐鲁番夏季地表温度通常在70℃以上,最高时竟高达82.3℃,是名副其实的“火洲”。当地人们形容这个“热”能“埋沙煮蛋”,“墙上烙饼”,是一点不为过的。

  吐鲁番如此奇热,且干旱少雨。全年几乎有10个月不见雨雪,年降水量不足16毫米,然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如此气象,人类生存需要的水何来?那浓荫蔽日,郁郁葱葱,葡萄满架的绿色世界何来?这可得归功于人类文明的伟大创造——地下水利工程系统“坎儿井”。
  

  吐鲁番盆地曾经是一片古海,由于地壳的运动,尤其是三千万年前喜玛拉雅山造山运动期间,盆地周缘山体上升,古海变成了陆地,盆地逐渐形成。今天的吐鲁番,它的外环是拔地而起的崇山峻岭,北面是著名的博格达山,南面有库鲁克塔格山,东南面有库姆塔格山,西面为喀拉乌成山,东南西北诸山一起簇拥着吐鲁番盆地。山顶上终年冰雪覆盖,是天然的固体水库。看那高达5445米的博格达山,更是白冠银装,冰峰柱天,松柏满坡,巍峨壮观。博格达山的南坡,有现代冰川183条,面积122平方公里;那喀拉乌成山有现代冰川42条,面积为18平方公里。每当夏季来临,大量的雪水流向盆地。当河水流出山口以后,很快渗入戈壁地下,变为潜流。日积月累,戈壁下面的水储量十分丰厚,这为开挖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有关部门统计,贯通吐鲁番地下水的坎儿井有1237条,目前实际使用的有853条。坎儿井长度一般为3公里,也有的长达20至30公里,这样加起来,总长度将超过5000公里,相当于黄河的长度,比京杭大运河还长3000多公里,是苏伊士运河的二十八倍,是巴拿马运河的六十倍。吐鲁番人民凭着智慧和勤奋,一不小心,创造了一项全国之最——我国最长的地下水道。

  走近坎儿井,你会感到,坎儿井设置虽然简单,但构思奇巧,工程恢宏。坎儿井这种独特的地下引水设施,主要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四部分组成。开挖前首先要在雪水的潜流处找到水源,然后每隔20-30米处挖一眼竖井,竖井的作用除汇聚水源外,还提供挖掘暗道时土石的出口,同时还有供气、透亮之用。一条坎儿井,竖井少则几十口,多则三百多口,随着地面坡度的增高,竖井也越挖越深,从几米、十几米,个别的可达一百米上下。暗渠,也称集水廊道或输水廊道,是坎儿井蓄水引流的主要工程。明渠与一般的渠道相同,横断面多为梯形,坡度较小,流速亦较慢。暗渠与明渠相接处称龙口,是坎儿井挖掘井道的起点。涝坝是一座小型蓄水池,由挖掘暗渠搬运出来的砾石、沙子、泥土堆积在竖井口四周。据说,乘坐汽车临近吐鲁番市,在那郁郁葱葱的绿洲的外围戈壁滩上,可见顺坡而下的一堆一堆的圆土包,坐落有序地伸向绿洲,这就是坎儿井竖井口的涝坝。假如从高空俯视,这些土堆宛如珍珠串结的项链,装点着吐鲁番这片古老的土地。遗憾的是我没有能观赏到这一景观。

  在介绍坎儿井的现状和历史的陈列室里,我看到挖掘坎儿井的工具,那全是一些古老原始的铲、锹、镘、井绳、吊筐和照明用的油灯之类。很难设想,坎儿井这样浩大的工程,依靠的是如此原始的工具,实在不可思议。然而,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这样。一条坎儿井要挖几个月乃至数年,千百条坎儿井的集聚,其工程是何等的恢宏!

  据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考证,“卡尔井(即坎儿井)者,乃穿井若干于地下相通以引水,此中国旧法也。”早在汉武帝时,为了引洛河水治理盐碱地曾征万余兵士,从今天的陕西澄城挖渠到大荔县。后来此法传到新疆,并作了改进,在军队屯垦的哈密、吐鲁番推广。据史料记载,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兴建的。由于清政府的倡导和屯垦措施的采用,坎儿井得到了大量发展。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正月,林则徐被贬新疆,在赴南疆踏勘垦地,途径吐鲁番城的当天的日记中,林公写道:“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北,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事!”林公在了解了坎儿井的奇妙之后,也大力推广这一引水灌溉的方法。

  走近坎儿井,晶莹透亮的雪水,潺潺流动,掬一口清泉,凉爽无比。随着游览人群,我穿入圆形拱顶,一人多高的人行暗道,手摸两壁,泥巴涂抹得平平的,抬头仰望,竖井可见一孔光明。

  今天,坎儿井的清泉,仍在浇灌着吐鲁番大地,使火洲戈壁变成良田绿洲,生产出驰名中外的马奶子葡萄、哈密瓜和大量的粮食、棉花。坎儿井,古代吐鲁番人民的伟大创造,不仅仍在恩泽子孙后代,今天更是中外游客乐于观赏的一大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