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印象
发布时间: 2003-05-23 12:43:29
飞机从松山机场起飞,爬升。
东一点,西一片,点点片片、片片点点的稀疏单薄云朵倒退,又迎面而来另一些云朵;还有铺展开来的大海。在俯视的圆窗眼帘下,泛着软绵的轻浪,显示北部的陆地已抛诸机尾。机身徐徐下降了些,几乎贴近海面,要变成点水的蜻蜓吗?
散落于远远近近,反射太阳白色光点的辽阔海面的渔舟、商船,犹如荡漾秋波之上的落叶。陆地出现了,远近好几点,有大有小,有小有大。那几个较小的为无人屿,左边那个大一点的长条型岛是东吉屿,屿上不仅呈现着房屋、菜圃和零星的常青树,而且户外有人走动、工作;小孩们追逐玩耍,仰起头对我们的飞机指指点点。我可以想象他们天真、活泼、纯朴、诚挚和开心微笑的可爱表情,恍惚间,仿佛听见了他们喜悦的嬉闹声。在他们身边凑热闹的狗儿们跳跃、摇尾,讨他们欢心。
如同经过刀砍斧削一般,星罗棋布于台湾海峡之中,由64个低矮、平坦而大同小异的岛屿组成的澎湖列岛中,真正有人烟的不过23个,其余的因不适宜生存,是无人岛屿。
每年中秋节前后数天,准会从台湾海峡兴起东北季候风,断断续续、肆无忌惮地袭击澎湖列岛,直刮至次年4月底才会销声匿迹。因此,人们惯常称澎湖列岛为“风岛”。再者,澎湖列岛有天人菊蔓生如野草,所以又名“天人菊岛”。
约20分钟后,我们降落马公市郊机场,汽车载着我们抵达市区。澎湖县城马公市,成了澎湖的代名词。马公系澎湖列岛的第一大岛,或称本岛,包括鼎湾、湖西、风柜、白沙等乡。其余的离岛望安、东吉、七美等乡的所谓八罩岛以及众多的无人岛屿,都由马公本岛辐射出去。30余年前,在白沙乡兴建的一座长达5公里的跨海大桥,把横在马公对面的第二大岛渔翁岛(西屿乡)与本岛连成一体。
马公市是澎湖县惟一的市,也是惟一具备街道的城。这个城市,也因每年长达六七个月的东北季候风肆虐,建筑物都在10层以下,以3至6层最为普遍。
整个澎湖列岛无山,甚至连丘陵也沾不上边,树木稀少,显得奇特而无屏障,任凭东北季候风长驱直入马公这个不设防的城市。
置身马公城,感受她小家碧玉式的淡妆简约风格。风和日丽的今天,东北季候风暂息。漫步马公街头,温热的深秋阳光,断断续续地晒在身上,令人感到温暖、舒惬。
澎湖列岛的土质含沙量高,少雨多风,农作物以落花生、高粱、地瓜、哈密瓜等为大宗,四季蔬菜少量种植。人们除了经商、上班、捕鱼外,真正从事耕种的为数并不算多,大都半农半渔罢了。
参观、访问一些土特产店,从店员口中获悉,澎湖列岛生产的高粱,绝大部分由台湾烟酒公卖局统筹收购酿酒。地瓜则切成片或丝晒干,掺米煮饭当成主食或喂猪;香、甜、脆的哈密瓜行销全台,大受顾客们青睐。落花生系特大号颗粒,西点面包店出售面包、饼干、蛋糕外,莫不以花生仁制成的五香花生米、花生酥、花生糕、花生糖、花生酱、花生咸饼等风味独特的澎湖名产为号召,有口皆碑。
海上风浪险恶,生活单调、枯燥,活动范围局限于沧海一叶扁舟之上,易令人感到窒息,因而含辛茹苦的讨海渔人,只得仰赖冥冥中的神明庇佑人船平安,满载渔获而归。基于依靠菩萨相助的心理与精神寄托,澎湖列岛的寺、庙、天主堂、基督教聚会所很多。我在马公市街巷溜达,光是这个小城,粗略地发现大小新旧寺、庙、教堂、聚会所三十余座,其中规模较大的寺、庙如元帅庙、北极殿、关帝庙、观音寺、保安宫、天后宫等,香火都很旺盛。
其中,天后宫古色古香,雕梁画栋,以木材为主,砖、石材为副,据宫门外墙嵌碑记载,四百多年前澎湖先人重金礼聘福建省漳洲、泉州的木、泥、石匠师傅们,并护送他们搭乘帆船飘洋过海,历尽台湾海峡的风浪险阻,抵达目的地马公,着手建造这台澎第一座庙宇。历年来经过数次修葺,天后宫原貌依旧保存完整。十余年前,庆祝天后宫建宫四百周年纪念,盛况空前,善男信女们踊跃参与,轰动一时。
澎湖列岛盛产龙虾,马公居民便有以出售龙虾标本为业的。在一家店里,除了陈列大小龙虾标本外,两个玳瑁背壳各粘着一只龙虾标本,还贴着“非卖品”字条。奇怪,我笑向老板请教。原来这是他已故父亲时代的产品,只剩这两套供顾客们参观。现在,玳瑁已列为保育类海生动物,禁止饲养、猎捕、残杀。
与台湾岛内的城市相似,马公的小吃店、摊也挺多,所不同的是,这里大都以海鲜如鱼、虾、蟹、贝类代替猪、牛、羊肉。
站在码头,注视大湖般的马公港、长条的渔翁岛,最远处连接它与本岛的卧波跨海大桥,气势倒也显得雄浑;港的北(跨海大桥下面)、西边两个宽敞缺口为航道,调节潮汐涨落的活流,港内外的海水漾着一片碧波。
斜挂在西方遥远海面的太阳约两丈高,波光粼粼的海港,一艘又一艘的舢板陆续回航,驶入渔港。码头热闹了起来。挤在人堆中,瞧着钓者们提着桶内两三斤重的活鲑、鲷、鲳鱼、龙虾、鱿鱼……任人选购。
翌日,依旧风和日丽,难得的极佳天气。我骑着租来的摩托车,驰骋马公本岛称之为“双铁挂”的平原。野草间尽是白色的天人菊。两丈高的木麻黄、樟、榕等树稀疏地点缀于村舍周围。这些常青树和市区的树木相同,也都朝西南方向“鞠躬”是也,弯腰行六七度礼,这是东北季风“所赐”的奇景。
林投公园里,绝无仅有的大批常青树丛,一丛丛并未弯腰——密集的树林终于抵挡了疾风的摧残。绿意盎然的花圃里,绽放红、黄、紫、粉红色的繁花,显示风岛的花花世界,衬托得俯拾即是的天人菊更为娇艳妩媚。
人们在双铁挂平原耕地,准备栽种杂粮,黄牛、水牛是最忠实的帮手。
案山、菜寮、东卫、讲美、风柜、鼎湾、湖西、白沙、通梁等较大的渔、农村,密集的瓦厝,二三层楼房参差坐落,屋前屋后的常青树也多了些。临海的房屋,大都以石砌了围墙;大门外还有丈余高的挡风墙。这些村子的渔港都很小,只供舢板停泊;大船都进出马公港。
每个村子都有简易杂货店、小吃店,给村人们解决日常生活需求的燃眉之急。其余大件商品、饮食等,只得去马公解决,反正路程不远,公车、摩托车、轿车、单车,甚至舢板都能派上用场,便捷得很。
白沙湾,沙白水蓝,犹如海滩撒盐,或似铺着白米或似降落厚雪,反射着阳光,十分耀眼。可以想象得到,溽暑季节,长长的海水浴场,吸引来此游泳的男女老少必定趋之若鹜吧!
通梁,澎湖跨海大桥的一端在这里,驰名台澎的古老大榕树也在这里。据这株老榕树前勒碑刻字的记载,三百多年前,许多从祖国大陆来的父老乡亲渡海到白沙通梁村,并种下带来的这株榕树苗,经过三个多世纪漫长岁月的洗礼,约两丈高、盘根错节的老榕树停止上长,须根横向繁衍攀爬于支架之上,如同蔓生的葛藤或葡萄一样,占地百余平方米。人们叫它老榕树爷爷,甚至向它燃香作揖。
这里有清朝建造的古炮台、灯塔,在我的心底泛起思古之幽情,脑海里浮现“吊古战场文”的悲壮惨烈镜头。古炮台陈列的数门铸铁大炮已髹漆。至于灯塔,与鹅銮鼻的灯塔造形相似,以铆钉组合铁壳。灯塔,过去的点燃物是烛光,如今早已用电力取代,可旋转360度,30海里外的船只都能见到它的光点,使夜航至此的船只不至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