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的七张“脸”

发布时间: 2003-05-24 12:42:53    来源: 省统战部

shan.jpg

  祖国边陲云南省的香格里拉是个神秘的地方,我们不妨从她的七张“脸”看看其奇妙之处。

碧塔海:梦幻之“脸”

  出香格里拉(原名中甸)县城,一路崇山峻岭,大地被抬升到了将近4000米的高度。一条蜿蜒的小路在眼前延伸。到了此时,剩下的路程只能在马背上完成了。约摸走了近十公里,密林中,碧塔海像千呼万唤始露面的美人,终于向外来者绽放了她梦幻般的微笑。碧塔是藏语,意思是“像牛毛毡一样柔软的海”,它是滇西北最著名的淡水湖之一。湖畔是遮天蔽日的古树,看上去如同历尽沧桑的智者;湖心小岛则形如礼帽。站在湖边,蓝的是天,白的是云,青的是杉,绿的是水,一切都如此分明,却又总觉得有着某种梦幻般的迷离。湖中的小岛尚未开发,绿萝如飞瀑泻下,满目深深浅浅的绿,和着幽幽暗暗的蓝,而岸边的丛林里,不时有几片落叶和花瓣轻轻地飘向湖面。由于没有任何污染,碧塔海鱼类资源保存较为完整,其中有一种鱼竟有三个嘴唇,这就是中国生物学家命名的“碧塔重唇鱼”,它是第四纪冰川时期遗留下来的物种,距今已有250万年的历史了。到了夏天,当湖边的杜鹃花盛开,便可看到独特的“杜鹃醉鱼”——杜鹃花含有微毒,当它落到水面被游鱼吞食后,鱼儿就会如同醉了一般漂浮在水面。碧塔海的另一生物奇观是湖面上漂浮着成片生长、厚达50厘米的草排,草排上又生长着众多植物,形成了一个流动的水生植物世界。

纳帕海:灵秀之“脸”

   有森林,就会涵养出湖泊。纳帕海,藏语意为“森林旁边的湖”。它位于香格里拉县城西北部8公里处。湖区面积31.25平方公里,海拔3266米,东、西、北三面被群山环抱。每年夏季,艳阳高照,纳帕海三面山头的积雪融化后汇成一股股溪流,悉数注入纳帕海,再加上拿曲河、奶子河等十几条河流的加盟,纳帕海看上去便蔚为壮观了,积水面积竟可达660平方公里。到了秋冬季,湖水逐渐退去,纳帕海又成了一望无际的绿色沼泽地。纳帕海是香格里拉最富有高原特色的风景区之一。6月伊始,野花竞放,原野苍茫,风吹草低,牛羊成群,恍如置身内蒙古大草原。纳帕海东边山上,是古寺——衮钦寺遗址,这里古木森然,让人顿生怀古之幽情。纳帕海周围的沼泽和草甸是候鸟们最理想的栖息越冬之地。每年9月,纳帕海成了鸟的天堂,斑头雁、野鸭、黑颈鹤等珍禽纷纷不远万里飞到这里过冬,其中以国家一类重点保护动物黑颈鹤最为珍贵,每当秋风渐起,它们就会如期而至。它们那欢快的鸣叫使这片古老的荒原充满勃勃生机。

归化寺:凝重之“脸”

   香格里拉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地方,而藏传佛教为广大藏族人民所信奉。位于城中的噶丹松赞林寺,又称归化寺,是云南规模最大的藏传佛寺,始建于公元1679年。归化寺仿布达拉宫之布局,依山就势,层叠而上,两主殿周围散布有百余间活佛静室及僧舍,形成了壮观的藏式碉房建筑群。兴盛时期,此寺曾有喇嘛1200名。寺内建筑古朴凝重,泥土垒就的墙面已随岁月的流逝而发黄剥落。庙堂内的墙上,到处都装饰着唐卡。这种古老的藏族绘画,布置在这历尽沧桑的古寺内,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神秘。

白水台:神奇之“脸”

   白水台,在距香格里拉县城101公里的白水村,海拔2380米。纳西语称为“拜卜芝”,意为逐渐长大的花,又有“仙人遗田”之美称。这里曾是纳西族东巴教主的修行地,也是纳西族文化的发祥地,所以在纳西语里有“没到过白水台,不算真东巴”的俗语。白水台是由于水中的碳酸氢钙经阳光照射发生化合作用生成碳酸钙白色沉积物,千万年来,这些白色沉淀物不断覆盖地表,从而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岩溶地貌。步临台地,但见白水台层层叠叠,左侧,一泉台形似新月,清泉盈盈,相传是仙女梳妆的地方;泉台左下侧有一石穹窿,洁白如玉,形如一怀孕女子,是当地群众供奉生殖神的地方。

哈巴雪山:生机之“脸”

   哈巴雪山位于香格里拉县东南部,现已辟为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气候特殊,形成了呈立体带状分布的植物群落:海拔5000米地段,分布着高山寒带植被和高山草甸、高山灌木丛;海拔4000米主要分布着冷杉、云杉等针叶林;海拔3000米地段属于针叶与山地常绿阔叶林交汇带;海拔2000米以下,则是干热河谷灌木带。这种立体分布,使植物种类繁多,保护区内的虫草、贝母、珠子参、天麻和雪莲等名贵药材以及兰花、百合、报春、野牡丹等名花随处可见。在浓密的原始森林中,栖息着多种珍禽异兽,如一类保护动物滇金丝猴、野驴,二类保护动物雪豹、猕猴、小熊猫、金钱豹、原麝、马麝等等。

卡格博峰:威严之“脸”

   有“云南第一峰”之称的卡格博峰位于香格里拉与德钦边境。在出德钦县城10公里处的飞来寺,便可见到澜沧江对岸数百里冰峰相连,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的雪峰就有13座,称为“太子十三峰”,即中外闻名的梅里雪山。而傲然挺立于十三峰之上的就是卡格博峰,它横亘天际,海拔6740米,是云南第一高峰,也是享誉中外的奇峰。

   卡格博,藏语“白色雪山”之意,俗称“雪山之神”。传说原是九头十八臂的煞神,后被莲花生教化,受居士戒后皈依佛门,在藏区被列为八大神山之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富有传奇色彩的美国学者洛克博士,在游历了卡格博之后,称它是“世界上最美之山”。1989年10月,藏传佛教十世班禅大师确吉坚赞,曾在峰前举行隆重法事,现已刻石立碑留下胜迹,供游人瞻仰。每年秋末冬初,西藏、四川、青海、甘肃的一批批香客,千里迢迢赶来朝拜这座心灵中的神圣丰碑,以求卡格博神的保佑。

   卡格博峰下,冰川、水斗连绵,其中“明永恰”和“斯恰”两条冰川如银鳞玉甲的长龙,从海拔5500米往下延伸至2700米的森林地带,离江面仅800米,是世界稀有的低纬度、高海拔季风海洋性现代冰川。卡格博峰由于山体陡峭,终年冰雪覆盖,时有雪崩、浓雾、大雨、乌云、狂风,迄今仍是无人登顶的“处女峰”。早在1902年,英国就派出一支登山探险队首次向神峰冲刺,后来,美国、日本、中日联合等4支登山队又4次攀登,均以失败告终。1991年1月,17名中日登山健儿又在卡格博峰下落不明。现在飞来寺立有纪念碑供游人凭吊。碑旁有望峰亭,游人可以远眺神峰。

茨中天主堂:人文之“脸”

  茨中,藏语里意为“六个村庄”,源于这里的头人以前管辖六个村落。茨中天主教堂原址在茨中以南约15公里的茨姑村,建于清同治六年,后毁于驱洋教运动。1909年重建,历时12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教堂建成之后,即成为“云南铎区”的主教礼堂,曾先后办过1所学校和1所女修道院。茨中教堂的建筑群坐落在树木繁茂的半山腰,背依青山,前对起伏的田畴,建筑群体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整个建筑以教堂为中心,中西合璧,主次得体,包括大门、前院、教堂、后院以及地窖、花园、菜园和葡萄园等等,结构紧凑,规模宏大。沿大门筑有外围墙,建筑四周以及房间空地,辟花坛,植果木,红绿相映,风雅别致。教堂坐西向东,为砖石结构哥特式建筑,整体成十字形,拱形门廊用条石砌成,进深6米,宽3米。门廊之上再砌成3层钟楼,楼高20米。教堂内现存大量外文图书、法国传教士的酿酒工具等。

   看完这七张“脸”,相信你对香格里拉的神秘有了一个初步印象,要想领略她的迷人风采,还是请你亲临其地一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