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1日 星期三   

张乐平和不朽的三毛

发布时间: 2003-05-24 11:50:27    来源:浙江省委统战部

       QX1-22.gif

  只要一提起“三毛”,人们都会在脑海中浮现一个头顶上飘着三根头毛的孩子的形象。在新中国成长的几代人都是看着三毛的故事长大的。如今,三毛卡通形象已正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而创造这一辉煌奇迹的,便是已故浙籍画家张乐平。

  张乐平说:“画三毛就是画我自己。我自己就是三毛”

  1910年11月,张乐平出生在浙江海盐县海塘乡的一个小村。父亲张舟若是乡村教师,温柔贤淑的母亲以缝衣、剪纸、绣香袋挣钱贴补家用。上小学后,张乐平放学回家,就帮助母亲剪纸样、描图案。母亲根本没想到,正是她的这种引导,开启了儿子智慧的心灵,使他日后走上了绘画艺术的道路。母亲在张乐平九岁时因心脏病撒手西去。失去了母亲的张乐平孤独极了。有一次,他到海边去玩。登上海堤,远处是翻滚的海浪,脚下是广阔柔软的沙滩,看着自己留在沙滩上的脚印,他猛然想起,这不就是一张现成的画不破、用不完的纸吗?他折了根芦柴,就在沙滩上画了起来。

  十五岁那年,张乐平小学毕业。父亲再也无力供他升学,就托人让他到上海南汇县万祥镇的森泰木行当学徒。然而张乐平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想方设法利用一切机会来锤炼提高绘画技术。有一回,他搓卷着老板点水烟时用的纸头,又想起了画画。他左右望望,见店内无人,便大模大样地画了起来。由于他画得很巧妙,纸边上留下一条空白,搓卷后画卷在里面,外边一点也看不出来。

  不料有一天,他正“穿”着两只防蚊子的空酒坛在忘情地画画,“砰砰砰”忽然响起急促的敲门声。是老板!张乐平的两只脚未拔出来,身子朝前一冲,“啪”的一声,连人带坛都跌倒了。老板走到帐户间朝四周一看,见纸铺了一桌子,又见满地酒坛碎片,气不打一处来,他把张乐平踢翻在地。张乐平的后脑勺也磕破了,右耳根被地上的酒坛碎片划了一道口子,鲜血直流。从此,他的耳根边留下了一条很深的伤疤。
后来,张乐平这里干一个月,那里干两月,不断换行当,不断换主顾。他的作品开始在上海的报刊上发表。也许正是这些谋生的坎坷经历,给了他对社会不平的切身体会和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所以他说:“我的这些经历,都画在《三毛流浪记》中,如果没有切身的感受,我是画不出那套连环漫画的。”

  “为什么叫三毛,我原先没想过。如果当时画了四毛,就成为四毛了”

  三十年代中期,上海的连环漫画和各种漫画作品风靡一时,但缺乏和少年儿童年龄相仿、习性相近的艺术形象。当时已在漫画界小有名气的张乐平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点,那就画儿童吧。他明白,画给儿童看的漫画,就应该不用文字,简明易懂。

  这一天,为了构思小孩的形象,他举笔沉思,先是画一个光头儿童,画完一看,觉得不尽如人意,于是提笔在头顶上随意添了三根头发,嘿,这不就成了三毛?对此,张乐平回忆说:“有人问我为什么叫三毛,我原先也没想过。如果当时画了四毛,就成为四毛了。我看看这三笔加得还可以,就定名为‘三毛’了。”1935年7月28日,三毛第一次出现在上海《晨报图画副刊》上,其奇特的造型立即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作者运用三毛的天真,对一些成人的虚伪、复杂加以机灵的嘲弄;以其率直、热情、单纯和幽默,向不平等的社会现状投以辛辣的讥讽。很快,三毛成为当时中国最具知名度的漫画人物,并填补了中国儿童漫画形象之空白。抗日战争一爆发,张乐平立即发表漫画《三毛上前线》。此后,张乐平中断了三毛的创作,以全部精力和热情投入到中华民族的抗日救亡中,以丰富的艺术积累去实践艺术家应负的社会责任与民族使命。抗战胜利后,被中断的三毛创作也终于在1946年4月的《文汇半月画报》创刊号上重现,小三毛依然幽默又尖锐地讽刺当时的世态人情,以天真不屈的力量生活、抗争着。同年5月12日至10月4日,张乐平创作的长篇连环画《三毛从军记》在《申报》上连载。它笔触精致独到、生活素材扎实、情节合理又不失夸张,将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的腐败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刊登《三毛流浪记》的日子里,贴报栏里的《大公报》中的有关内容都被流浪儿抠走收藏去了

  张乐平影响最深远,成就达到最高峰的则是《三毛流浪记》。

  1947年初的一个寒冷的夜晚,张乐平在一家报馆上完夜班后顶着呼啸的西北风裹着雪花赶回家。走到弄堂口,借着雪光看到昏暗的墙角有三个流浪儿紧紧地依偎在一起,上身披着破麻袋,下身套着破烂不堪的单裤,露出两条麻杆似的细腿。他们围着一只破铁罐头,里面装着几块捡来的煤渣在烤火取暖,为了不让煤渣熄灭,他们用颤抖的身子轮流向罐头盒里吹气。一闪一闪的微弱火光把他们肮脏的小脸照成暗红色。次日清晨,张乐平走到昨晚经过的那条弄堂口时,他发现有两个流浪儿已经冻死,一辆“普善山庄”的收尸车在不远处缓缓行进。一只只僵硬苍白的小手小脚,随着轮子的转动而悲泣地抖动着,好像是无声地控诉着人间的不平。

  张乐平禁不住潸然泪下。画家的心在悲泣地呼号:这是什么世道!我要把这些苦孩子的遭遇画出来,控诉这不合理的制度!他痛苦地思索着,开始了《三毛流浪记》的创作。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流浪儿童的形成原因和他们的生活全貌,准确生动地把握“三毛”这一艺术形象,张乐平还主动去和流浪儿交朋友。一天,张乐平到上海郑家木桥,那儿是流浪儿集中地。岂知他们不但不理,还对着他翻白眼。原来当时他穿的西服,虽然旧,可还算整洁。而一贯被有钱人歧视的流浪儿大都有自卑感,以为衣服穿得好些的人都是有钱人,心存强烈的对抗情绪。次日张乐平换了一套破旧衣服,买了一些大饼油条,再到原来的地方坐在地上吃起来。这下,几个流浪儿马上围了过来,他们直愣愣地盯着他手里的大饼,张乐平随即将食物分给他们。于是,大家围坐在一起,张乐平向他们谈自己小时候的艰难生活,流浪儿也你一言我一言地吐出自己的苦水。就这样,张乐平与他们逐渐熟悉起来并成了朋友。这些流浪儿的许许多多催人泪下的悲惨经历,被张乐平活生生地融入了漫画集《三毛流浪记》中。

  在《大公报》连载《三毛流浪记》的250个日子里,每天清晨,购买《大公报》的人群排成长队,男女老幼、家长孩子、中外人士都密切关注着三毛的命运。在街头的贴报栏前,常常站满了争着看“三毛”漫画的读者,每天报上刊出的《三毛流浪记》,都被那些买不起报纸的流浪儿从贴报栏里“挖走”,有的还小心翼翼地贴在自己肮脏破烂本上收集起来。许多人还给报馆写信,并给“三毛”寄来了绒衣、鞋袜等生活用品。有个生活条件较好的家庭有七个孩子,名字依次叫大毛、二毛、三毛……最小的叫七毛。当七个孩子从报上看到《三毛流浪记》中的《人非草木》、《动辄得咎》、《还有好人》等漫画时,大毛、二毛愣了半天不肯吃饭,三毛、四毛争着要把他们身上穿的毛绒背心脱下来送给报上的三毛。五毛看到漫画里的三毛因打碎瓶子挨了打,便找来一个瓶子,要替三毛赔给老板。后来这家人凑了五十万元钱,捐给了流浪儿童。

  由于这个漫画集鞭挞了现实社会的不合理现象,使当时的统治者感到十分惶恐和不安。《中央日报》发表了攻击《三毛流浪记》的文章,指责张乐平“表现太冷酷,太冷落了”。更有人写匿名信恐吓张乐平:“你拿了共产党多少津贴?”警告画家要“当心点”,并且威胁说,如不停止创作《三毛流浪记》,则“将予以不利”。为了避免反动当局的迫害,张乐平拖着病体转往浙江嘉兴,继续从事《三毛流浪记》的创作。由于每天作画不止,艰难而窘迫的生活让张乐平患上了肺病,他一边咯血一边挣扎着继续画三毛。每当画稿完成后,张乐平就到火车站秘密投寄到上海朋友处,再转给报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张乐平结出了艺术的硕果。这部漫画巨著,在报上连载至1949年4月4日才结束,而《三毛流浪记》的单行本,最早由大公报馆分四集出版。  “三毛”为流浪儿作实在的贡献,艺术形象深入人心  1948年夏秋之交,《三毛流浪记》被电影独立制片人韦布看中,由阳翰笙为首的地下党领导的昆仑影业公司(上海电影制片厂前身)将《三毛流浪记》改编成电影剧本,于1948年10月正式开机,赵丹、孙道临、上官云珠、吴茵等著名演员都心甘情愿地为一个无名小演员当配角,这在中国电影史上是空前的。这部电影还是庆祝新中国成立的第一部国产片,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949年初,江南一带因战争和天灾,许多无家可归的难童涌进了不夜城上海。大批活生生的真实“三毛”的不幸遭遇,激起社会各界的深切同情,也让宋庆龄女士痛心疾首,她向难童们伸出慈爱之手,决定先举办“三毛生活展览会”,以动员全社会救助“三毛”。宋庆龄委托冯亦代和夫人安娜与张乐平联系,张乐平一口答应配合。其时张乐平肺病未愈,常常吐血,但他仍拖着虚弱的病体,一鼓作气,仅几天时间,就拿出了构思方案。宋庆龄看了十分满意,即答复同意。当时还在嘉兴埋头作画的张乐平接到答复,立即赶到上海,化了一个月的时间,精心赶制了三十多幅三毛水彩画。

  几天后,宋庆龄借外滩汇丰银行(现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大厅为在沪的外国友人和各界名流展出张乐平的三毛原作及水彩画新作共三百三十余幅,并亲临现场同大家见面。宋庆龄会见了张乐平,又用英语将张乐平介绍给在场的外国友人,赞许他:“为流浪儿童做了一件大好事,真该谢谢你,全国的‘小三毛们’永远记着您。”在这次活动中,一位苏联驻沪记者当场拿出800美元买下了一幅“苦三毛拉黄包车”的画。

  在三毛作品义卖会上,30幅原作被抢购一空,三毛乐园会的会徽及张乐平签名的《三毛流浪记》画册也都成了供不应求的抢手货。在宋庆龄的积极号召下,许多人以当三毛乐园会会员为荣,纷纷捐钱捐物。当日,四十余位参观者加入“三毛乐园会”成为会员,出资救济“三毛”。有一个中年男子一下认捐了四个“三毛”。“三毛生活展览会”于4月9日圆满闭幕,所得捐款救助了数以千计的流浪儿童。这以后,电影《三毛流浪记》还跟随宋庆龄参加庆祝解放的义演义卖和慈善活动,影片与张乐平的三毛漫画册、漫画卡同时推出,收入全部捐赠给了上海和南京的孤儿院。

   赋予“三毛”新时代的形象,“没想到画‘三毛’会画出个女儿来”

  新中国成立后,产生“三毛”的社会制度被彻底摧毁了。怎样让三毛在新时代里生活?张乐平遂请有关部门相继召开三次座谈会,讨论三毛创作的命运和前途。最后,大家以“三毛是中国儿童的象征,应结合时代的特征继续画下去”为主导意见。于是,张乐平一改“三毛”以往“直而瘦”的形象,以“飘”而丰满的新姿态出现在喜爱他的大小读者面前。《三毛翻身记》等充满活力与生机、充满新时代希望的作品相继问世。
然而,在十年浩劫中,张乐平一夜之间变成了“革命造反派”的专政对象,《三毛流浪记》受到批判,“三毛”又开始了他的流浪。

  文革结束后,失散十年的三毛重又回到了张乐平的笔下,不老的三毛以雷锋为榜样,默默地做着好人好事:帮着老人买米,给小朋友缝补衣裳,义务把丢失的信件送到收信人家中……

  老树吐翠,张乐平的创作激情一发不可收:《三毛学雷锋》、《三毛爱科学》、《三毛与体育》、《三毛学法》等相继问世,新时代的阳光,给了三毛第三次新生。
在张乐平耄耋之年,令他高兴的是以“三毛”为笔名而著称的台湾女作家三毛,于1989年4月5日,跨越海峡来“认父亲”。张乐平风趣地说:“没有想到画三毛会‘画’出个女儿来。”

  海峡两岸的“父女”之情,给张乐平的晚年生活以莫大的安慰。1990年8月8日父亲节,三毛为了与张乐平通话,一连48个小时坐在电话机旁,每隔15秒钟拨一次,以致电话机都拨坏了,话还没有通上。后来张乐平收到她的来信,在“亲爱的爸爸”字样上,三毛特地用笔勾勒了一颗红心,并请病中的他“对抗病苦”,用顽强的毅力去迎接病魔的挑战。

  1991年1月4日,三毛在台湾自缢身亡。消息传来,张乐平一直陷于神思恍惚、欲哭无泪的状态。次日清晨,张乐平支撑着虚弱的身子,颤抖的手极慢地写下了“痛哉平儿”(三毛原名陈平)几个字,以寄托自己无限的悲痛。

  江总书记说,“三毛”这样的艺术作品

  为什么长盛不衰,因为它有益于人们的心灵

  画家走了,然而画家笔下的三毛不朽。据不完全统计,有关三毛形象的各种连环画、漫画单行本有五十多种,累计印数超过1000万册。以三毛为题材的书刊、电影、电视剧、动画片、歌舞剧、木偶戏、系列广播、卡通、声像音带、VCD多媒体光盘和明信片等,纷纷出版发行,进入港台,继而走向世界。一位漫画家笔下的艺术形象,已成了生活中的真人,这无疑是艺术的一种真正的成功。

  画家走了。他的去世,令海内外成千上万的读者感到悲痛。江泽民总书记特意让秘书打长途电话表示深深的悼念和慰问。

  “三毛”依然生命长青。1997年,沪版图书订货会上,新出版的三毛漫画系列图书使借高科技、大制作取胜的外国卡通图书逊色许多,其中《三毛流浪记》荣居畅销书榜首。在《三毛流浪记》发表五十周年的1997年6月,据全国三十多家城市中心书店销售统计,文艺类畅销书位于冠军地位的仍是《三毛流浪记》。1998年,入选“全国优秀畅销书”的75种少儿类书籍中,三毛作品就占了7种,其中《三毛流浪记》名列第一

  1999年小观众评选的最爱的电影是《三毛从军记》。近年来,“全国优秀少儿读物一等奖”、“全国优秀幼儿读物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中国图书奖”等多项殊荣都记载着一个共同的名字:三毛。

  1995年,江泽民总书记赞盛《三毛流浪记》等作品:这些优秀作品为什么经久不衰?是因为它有益于人们的心灵。李岚清同志也指出:“我们小时候喜爱三毛,这个形象影响很大,《三毛流浪记》、《三毛从军记》教育了一代人,现在就缺少这样的形象。”

  作为“三毛之父”的平民画家张乐平的名字,将永驻千千万万读者的心中。

新闻资讯| 多党合作| 民族宗教| 港澳台| 非公经济| 党外知识分子| 侨务工作| 机关建设| 专题

版权所有:中共浙江省委统战部   备案号:浙ICP备06021991号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02322号

邮编:310025 电话:0571-87051823 邮箱:zjqxzh01@163.com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省府7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