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掏空”了台湾经济

发布时间: 2003-05-23 12:43:29    来源: 省统战部

——兼驳吕秀莲之流的“台商投资大陆掏空台湾血本论”

   无能“政府”声称,台湾经济下滑是台商投资大陆所拖累,“掏空论”、“自杀论”等纷纷出笼

  民进党在台湾上台“执政”以来,台湾经济急速下滑,股市重挫,财富缩水,失业人数大幅增加,民众痛苦指数屡创新高,民怨沸腾。但台湾当局不仅不反思自己无能,反而“拉不出屎怨茅坑”,挖空心思地大找替罪羊,特别是血口喷人地一再指责台商投资大陆“掏空了台湾经济”,还摆出一副“为民请命”的模样,“痛心疾首”、三番五次地大呼台商应“根留台湾”,真可谓贼喊捉贼、自欺欺人。

  8月12日,台“经济发展咨询委员会”达成松绑“戒急用忍”共识。岛内著名的“长舌妇”、“副总统”吕秀莲却“高分贝”地“猛批”这项决定,“痛指台商掏空国家血本”,说什么这是“台商逼迫政府开放戒急用忍政策,把台湾人民的血本统统送给中共……令人痛心”。其实,早在今年1月,吕秀莲就公开声称:“大陆热使岛内资金大量外移,严重减缓岛内投资……致使经济景气沉入谷底。”这位臭名昭著的“台独”分子还“言之凿凿”地为其谬论进行如下论证:“两岸政治敌对,经济隔绝,意味着台湾经济完全不受大陆干扰……无主权争议困扰,因之台湾经济得以安定起飞”,而“两岸交流热络之后,大陆因素开始影响台湾经济,国人对神州大陆的憧憬,造成对台湾前途的不确定性,也终于造成一股罕见的资本与生产基地大迁移”。据此,她将两岸关系划分为这样两个阶段:“两岸隔绝时期(1949年至1988年),台湾经济高速成长;两岸交流热络(1988年起),台湾经济成长滑落”,“两岸由隔绝到交流,对台湾财经发展确实产生极为奇特的影响”。——在吕秀莲看来,只要斩断两岸关系,民进党当局必能“缔造举世赞叹的‘台湾奇迹’”!5月20日,台岛“政权轮替”一周年之际,这位刚刚被台政治新闻记者评选为“十大麻烦制造者”第一名的“台湾政坛烦人”,又大放厥词地称有些台湾民众(指台商)“人去了,钱去了,心也去了”,“一小部分人忠诚度动摇,长此以往对台湾安危不利”。6月8日,吕秀莲又呼吁岛内产业要“根留台湾、心留台湾、钱留台湾”云云。

  仿佛是与吕秀莲的怪论相呼应,在此前后,大同小异的论调纷纷从“台独”分子和民进党当局的高官们嘴里喷射出来:李登辉在接受日本右翼漫画家小林善纪的访谈时声称,“赴大陆投资是自杀行为”;台“经济部长”林信义称,两岸经贸关系已由互补走向竞争;台“国安局长”丁渝州则称大陆正在搞“经济统一”,大陆对台“威胁”已变成以科技、经济为“斗争”核心,开放三通对台“国防安全”最有影响……

  台湾当局不仅如此说,而且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不择手段地炮制出一系列措施,来破坏和防堵台商们对大陆的投资,贻笑国际商界的“国安捐”就是一个典型的动作——台湾当局要向所有在大陆有投资的台商征收“国家安全捐”,其意不仅是加大台商投资大陆的成本,同时也可以借此给台商们扣上一顶“危害国家安全的台奸”的“红帽子”。4月,台“陆委会”研拟“资金回流机制”,“强制赴大陆投资的上市上柜台商企业发放某比例的现金股利,促使大陆台商将部分盈余汇回台湾”,同时对投资大陆的台商实行企业与银行“信用额度比例连结制”,即台商对大陆投资金额越大,能动用的银行信用越低,以这种“连坐制”惩治台商。台湾的某些“独”派报纸也附和鼓噪,称大陆对台湾经济施展的是“吸血大法”、具有“磁吸效应”,如《自由时报》发表社论《朝野人士的“中国热”到底居心何在?》,称那些要求台湾当局松绑“戒急用忍”的人士都“染上了中国热”:“置台湾产经困境于不顾地鼓吹赴中国投资,台湾今天经济凋敝、失业率攀升,难道他们还视而不见毫无感受?”

  一时间,黑云压城,台商人人悚惧自危,这些台湾经济的功臣们,竟然在台湾当局眼里变成了“二等公民”和台湾目前经济困境的罪魁祸首!岛内舆论指出,台商在岛内已成为“没有声音、没有受到政府照顾却受到政治打压与冷嘲热讽的一群”。

  本来么,“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趋利避害,此天下之共识,工商之通则,非人力所能控也,吕秀莲之流的谬论也因此不值一哂一驳。但面对“台独”分子们一再的狂吠,摆出那么几条事实和数据,以正视听,也让世人看看“台独”分子们为其“神主牌”心生魔障已到了何等鬼迷心窍、猪油蒙心的可笑程度,不亦快哉!

    一台商现身说法:“大陆台商订单,救了我的公司”

  台商投资大陆,到底是“掏空”了台湾经济,还是台湾经济发展的最大发动机?让我们先看看近日一位台商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作的“现身说法”——

  这位台商的一位朋友,前不久在台湾的一家著名报纸上,以《检讨戒急用忍政策——大陆台商订单,救了他的公司……》为题,讲述了这位台商的真实故事。他为什么讲述这个故事?其动因就在于,台“行政院主计处”公布的台经济成长率“令人欲哭无泪”,“于是我想起最近一名公司负责人告诉我有关他的公司如何获得生机的经过”。
这是一家环保公司。前年成立时,业务稳定成长,直到去年“政党轮替”之后,也就是下半年开始,订单越来越少,大工程连续数月挂零,迫得他不得不裁减员工。他说,如果农历年前情况没有改善,他只好关门大吉。

  但是,最近文章作者再看到这位朋友时,这位台商朋友却满面春风相告:他已度过难关,目前业务好得变成一个人当两个人用;他的救命单,主要是接到大陆台商长期订单,项目是利用环保技术处理台湾“宝特瓶”,然后在大陆生产再生纤维外销。就是这笔订单让他获得重生。

  难怪文章作者要发出这样的感慨:目前“政府”总是认为,台湾失业率升高与经济衰退,除了受国际因素影响之外,最主要是因为厂商出走大陆,因而导致关厂、歇业激增,所以“戒急用忍”政策不可轻言放宽。然而“政府”忘记了,正因大陆台商投资热络,才带动台湾贸易活络,所以“我们”每年才能从大陆市场赚到两百多亿美元顺差,这是“我们”外汇储备最重要的一笔来源。如今“政府”堵住厂商对外投资管道,但是另一方面台湾又缺少能让厂商降低成本的经营环境,结果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情况:失业率激增,经济成长率衰退。

  这位作者最后痛心地指出,一年了,“政府”在“戒急用忍”以及类似“核四”等重大经济议题方面,因坚持己见,最后导致经济沉沦至此,解铃之道,还是应该摆脱政治干预经济的治“国”方法,或许投资带动贸易尚能发挥最好的点火效果,“前面所说就是一个例子”。

    “‘台独’挂帅,经济靠边”:热衷政斗、政策混乱、政局动荡、效率低下,是台湾经济沉沦的“罩门”所在

  尽管吕秀莲一再呼吁台商们要“多看看台湾的好处”,但台湾投资环境不佳,已成为商界甚至是台湾当局的共识。台湾各方舆论指出,台湾投资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当局口口声声“拼经济”却“宁可在政治泥淖里打滚也不致力于改善投资环境”,“政策变化莫测,令人无所适从”,内耗严重,例如仅停建核四就让整个“经济部”“空转一年,哪还有精力去搞其它的经济建设与规划”,如今“政府的作为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让厂商丧失信心”,投资者怎能不纷纷逃离!“中华民国工业区厂商联合会”理事长黄宗源走访台各工业区后感慨地说,台湾企业一批又一批地离乡背井到异乡发展,各有不同的故事,而台湾投资环境的急剧恶化,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原因。他走访各工业区听到的都是某某工厂原来打算在台湾扩厂,却因为政局太乱而暂停,或是干脆移往大陆。厂商普遍认为,政治人物只关心政治,不愿意为业界解决问题,在灰心之余,只好选择出走。

  热衷政治争斗的一个必然结果是行政效率低下:当“政府”上下都在为权力斗争不休时,必然产生政策纷乱与管理无序;政局的纷扰不安又必然激发企业由于产业转型和全球化而产生的外移动机和迫切感。就连一手扶陈水扁上台的台“中研院院长”李远哲都忍不住提出批评,公开指出某厂商想在台湾扩建厂房,拖了三年还无法如愿,去大陆只花了四个月厂房就盖好了。为此,陈水扁也不得不回应说要提高效率,“政府要帮工商界及人民穿鞋、系鞋带”,并责成台有关“部会”成立“马上办中心”。台“全球华人竞争力基金会”董事长石滋宜说:“自九十年代中期起,政府做了什么?什么也没做!上面的人,全忙着搞政治!”

  更需指出的是,投资者的信心还来源于稳定的两岸关系,但台湾当局目前是“政治意识挂帅,一切以政治为考量”,或者说是“意识形态执政”,也即死抱着“台独党纲”这块“神主牌”,“政治激情有余,专业思维不足”,“民进党不论什么都以意识形态出发,没有办法从经济的、专业的角度来解决问题,例如核四电厂与美浓水库的兴建,都要考虑民进党的意识形态,只要涉及‘中国’,民进党就立刻排斥”,不惜以全岛民众的祸福作为应付“台独”党纲的筹码,甚至企图把台湾经济当作与祖国大陆讨价还价的政治筹码。这样一来,两岸关系自然难以改善,台湾经济也就不会从根本上好转。这才是台经济乱象之“罩门”。同时,这也必然导致台湾当局政策上的诸多自相矛盾之处,例如一方面高唱要把台岛建成什么“全球运筹中心”,一方面却仍然坚持“戒急用忍”及禁止“三通”——连家门口这个全球潜力最大的市场都不通,所谓“全球运筹中心”能搞起来吗?能名副其实吗?

  台《经济日报》认为:“台湾在短短一年时间,从亚洲四小龙的龙头变成龙尾,其原因不能完全推给全球经济景气低迷,也不能怪罪企业外移造成产业空洞化,而是台湾的产业结构未能及时转型,加上政治因素介入,政策跟不上市场变化,致使竞争力一点一点地流失了。”

    土贫水缺,“根留台湾”太艰难:台湾投资环境恶化是“台商大逃亡”的根本原因

  就基础建设而言,投资商都希望起码水电无虞。但在台湾的几乎所有工业区和科技园区,目前企业都在到处“抢水”,甚至逼得企业不得不自己凿水井。在著名的新竹科学园区,现在即使掘地400米都不一定有水,水荒问题由此可见一斑。至于电力,不论“政府”机关如何向企业保证不会缺电,但每年夏季,新竹科学园区的跳电事件总是频频传来,企业没有办法安心生产,国外的买主更是要求台湾的工厂必须将部分生产线移往岛外以确保供货的稳定性。

  此外,过于严苛的环保要求和无理抗争——这是民进党多年来“争取和发动民众”、拉拢选票的惯用伎俩,由此造成的是对产业经营者的鄙视;居高不下的人力成本——台湾是大陆和东南亚的十倍左右,如台“中船公司”员工平均月薪高达7万元新台币,折合起来相当于祖国大陆造船厂工薪9倍以上;土地稀少且地价昂贵等等,无不化为产业加速出走的催化剂。如此一来,投资意愿怎能不日益低落,又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产生吸引力?据统计,由于投资环境恶化,台湾地区2000年工厂关闭近5000家。连台“经建会主委”陈博志也对记者说:现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先改善台湾的投资环境。

  台“经济部”日前表示,今年上半年岛内对大陆投资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3.4%,对大陆以外的投资总额增长了33.32%,唯独海外来台投资总额较去年同期减少了22.1% ——这充分说明了台湾的投资环境是何等糟糕,即台湾的投资环境不仅令岛内投资者寒心,连外商都视为畏途——难道说,连外商都中了“中共的统战伎俩”?因此,台《新新闻》周报记者黄白雪的提问是:“台湾的投资环境真的差到让岛内企业及外资都不敢再投资了吗?”台湾著名的统一企业集团总裁高清愿的回答也是痛快:因为“政府放鸡屎有,生鸡蛋呒”!

  对于吕秀莲之流一再呼吁的“根留台湾”,台湾《财讯》月刊一篇文章回应得好——“根留台湾”只是神话,搞好台湾才是人话!文章“追根溯源”地探究,根是植物名词,它要有适宜的遗传、土壤、气候、养分才会开花结果或生生不息。如果植物的根没有适宜的环境,欠缺生存斗志,它就会受天择影响,不是转弱就是被淘汰;有些植物则会将种子抛出,远离母根去生根发芽。人类是150万种生物的一种,它的生存法则与植物动物没有太大不同;以根喻人,大多数人恰恰是很会移动的根。人类颇有生命力,不会静止不动。以台湾2300万人来说,几乎全是移民或移民的后代,谁能说它最原始的根就在台湾?人类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是非洲,但今天还有多少人“根留非洲”?商人更可称人类的“先知先觉”,跑得最快,一发现“苗头”不对,根状有异,就会想办法寻找另一个根,根对了就会栖息下来,根不对就再搜寻下去,寻找一个好所在。说白了,商人追求的是钱,“政治人”追求的是权,当台“政治人”批判商人没有根留家乡时,台商也可以反问台“政治人”:你们有没有“根留家乡”?李登辉的户籍有在台湾省淡水三芝?阿扁有没有一直在台南麻豆老家种番薯?可见台一些“政治人”会选台北,就如同一些商人今日会选上海一样。可见今日某些“政治人”的“根留台湾”,就像过去的“反攻大陆”一样,只是一个神话。人只能说人话,说过头就会变成神话甚至鬼话,真正的解决之道还是要先把家弄好、把根顾好,弄好了,游子才会不请自回。

  谁是失业率蹿升的元凶?有一个通俗的说法是这样的:都是外移厂商害的,因为它们将岛内工厂关闭,造成岛内失业人数增加。照此推论,最好解决失业的办法,便是不准厂商随便关厂,如此就没有失业问题了。而台“政府”也有意无意顺着这样的说法,竟至不准厂商随便关厂的“关厂法”也不断被提出来讨论!台湾经济研究院三所所长龚明鑫撰文指出:“看看美国,再看台湾就会看出真相。”他说:“失业率增加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之痛吗?”不然!自从1995年起,美国制造业便不断将其产业生产制造部分交由台湾厂商代工,自己连做都不做了,业务的移出比起台湾厂商外移更彻底了吧?但美国在这期间,失业率并没有随之升高,却逐年下降。因为美国虽然每年平均减少2200万个就业机会,但却新增了2500万个工作机会,企业新陈代谢,平均每三分钟即有一家新公司诞生。因此,当某些人在责怪旧厂外移或关厂以致造成失业增加时,是不是更应该问:“我们的新工作在哪里?新公司在哪里?新投资在哪里?”龚明鑫进一步指出,对某些产业而言,全球化的意义在于寻找最低成本的地方生产,更精确地说应是利用最便宜的要素来生产,方法有两个:一是把工厂移到要素最便宜的地方去,二是将最便宜的要素拿到岛内来;但目前当局的政策却对前者大肆围堵——“不准”,后者则是“不愿”——岛内投资环境让人寒心。两个管道全都堵死,岂不是宣判产业的死刑?因此,内忧外患,岛内百姓只能祈祷曰:天佑台湾!

  到底谁才是“掏空”台湾经济的罪人?答:正是在台“执政”的民进党当局

  中国古人有一句话,叫“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中国老百姓也有一句话,叫“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台湾经济沉疴原因究竟何在,台湾的厂商知道,台湾的老百姓知道,国际上的经济界人士也都知道,只有台湾的某些人“不知道”,反而一再制造出一个莫须有的“卖台”屎盆子往台商头上扣,又制造出一个莫须有的“掏空”罪状往大陆头上扣,如果不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就是装聋作哑推卸责任。由于政治局势的不稳,使得台湾的外资吸引力由1998年位居亚洲11个国家和地区中的第三位大幅滑落到2000年倒数第二名!看来,到底是谁“掏空”了台湾经济,答案已经非常明确——不是别人,恰恰是“执政”的台民进党当局!如果台湾当局还是不愿正视问题不思改过,继续大玩其贼喊捉贼的游戏,一条死路走到底,其结果必然是彻底葬送台湾经济,到头来只能为人不齿和唾弃。

  更令台湾百姓寒心的是,台“执政”者看来根本没有把台岛民众的冷暖疾苦、存亡续绝放在心上——人们记忆犹新的是,5月间,台“在野党”“立法委员”和台“行政部门”的官员们,曾在台“立法院”讨论发起“新五四运动”:台经济成长要“保四”也即不能低于4%,失业率要“保五”也即不能高于5%。但台“经建会主委”陈博志却面不改色地“强调”:“政府”施政不必追求特定成长率,一旦不能保四、保五,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台“经济部部长”林信义更是毫无愧疚地坦言:台湾人前些年一直在享福,从现在开始,要准备过苦日子……

  这样的“政府”,啊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