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是怎样香飘海内外的
发布时间: 2003-05-24 11:50:27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她,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看花的人儿骂……
这一首江苏民歌《茉莉花》曾经香飘海内外。那么——
美丽的茉莉花是谁采的
1997年6月30日午夜,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香港回归祖国的交接仪式上,中英两国军乐队各奏三首乐曲,中国军乐队演奏的第一首乐曲是《茉莉花》。1999年7月,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世纪世界”音乐会分别在北京和上海举行,参加演出的俄罗斯红军歌舞团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用纯正的中文演唱了《茉莉花》。2001年10月在上海召开的APEC会议晚宴上,晚会的伴奏音乐首先响起的也是这首《茉莉花》。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这首脍炙人口的江苏扬州民歌,几乎是我们国家在重要事件和相关国际重要场合的必奏之歌。在中国,关于《茉莉花》的唱法有几十种,比较突出的版本是1981年前线歌舞团苏州籍歌唱家程桂兰用吴侬软语演唱的,所以有人还以为《茉莉花》是苏南民歌。《茉莉花》在国外也有多种版本传唱。两年前,美国发射一颗向太空飞行寻找星外生命的宇宙飞船,搭载了许多国家的优美乐曲,作为地球礼物送给外空生命,中国入选的乐曲就是这首《茉莉花》。
那么,这朵美丽的茉莉花是谁采摘的?是新四军文艺工作者何仿。那是半个世纪前故事,也可以说是何仿的青春证明。
1942年冬,何仿是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的小演员,才14岁。为了反击日本鬼子的扫荡,部队党委宣传部长张劲夫指示他们到敌后去开展反扫荡的宣传,同时响应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号召,深入到农村去,向民间艺人学习。他们找到了当地一位知名的民间艺人,采集到了这首在当地广泛传唱的扬州民歌“茉莉花”的原版扬剧曲调《鲜花调》。该曲分三段,艺人是用男扮女音的调门演唱:“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香香也香不过她;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好一朵金银花,好一朵金银花,金银花开好比勾儿牙;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开碗呀碗口大;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儿把手扎。”
这首歌确实婉转悠扬,何仿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不过,原歌尽管乐音优美,但带有一定的轻佻感觉,如果能修改一下就好了。1957年,经上海音乐学院进修后的何仿在北京与民主德国的合唱专家一起探讨民歌演唱时,要找一首合适女声合唱的中国民歌,就想到了这首《鲜花调》,经过对原曲原词的修改和再创作,把歌词集中在“茉莉花”一种典型形象上,表达了少女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爱花惜花的美好形象和心理。三段歌词用同一段曲子,一唱三叹,并以悠扬婉转的拖腔作结束。《茉莉花》在北京由前线歌舞团一曲唱红,当年中国唱片社出版了唱片。从此,这首江苏扬州民歌以《茉莉花》之名传遍世界。
何仿是安徽天长县人。天长属于扬州的文化圈,何仿自然对扬州民歌情有独钟。何仿又是一位部队文艺工作者,当年的“讲话”教育他文艺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何仿成功地收集整理再创作的这首民歌,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何仿1941年春13岁时投奔革命,参加新四军,后在三野政治部文工团、华东军区解放军艺术剧院和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工作,历任音乐组长、副股长、作曲、合唱队长兼指挥,晋升为副团长、团长。在几十年的部队文艺生涯中,他创作了歌曲《前进在陆地天空海洋》、《五个炊事兵》、《我们是千里海防的巡逻兵》、《我的名字叫中国》,歌剧《大翻身》等一批有着时代影响力的作品,在全军乃至全国多次获奖,为国家一级作曲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88年他从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团长、艺术指导的岗位上离休,是正军级干部。
在长达数十年的文艺生涯中,何仿多次与国家领导人交往,聆听教诲。
三见毛泽东,主席说“歌唱得好”
1949年7月,党中央在北京怀仁堂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会议期间在西单国民电影院(现首都电影院)举行音乐会,向中央首长作汇报演出。节目非常精彩,有马思聪的小提琴独奏《牧歌》,有郭兰英和张鲁的对唱《平汉路小唱》,还有李焕之指挥的《黄河大合唱》等等。大会指定三野文工团演唱沈亚威等集体创作的《淮海战役组歌》,指挥就是何仿。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都出席了,何仿指挥得激情澎湃,演员演唱得气势磅礴,掌声此起彼伏,现场气氛十分热烈,随着“万众一心,大军向南”,“捷报!捷报!歼灭了黄伯韬”等歌声,演出推向了高潮。每首战歌结束时,中央首长都和全场观众一起热烈鼓掌。听着《淮海战役组歌》,毛主席高兴地对坐在身边的吕骥说:“三野仗打得好,歌也唱得好。”何仿指挥的《淮海战役组歌》,后来由中央纪录片厂拍成电影。
1958年秋天,毛主席到江苏考察。南京军区、江苏省委举行了一个欢迎舞会,何仿带省歌舞团、前线歌舞团去。进得晚会大厅,南京军区的政委肖望东要他去跟主席握手。何仿走到主席跟前,说:“主席,您好!”毛主席从沙发上站起来,伸出手与何仿握手,并说:“谢谢!”说得非常清楚。何仿端详了一下主席,头发里,已夹着一些白发。
1964年夏天,前线歌舞团奉调前往北京参加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排练。国庆之前,周总理请毛主席来审看节目,何仿指挥的是“抗日的烽火”一场,有李光羲、张越男的演唱《松花江上》,郭兰英的《南泥湾》,还有合唱《抗日军政大学校歌》、《游击队员之歌》、《保卫黄河》等。何仿演出完后,就通过乐池栏杆看坐在前排中央的毛主席。毛主席看得非常专注。后来,周总理传达了毛主席对《东方红》的意见,毛主席说,武装夺取政权,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这已经是一个历史了,这方面我们有经验,成绩也很伟大;但社会主义建设怎么搞,我们还没有经验,以后的历史以后再说,就表演到成立新中国为止。原来《东方红》还有建国后的一系列内容,如工业战线、农业战线、抗美援朝等等,就删去了。
周恩来听《茉莉花》思乡,总理与何仿促膝谈
1964年至1965年间,何仿三次见到周总理,深为总理的人格魅力所吸引。1965年春天,周总理、陈毅副总理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正副团长,赴印尼参加庆祝万隆会议十周年活动。各国都带去了文艺演出团体。周总理带了前线歌舞团去。前线歌舞团的节目中就有女声小组唱《茉莉花》,每当演唱这首歌时,周总理总是听得非常专注,脸上充满喜悦之情。会议结束后,我驻印尼使馆为周总理举行送行晚会。在晚会上,前线歌舞团演唱了许多江苏民歌,如《拔根芦柴花》、《九连环》,最后又唱了《茉莉花》。周总理听后感慨地说,你们美妙的歌声使我又一次想起五十四年没有回过苏北老家了。女演员孙子凤忙问:“总理,你为什么不回家去看看呢?”“工作太忙了!”然后,演员又唱了一遍《茉莉花》给总理听,总理听后感谢大家的好意,诙谐地说:“不要唱了,不要唱了,再唱要想家了。”
回国后,前线歌舞团在中南海紫光阁举行舞会,何仿坐在总理边上,拿出烟抽,总理问:“你多大年纪了?”何仿回答说:“我是1928年出生的,1949年第一次见到总理时,我是21岁,你当时对我讲:还是一个毛孩子,我比你大30岁。我今年是37岁啦,总理该是67岁了。”总理说:“对。你抽烟?”何仿答:“搞艺术创作,要熬夜,抽烟提提神,就这样上了瘾。”总理说:“我也学过抽烟。”何仿就问:“从来没见过总理抽烟,总理什么时候抽的?”周总理就告诉何仿,1946年在南京与马歇尔谈判时,他能听懂英语,在马歇尔提出问题后,他实际上已经听明白了,等翻译翻出来,他再抽口烟,慢慢地吐出来,这样就争取了思考时间,能够在谈判中坚持原则,滴水不漏,占据主动。总理笑着说:“谈判结束后,我又不会抽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