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革志,故乡情
发布时间: 2003-05-22 11:42:34
上了知天命年纪依然保持挺拔、匀称的身材,一张饱经南欧地中海阳光而又保留浙南括苍山民坚韧线条的脸庞,说话节奏很急迫,乃至带青田口音的普通话表述不达意时,冒出几个意大利语单词,说:“我的天性,就是这样。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好,要做就要做到底!”他,就是意大利博洛尼亚侨领陈志光先生,一位四代居意的皮革世家的成功商人。
国宴一席,拨触乡音弦
1984年,建国35周年,陈志光应邀归国参加国庆游行观礼和国宴。在北京,他感同身受中国政通人和,改革开放一派大好形势。手中的红葡萄酒与西山红叶交相辉映,使这位海外赤子为祖国的复兴与富强完全陶醉了。此后,祖国及浙江家乡磁石般吸引了他,他几乎年年都要回来转转。1986年,他又应国务院侨办之邀,返国参加侨宴、度国庆假。他没忘我驻罗马使馆、米兰领馆对他回国办实业的殷望,趁此机会,他沿京广、津浦、京沪、沪杭线,周游一些城市,考察投资环境。1987年来到杭州,陈志光经过一年多时间寻找商机,选择伙伴,洽谈合作,终于定局了。他的意中国际贸易公司与杭州第一棉纺织厂、杭州第四织布厂、杭州印染厂(后合并为杭州通达集团公司)、深圳浙江兴越工贸有限公司、浙江越华轻纺有限公司(其股权后为广东发展银行所盘)合作投资,筹建浙江杭意合成革有限公司。中方三家占股75%,意方占股25%。双方认缴注册资本300万美元。他们选中京杭大运河起点的杭州拱宸桥侧建厂。1988年11月7日,“浙江杭意合成革有限公司”经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挂牌成立了。
董事会首先议决产品方向。当时国内合成革的生产线均为低档的PVC线,岂知国际上已为新兴的PU湿法凝固生产线所代替。后者的产品,具有透气、柔软、耐老化、色彩丰富等优点,是男女皮鞋、凉鞋、运动鞋等皮革制品的里革理想材料,因此开拓发展PU合成革生产线,符合八十年代中期我国蓬勃兴起的制鞋工业的需要。陈志光根据本公司实际,返意后,化了不多时间,选择了一条以机织布为底基的意大利合成革PU湿法凝固全套生产线和DMF溶剂回收全套设备。这两套生产设备,连同运输、安装、试生产,总投资600万美元,大大节约了预算开支,而且工艺流程简单,生产周期缩短。此生产线投入使用后,到1989年底就试生产出了1.2万米PU合成革。
杭意合成革公司引进这条生产线的成功,一下使大江南北爆出三百多家PU湿法线厂家,尤其是“鞋都”温州形成了一个新的行业,使成千上万的劳动力获得了新的就业机会。
风云突变,未撼皮革志
1988年底,陈志光在意大利购入两套设备,分别装入23个集装箱,共重约260吨,于1989年6月初运抵上海港。但不巧的是,此时因国内“风波”,沪杭陆上交通壅堵,杭州的形势也颇为严峻,各种不安风声与谣言四起,乃至先期来杭安装设备的6位意大利专家、技师的车辆遭到堵塞。也就在这当儿,国内事态在海外传得耸人听闻,在杭的一些合资企业外方纷纷打道回府。杭意公司意专家的家属也纷纷打来越洋电话,哭求亲人立即返国。有几位专家已经通过驻沪总领事馆,预购返回意大利的飞机票。
6月4日,陈志光找到有关部门,说:“不光专家们想走,连内人也打来电话。电话里她哭了!”陈志光坦露自己心中的矛盾:若此撤走,惨重的经济损失尚且不说,此生回报祖国和故土的愿望也要“搁浅”了!“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底”,这是陈志光的人生诺言呀,他就不相信在祖国,在故乡,会有什么不测。
有关部门领导非常理解陈志光先生的想法与希求,赞赏他的爱国举动,并说,中国有邓小平同志掌舵,改革开放的大局绝不会改变。他劝陈先生留下来:“至于你太太,你不妨再打电话安慰她,告诉她祖国政府会绝对保证你的安全。你太太的姑父也不就在拱宸桥某厂做高工,很好嘛。”陈志光听到这里,笑了。他之所以最后落脚拱宸桥,还是接受姑父的建议呢。
“至于你和6位专家的安全,由我们出面,安排他们住在宾馆里,每天用小车接送上下班,保证绝对安全。”
陈志光终不为传闻所动,坚持留在杭州,守在建厂工地。6位意大利专家、技师看到陈董事长纹丝不动,对他们也落实了一些安全措施,就消除顾虑,留下来了。是日适逢端午节,有关部门领导特地去买了一些粽子,亲自给他们送去。陈志光开心极了,剥开散发清香的棕箬,细品黄籼籼、油糯糯的端午肉粽,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啊呀,好久没有吃家乡的粽子了。这是真正的端午粽!各位,各位,都来尝尝,大家一起吃又香又糯的中国端午粽。”
6月10日下午,一度阻塞的沪杭公路重新开通了,从上海开出的第一支集装箱车队,就载着浙江杭意公司从意大利采购进口的生产线全套设备。设备一到工地,陈志光亲自参加安装工作,与专家、技师、工人们一起奋战,终于按原计划基本完成整套设备的安装任务。当陈志光与意大利专家飞返,抵达罗马机场时,陈先生对前来迎接的家属们说:“今天,我把他们还给你们,毫发无损,中国的饭菜使他们胖了,不信,抱抱看。”
后来,省政府专门设宴表彰陈志光,一位副省长说:“风波期间,许多外商走了,而陈先生不仅留了下来,而且亲自参与设备安装,这是相信祖国、热爱祖国实实在在的表现!”
岁月流逝,犹挽同舟情
经过4年艰苦奋战,至1993年,PU合成革终为国内市场承认了。1994年至1996年该公司PU合成革产量连续三年都保持400万平方米以上,每年利润都在2000万元以上。1995年该公司引进第二条生产线,不到一个月就完成安装、调试工作,当年投产。1996年生产PU合成革700万平方米,达到高峰。这十年内,杭意公司创汇近5000万美元,实现利税1亿多元人民币。
浙江杭意公司的成功,带动了国内PU合成革上了新台阶——1989年全国产量仅500平方米,1996年飚升到1亿平方米。毫无疑问,杭意合成革有限公司是欧洲华人华侨在国内投资较成功的一家企业,所以获得国家、浙江省、杭州市三级经委系统的表彰,陈志光名声鹊起。
十年的合资经营合同期满了。1998年12月10日,该公司董事会议决定:因各方股东一致同意继续合作,同意将浙江杭意合成革有限公司的经营期延长十年。但是,不久以后,其中一股东因人事变动,新任董事表示不再参加延长十年的合作,并要求清算。
面对十年的辛勤创业,面对已步入正常运行轨道的企业,面对同甘共苦、劳作敬业的二百多位员工,面对合成革销售又一个黄金时期的即将到来,陈志光感到烦躁、困惑。他激动地说:“我不能砸掉自己‘司泰兰’品牌;我更不能眼睁睁看着二百多位员工失业,他们是我同舟共济的弟兄!”他又找到了有关部门和一些老朋友,请他们向有关领导汇报,请求协调。最后,该问题得到了较圆满解决。陈志光四处奔波,多方筹措,在很短时间内调齐现款,终于在合资期限终止前七天盘下了该企业的股权,浙江杭意合成革有限公司终于保留下来了,至今该公司每年有一百五十多个集装箱的产品,通过陈志光出口国外。
尾 声
时光已是新世纪第二春了,岁月宛若迈过万重山。在中国内地经商实践中有所得、有所悟的陈志光音容笑貌依旧。笔者问他最近在做些什么。他说,在维护原来的“司泰兰”商标基础上,自己则在上海开办了一家叫“意浦克”贸易公司,专做国际生意。“我想把浙江的轻工产品推向世界,所以我每年都要来家乡走三、四次。”
看来,陈志光的话题远没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