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来到小营巷寻常百姓家
发布时间: 2003-05-24 11:50:27
小巷深处出现一个魁伟的身影,居民们欢呼起来。民革党员叶翠庭举抱起女儿:“拜见毛主席”
1958年1月5日,隆冬的杭州阳光和煦,腊梅满枝傲放,冬青依然青翠,钱塘江风送来阵阵湿润与温暖。闹市区解放大街北侧,有条热闹非凡的皮市巷。巷内又套了好几条东西向、南北向的里弄,小营巷便是其中一条。巷里弄内的清季民居鳞次栉比,寻常百姓世代居此,平和生活。这天是星期日,他们有的去西湖“耍子”,有的上街采购年货,有的在家看书、上灶,巷内静悄悄的,来往行人不多。中午11点多,在上城区卫生防疫站值班的卫生工作干部叶翠庭(民革党员)突然接到通知,上面有人要去小营巷检查卫生工作,速去接待。叶的家恰好在小营巷46号,她打算先回家去扒几口饭。但正当她走到方谷园、小营巷口时,看到停着两辆黑色小轿车,有几个行动敏捷的男子在布置警戒,就一下意识到是首长来检查卫生工作了。这时居委会石主任、卫生委员程瑜(民革党员)等人也来了,她们紧跟进巷,想打听是哪一位首长——一名小学生边喊边跳迎面跑来:“毛主席来了!”
一阵无法抑制的激动,使叶翠庭三步并作两步向巷内第一户61号跑去,来到了一位身材高大、体魄魁伟的人的身边。没等她开口,石主任抢去握手,大声说:“毛主席好!毛主席好!欢迎!欢迎检查卫生。”毛泽东微笑着,用浓重的湖南官话说:“我来看看你们的卫生工作,好吗?”说着,向叶翠庭等几位干部伸过手来。叶翠庭心潮汹涌,激动得她反锁唇齿,怎么也讲不出话来。恰好,她6岁的三女儿高明月挤进来了,她急中生智,抱起明月,叫声:“拜见毛主席!”毛主席满脸慈爱,亲切地拉拉小明月的手。这个镜头,十分幸运地被随行的新华社记者侯波拍摄了下来。侯波为抢拍镜头,几次被人们从梯子上挤下来。
此情此景,45年后还历历在目。“真的,像看历史文献片一样,个个镜头,历历在目。”78岁的叶翠庭对笔者如是说。毛主席的印象如何?她说:“我虽然激动得一时讲不出话来,但我眼睛却看得很仔细。毛主席个儿非常高大,我在他跟前,只能够到他大衣翻领下那个钮扣那里。他穿一件银灰薄呢春秋大衣,着黑皮鞋,我抬头仰望,只觉得他面容慈祥,目光炯炯。因为这一次的荣幸,定位了我一生的工作:社区健康教育和红十字救护事业。”高明月这位原杭州市轻工业局办公室副主任十分动情地说:“毛主席握我小手,使我终身难忘。半个世纪后,一个世纪后,这张照片还是这一段历史的一个缩影。应该说我是一个幸运儿。”
程瑜、叶翠庭等随毛主席视察,进了61号墙院。毛泽东:“我进去看看,好吗”
当小营巷居民还没有觉察毛泽东来视察,引起轰动前,主席已经一脚踏进61号墙院。
院内靠近门口一间屋里,有两个女青年——工人何某和中学生戴某——正在专心致志下棋。一个陌生而口气亲切的声音在她们耳边响起:“我进去看看你们的卫生,好吗?”她们不经意抬起头,一看,愣住了:十分面熟,似乎哪里见过。不一会,她们叫出声来:“啊,是毛主席来了!”随即欢呼雀跃起来。这个院子里住了好多户人家,毛泽东请她俩带路去一户户看看。在共用厨房里,毛泽东见每家锅灶排列有序,板桌、菜橱也很整齐、清洁,不断点头,表示满意。恰巧有位姓游的女工,正在煎豆腐,毛泽东问她:“还有其他的菜吗?”“还有红烧牛肉。”毛泽东笑笑,说:“有肉就好,好。”
毛泽东走到一位郑姓工人家门口,问道:“可以到里面去看看吗?”“欢迎毛主席,非常欢迎!”毛泽东看到桌上摆着书,十分感兴趣,随手翻了翻,就赞许地握着郑师傅的手问:“这些书都是你在看的吗?”又问他做什么工作,郑师傅告诉他在一家丝织厂织绸,并将一方丝绸织品交给毛泽东看。毛泽东说:“很好嘛。”在另一户女工家,毛泽东看到一只面盆上印着“奖给先进生产者”字样,就要求看看她的学习笔记簿,然后鼓励她:“你年轻,学习很好,努力学习!”
56号墙院内有三只大水缸,毛泽东:“里面有孑孓吗?”民革党员程瑜回答:“蚊蝇孳生得到控制,苍蝇绝种了”
出61号墙院,经过巷内一块墙报地方,毛泽东驻足观看了一下,问是谁出的。居委会石主任回答是街道夜校办的。毛泽东点头赞许。接着便跨进了56号墙院。这里住着两位中学老师。蒋老师还怀抱着孩子。毛泽东主动招呼与他们合影。这个院子里有三只大水缸——那时自来水管还没有接进居民人家,人们都是从共用水龙头挑来水,倒入缸内,或者从隔漏中接水储水的。毛泽东走近水缸,掀开盖子,察看许久,突然问:“里面有孑孓吗?”陪同在侧的卫生委员程瑜回答:“缸里养了几尾金鱼儿,专门吃孑孓,所以没有。”毛泽东一行来到后院,那里是块菜地。他走近一只粪缸,问:“有没有苍蝇、蚊子?”陪行人员一起回答:“我们这里没有苍蝇。蚊子有几个,但很少。”毛泽东还是看着半截埋在地里的粪缸,又问:“有蛆吗?”程瑜和叶翠庭这两位民革党员一起回答:“我们经常在缸里和四周撒石灰,蚊蝇孳生得到控制,所以蛆被消灭了,苍蝇绝种了。”毛主席获得了满意答复,面带笑容点点头,还主动伸出手去,同程瑜等人握手。
42号墙院,毛泽东在民革党员朱孝文家坐下来吸烟:“挂帐子?有蚊子吗”
出了56号墙院,毛泽东来到42号墙院。似乎有些累了,就在一位叫朱孝文的医师(民革党员)屋里坐下来,燃起一根香烟,取过当天的《杭州日报》。该报纸头版报道市郊农村冬闲兴修水利的消息,他看得很认真。他抬头,看到房内床上挂着朱罗纱帐子,感到有些不解,问道:“冬天还有蚊子?”程瑜抢着回答:“主席,我们这里夏天已经没有苍蝇,蚊子也很少,冬天哪会有蚊子?”叶翠庭接着说:“主席,挂帐子是为了防风防尘用的。”毛泽东听后,沉默了。
毛泽东跨进另一户,是铁路职工子弟中学胡老师的家,看到壁上注音字母挂图(时值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第一批汉语拼音字母不久),饶有兴趣地问:“你们在学习普通话吗?学习注音字母吗?不难吗?”胡老师告诉他,学校里推广普通话,老师在学,学生在学,大家积极性很高,当然首先是教师学好拼音字母,学好声调,才能正确使用普通话教学。毛泽东听了感到很满意,不住点头。这时他又发现这户也挂帐子,深深地看了一眼,不作声响。然而这一切都被叶翠庭她们看在眼里了。
这时已近下午1时了。从12时20分进巷起,毛泽东视察小营巷卫生工作,访问这里的老百姓家宅,已经超过半个小时了。毛泽东是在视察浙江农科所后驱车去笕桥飞机场途中,顺道视察小营巷的,紧接着还要上飞机返北京哩。他走出42号墙院,和医师夫妇、铁路子弟学校老师告别。从毛泽东进小营巷那一刻起,一直有一名叫戚定的小学生紧紧追随他身侧。这个小戚定真够大胆,见毛泽东要走了,就依依不舍地靠近去。主席热情地接受了他。记者侯波抓拍了一张照片。这就是幸福,这就是力量。戚定很快成长了,做了铁道运转员,创下了“万日安全无事故”的成绩,他对人总说“这才对得起毛主席给我的厚爱”。
小营巷里人群拥挤,欢呼声不断,毛泽东向居民们频频挥手。正要进轿车时,他发现一位老人在拥挤的人群中伸着手臂,努力前趋,便立即走过去,握住了老人的手……
历史在这里定格。爱国卫生思想向纵深延伸。小营巷人承袭这一精神,世代相传
1958年1月5日,历史在这里定格。毛泽东视察卫生工作的地方成立了纪念馆。尽管杭州近年来高楼迭起,马路立交,百年老宅和陋巷在玻璃幕墙后逐渐消失了。马市街、皮市巷、方谷园内居住小区的楼宇林立,但小营巷56号院落内两棵高大的文旦树、三棵桂花树枝叶依然繁盛,门楼的楣额上那一行金色的大字依然熠熠生辉:“毛主席视察小营巷卫生工作陈列馆”,院内三间大厅上方的一块横匾在时时提醒人们:这里是毛主席到过的地方。人们意识到“讲究卫生,反对细菌战”那个军事号召转换成为全民族“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战略指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并为伟大领袖第一次用行动来关注卫生工作的实践而感动不已,“爱国卫生”从此起步。这,在这座陈列馆里也得到反映。门楼柱墙上挂了块木牌:“小营街道健康教育站”;院内廊柱上还有一块标牌:“杭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伟人小营巷之行,更给这里的人们开发了取之不竭的讲究卫生健康的精神源泉。其一便是“以爱国名义”开展地面上、坑道内的驱蚊运动、灭鼠战役,老百姓挂帐子的旧习渐渐消褪。这是六十年代热火朝天的往事了。其二是社区健康教育活动和红十字救护事业经久不衰。小营街道办事处主任已经更换了六任,而年逾古稀的民革党员叶翠庭却退而不休,坚守街道健康教育岗位和红十字救护网络岗位。1988年杭州甲肝大流行,人口异常密集的这个街道区域内没有一例继发病。全国爱卫会盛赞这里“健康教育工作可喜可贺”,定为“全国健康教育示范点”。救死扶伤、扶危济困,小营街道又是杭州市红十字会救护网络示范区,1993年荣获全国红十字会工作先进集体。赋予他人的这一份爱心,难道不是被毛主席那双大手握过的小营巷人传递出来的人间温馨吗?民革党员程瑜已闯过新世纪门槛,而今已是百岁寿星啦,耳聪目明,思维清晰,和小女儿一家住在一起,至今保持着小营巷时期生熟菜板分开、夹菜使用公筷的良好卫生习惯。
45年前的1月5日,一个极其平常的日子,毛主席来到杭州一条普通小巷视察卫生工作,串家访户,还邂逅了三位民革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