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统战手笔:烟酒茶牌皆文章
发布时间: 2003-05-24 12:03:04
一代伟人毛泽东平生并无太多特殊嗜好,惟抽烟与喝茶伴随终生,偶尔也打打牌,但不善饮酒。他在和一些知名民主人士交往中,以礼相待,情真意切,或点烟敬酒,或品茶叙谈,或就事论事,或借题发挥,似乎“信手拈来”,却妙趣横生。
折烟敬老教授,给郑洞国点烟
毛泽东喜欢抽烟,尤其在写作和思考问题时,手中往往夹着一根烟,且工作越繁重抽得越厉害。建国以后,毛泽东吸烟更多了,他的许多重要思想、重大决策便是在烟雾缭绕中产生的。毛泽东曾这样说过:“烟,我吸进去的并不多,大半是在手中燃烧掉的。没有烟拿在手中吸吸,在思考问题时,就好像缺少点什么。有了香烟在手,就好像补充了这个不足。”
1937年1月,党中央进驻延安,各地名流学者纷纷来访。毛泽东给自己订下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凡来访者,都亲自接见,并与之畅谈。一次,一位老教授前来拜访,毛泽东热情地接待了他,并掏出烟请客人抽,不巧 ,烟盒里只剩下一根烟了。毛泽东灵机一动,拿出烟来一折两半,敬给老教授一半,自己留下一半,然后边吸烟边交谈起来。老教授顿觉两人间的距离一下拉近了,交谈十分投契。后来这位老教授非常感动地说:“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毛先生待人热情、诚恳而又亲切。”
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的郑洞国,曾任国民党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一兵团中将司令、吉林省政府主席,1948年10月在长春率部起义。1954年的一天,郑洞国应毛泽东之邀,来到中南海作客。他本来有些拘谨,可坐定之后,毛泽东一上来就问他抽不抽烟,他应声说“抽”,并顺手就近拿了一根香烟。郑洞国万没想到的是,毛泽东随即擦着一根火柴,站起来给他点烟。毛泽东是那样的随和、亲切、彬彬有礼,毫无国民党高官的那种令人生畏、讨厌的傲慢派头。此举令郑洞国感慨万端:“在国民党阵营里二十多年,从蒋介石到我的若干长官,谁曾如此待我?!而毛泽东——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中国人民拥戴的领袖,居然为我点烟,这不能不使我感到共产党的领导人不是官,而是朴实的人民公仆,既平凡又伟大。”郑洞国深感共产党确实不记前嫌,化敌为友,说话算数,待人以诚。他后来出任水利部参事、民革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为人民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毛泽东烟龄长,烟瘾大,且喜欢劲大味重的,一天没抽烟,比没有饭吃还难熬。可是,在他的一生中,还是有一次控制住了烟瘾。那是在1945年重庆谈判时,因为蒋介石不吸烟,而且讨厌闻烟味,毛泽东控制住了,在谈判时始终未抽一根烟。这一点,曾使很多人佩服,佩服他的毅力和意志,连蒋介石也不得不服。他回去后对陈布雷说:“毛泽东此人不可轻视。他嗜烟如命,手执一缕,绵绵不断,据说每天要抽一听(50支装)。但他知道我不吸烟后,在同我谈话期间绝不抽一根烟,对他的决心和精神不可小视啊!”
与张澜碰杯:“且共欢此饮”
毛泽东不胜酒力,从他为数不多的饮酒活动,特别是与民主人士交游中,不难看出他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待人接物、性格风貌的某些侧面。
1943年,在国民党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期间,沈钧儒次子沈叔羊为他父亲“画以娱之”。画中画着一把酒壶,上写“茅台”二字,壶边几只杯子,并请黄炎培书题。黄炎培忽然想起国民党诬蔑长征中红军在茅台酒池里洗脚的蜚语,便在画上题了一首七绝以反讽:“喧传有客过茅台,酿酒池中洗脚来。是假是真我不管,天寒且饮两三杯。”两年后的1945年7月1日,黄炎培等六位国民参政员,应毛泽东之邀,飞赴延安访问。第二天下午,他们应约到杨家岭访问毛泽东。在会客室,四壁挂着几幅地图,还有一轴沈叔羊画、黄炎培书题的画。当黄炎培在此时此地看到这幅画时,一股知遇之情的暖流涌遍了全身,使他完全敞开了心扉。三天中,黄炎培和毛泽东促膝长谈达十几个小时,造成了他一生中的一个巨大转折。访问延安后,黄炎培在一个新的起跑点上前进了。一生拒不做官的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出任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当儿子问他年过七旬怎么做起官来时,他说:“人民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自家的政府。自家的事,需要人做时,自家不应该不做,是做事,不是做官。”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应蒋介石之邀从延安飞往重庆和平谈判。毛泽东一到重庆,即为国事奔波于三会:谈判会、茶话会、宴会。9月2日中午,毛泽东等参加了张澜以中国民主同盟的名义在“民主之家”特园举行的宴会,一进园就高兴地说:“这是‘民主之家’,我也回到家里了。”一句话说得满园生辉。作为主人之一的鲜英尽地主之谊,特意取出封存多年的家酿枣子酒,款待客人。“特生先生献家宝喽!我不胜此物,但今天定要领这个情,一醉方休!”毛泽东的话引起满堂欢笑声。席间,张澜引用李白《将进酒》中的诗句,举杯敬向毛泽东:“会须一饮三百杯!”才思敏捷的毛泽东立即引用陶渊明的《饮酒诗》,举杯相邀道:“且共欢此饮!”两人碰杯,一饮而尽。酒宴在热情洋溢、亲密无间的气氛中进行。毛泽东勉励大家道:“今天我们聚会‘民主之家’,今后我们共同努力,生活在‘民主之国’。”接着,他反复强调“和为贵”。宴毕,特园主人拿出纪念册,请毛泽东留墨宝,毛泽东题写了“民主在望”四个字,并笑对诸公说:“道路尽管曲折,前途甚是光明。”重庆谈判结束前,蒋介石也举办了一个招待宴会。宴会上,蒋介石显得很开心。他举杯向毛泽东敬酒,但毛泽东却不领他的情,只是礼貌地与蒋介石碰了杯:“为蒋先生长寿,干杯!”然而却未喝一口酒。
被毛泽东称为“我的小文抄公”的李志胜,陕西神木县人,在毛泽东身边工作时,主要任务是抄写毛泽东的手稿。1948年3月21日,毛泽东离开陕北,前往河北的西柏坡。行前举行宴会,李志胜与毛泽东坐在同一桌上。毛泽东宣布宴席开始后,拿起酒壶给大家斟满酒,最后才给自己满上了酒。毛泽东把酒杯举起,面对三桌就座的人十分高兴地说:“我们明天就要胜利离开陕北这块根据地了,今天我们喝的是走向全国胜利的酒。”随之把酒杯高高举起:“好,我们干杯!”三杯酒进肚后,李志胜脸红了,头也晕了,他真怕毛泽东再说“干杯”。这时,毛泽东突然念着他的名字朗声大笑,说:“啊!原来你是我的弟弟,我是你的哥哥呀,李德胜,李志胜,不是兄弟吗?”原来,毛泽东1947年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时,曾用过李德胜这个化名,取“离得胜”之意。如今预言已成事实。毛泽东的话,把三个桌子上的人都逗笑了。笑声刚刚平静下来,习仲勋说:“全世界数中国人能喝酒,中国人数我们陕西人能喝酒,陕西人数陕北人能喝酒,陕北人数神木人能喝酒。”周恩来接着说:“李志胜也是一个‘世界之最’呀!”毛泽东也紧接着说:“唐朝有一位酒仙叫李白,今天我们这里有一位酒仙叫李志胜。”连珠妙语,引起满堂的欢笑声。
和柳亚子七律:“饮茶粤海未能忘”
喝茶,是毛泽东除吸烟之外的又一大嗜好。常常睡觉醒来后就开始喝茶,一边喝茶一边看报,过一小时才起床、吃饭,然后开始一天紧张忙碌的工作。他爱喝绿茶,尤喜龙井,要浓、要热,而且每次都把残茶抠到嘴里吃掉。他的身边工作人员每年都要代他向杭州定购西湖龙井茶叶,每月喝掉三四斤茶叶是常事,这都从他的工资中开支。毛泽东一生喜爱喝茶,也留下了很多令人回味的故事。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曾以共产党员身份出任国民党中央候补执委、代理宣传部长。1926年5月,毛泽东在广州出席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与时为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的柳亚子先生相识,并同桌饮茶,侃侃而谈。会上,蒋介石提出了所谓《整理党务案》,旨在排斥共产党。毛泽东坚决反对,柳亚子支持毛泽东。这初次会晤,两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毛泽东的《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从追忆广州品茶开始,到重庆和诗,北京聚首,表明毛泽东是重情谊的。诗中还委婉地批评柳亚子不要“牢骚太盛”,要“风物长宜放眼量”,暗示共产党不会忘记长期合作的老朋友。写此诗后的第三天,是1949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毛泽东到颐和园访柳亚子。在益寿堂,两人品茗论诗,谈兴甚浓。随后一同乘船游览昆明湖。舱内放着一张长桌,桌子上摆着茶水、香烟、糖果。毛泽东坐在椅子上边喝茶边吸烟,柳亚子只喝茶不吸烟。他们边欣赏着湖光山色,边亲切地交谈起来。柳亚子问到今天胜利会这么快,毛主席用的是什么妙计。毛泽东喝了一口茶,笑着说:“打仗没有什么妙计,如果说有妙计的话,那就是知己知彼,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决策。还有,那就是先生说的,人民的支持是最大的妙计。”接着,毛泽东又半开玩笑地说:“你现在可以赤膊上阵发表文章、讲话了,现在与蒋介石时代不一样了,你的人身安全是有保证的,你的意见会受到尊重的。”临别二人约定,5月5日即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的纪念日这天,一同去香山拜谒孙中山先生衣冠冢。
美国著名女记者、作家斯特朗,1946年7月31日飞抵延安,采访和了解中国共产党对解决国内问题的主张。8月6日傍晚,毛泽东在他所住的杨家岭窑洞前一块平地的苹果树下,与斯特朗坐在石桌旁,边喝茶,边交谈。就是在这次谈话中,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毛泽东含笑摆弄着石桌上的茶壶、茶杯作譬喻。他把茶壶放在一边代表苏联,又指着一个大茶杯说是美国反动派,而把小杯子放在大杯子周围来代表美国人民。“在美国和苏联中间隔着极其辽阔的地带,这里有欧、亚、非三洲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毛泽东语气坚定地说,“我以为,美国人民和一切受到美国侵略威胁的国家的人民,应该团结起来,反对美国反动派及其在各国的走狗的进攻。只有这个斗争胜利了,第三次世界大战才可以避免,否则是不可能避免的。”说着,毛泽东把“辽阔地带”的那些小杯子和火柴盒、香烟都收起来,剩下的那个代表美国的大杯子就孤零零地留在那里,好像束手无策的样子。斯特朗后来回忆说:“毛泽东直率的言谈,渊博的知识,诗意的比喻,使这次谈话成为我一生中遇到的最动人的谈话。我从来没有见过任何人的比喻像他那样尖锐,那样富有诗意。”
给刘斐指点迷津:“只要和了就行了”
毛泽东紧张工作之余,也偶尔玩玩麻将、打打扑克,调剂紧张的神经,丰富业余生活,其间彰显着他独特的个性。他能从麻将的排列组合中找出辩证关系,巧妙地借用其术语做人的思想工作,把“打平和”的思维用于统一战线。
1949年4月,国共在北平和谈,双方代表团经过半个月的谈判达成《国内和平协定》之后,毛泽东分别会见了参加和谈的国民党代表。4月中旬的一天,曾任国民党军令部次长、时任国防部参谋次长的刘斐接到了毛泽东的邀约。见面后,毛泽东与刘斐聊起了家常,他问:“刘先生,你是湖南人吧?”“我是醴陵人,和主席邻县,是老乡。”毛泽东高兴地说:“啊,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哩!”听着这亲切的湖南乡音,刘斐的紧张心情缓和了许多。接着,毛泽东谈起共产党和谈的诚意,并征求对协定的意见。毛泽东还扳着指头说:“李宗仁现在是六亲无靠哩!”他接着诚恳地说:“我看六亲中最靠得住的还是共产党,只要你们真心和谈,我们共产党是说话算数的,是守信用的。”刘斐在谈判中是矛盾的。谈判桌上,他是国民党的代表,总要为国民党争得一点好处;但离开了谈判桌,他却又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归宿,回南京,还是留北平?他思想斗争激烈,对前途感到茫然无着。毛泽东留他们一起吃饭,边吃边谈,刘斐也感到食不知味。当谈到个人爱好时,刘斐趁机试探问:“您会打麻将吗?”毛泽东随口答道:“晓得些,晓得些。”刘斐接着问:“您爱打清一色呢,还是喜欢打平和?”毛泽东顿时明白了他提出这个问题的用意,哈哈一笑,立即回答道:“平和,平和,只要和了就行了。”一语双关,点破迷津。刘斐会心地笑了,毛泽东那寓意深远的回答不仅使他备加叹服,顾虑尽释,而且也坚定了他选择新道路,向共产党靠拢的决心,于是,他立刻说道:“平和好,那么还有我一份。”
和谈破裂后,刘斐不再返南京,在香港发表声明,接受中共领导。新中国成立后,刘斐历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水利部部长、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刘斐感慨地说:“是毛主席为我指明了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和道路。毛主席是我革命的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