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度者终成大器

发布时间: 2003-05-24 12:14:55    来源: 省统战部

  曹操是历史上颇有争议的人物。对于其人其事,大抵是勇者见其神武,德者见其贤能,智者见其权变,“厚”者见其奸诈……然而,有一点不容置疑,那就是曹操对待人才的宽容大度,一直为世人所称道。

  从三国的史实而言,曹操虽有其权术狡诈的一面,但也是一个知世知人、“唯才是举”的政治家。正如鲁迅所评价的:“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尤其是他大度“容才”的胸襟,更体现出一种“王者的风范”。他所作的《短歌行》中“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豪迈诗句,就形象地表达了“海纳百川”、求贤若渴的胸怀和愿望。正因为如此,曹操方能麾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为其统一大业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纵观曹操戎马倥偬的一生,他之所以能够成为乱世争霸的大赢家,原因固然有很多,但大度“容才”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容人之错,既往不咎,是其一。

  曹操有句名言:“人无完人,不慎苛求。”他认为人生在世,难免会有过错,只要“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作为善于用人者应有宽容之量,容人之度,谅人之心。这样,才能“宽其心,去其疑”,使其“竭尽心力”。从曹操不计前嫌重用陈琳的事实,足以看到他容人的气度。

官渡之战前夕,文士陈琳替袁绍撰写讨曹檄文,历数曹操诸般罪恶,辱骂其祖宗三代。袁绍战败,陈琳被俘,当时,仅凭这篇檄文,足以碎尸万段。可是曹操见了阶下受缚的陈琳问道:“你骂我也就够了,为何还要辱及父母祖宗?”陈琳说:“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曹操“爱其才而不咎”,不但留在身边,还委以重任。

  虚怀若谷,用人之长,是其二。

  曹操用人“才重一技,用其所长”。他否定“才勿盖主”之说,经常鼓励部下“尽展其才”,各显其能。对于妒贤嫉能者严厉责罚;对有真才实学者“爱之、用之、信之”。曹操的重要谋臣贾诩,在南下荆襄时,就提出了反对发动“赤壁之战”的意见,认为南征大军夺得荆州地区,已经达到目的,没有必要再去冒险夺取江东。他主张撤兵,休养生息,以政治战代替武力战,与曹操的意见发生很大冲突。

  赤壁大战惨败后,曹操意识到贾诩的远见卓识,沉痛地检讨自己的错误,后悔当初不该不听贾诩之言,于是对贾诩加倍信任重用,因而也才有了后来西征的胜利。曹操对于“才超于己”者的敬重和勇于改正错误的谦恭,吸引了众多的贤士才俊为其所用,使他一步步走向霸业的成功。

  不计前愆,化敌为友,是其三。

  曹操在争夺霸业的过程中,用才不论亲疏,不记私仇,而“忘其前愆,取其后效”。正如贾诩在劝降张绣时所说:“曹公王霸之志,必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由于曹操“宰相肚里能行船”的恢宏大度,以致敌垒中许多谋臣和武将纷纷前来归顺,后来成为曹操营垒中的重要人物。例如,宛城之战,曹操长子曹昂、爱侄曹安民、大将典韦皆战死,曹操身负箭伤侥幸走脱。曹与张绣可说是血海深仇,然而,为了战胜强敌袁绍,曹操不计前嫌,主动招安张绣。当张绣经贾诩劝导前来投奔时,曹操拉着张绣的手说:“有小过失,勿记于心。”于谈笑间尽泯恩仇,并和张绣结成儿女亲家,而后又拜张绣为扬武将军……对此,后来史学家评论说,曹操“容人之仇”的震动力之大,感召力之强,效果之妙,非一般用人措施所能及。

  往事越千年,思古以明今。大度者终成大器。现在谈起曹操,话题虽然久远,但从统战工作的角度来看,未尝不可以作为我们今天识人与交友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