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在华尔街收购美国公司的中国人

发布时间: 2003-05-22 11:42:34    来源: 省统战部

  美国纽约经纪人德利贝克曾对华尔街作过这样的描述:在过去的一年半时间里,尽管全球经济普遍叫衰,华尔街股市低迷,美国多类资产缩水,但来自中华大地的四位企业家,却在华尔街纳斯达克获得了意外的惊喜——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华立集团董事长汪力成、华谊集团副总裁范宪一举收购了华尔街多家上市公司,在中国资本海外运作史上写下了前所未有的浓重一笔。美国《财富》杂志发表文章说:就像八十年代日本大举收购美国企业那样,正在兴起的中国公司也开始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敲出有力的并购鼓点,反映出他们闯世界的坚定信心。

  张瑞敏:开海外收购之先河

  去年2月,一幢位于美国纽约、具有77年历史的曼哈顿标志大厦,被中国海尔集团重金购买,成为该集团在美国的分公司所在地,开中国企业在海外收购之先河。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说:“耗1400万美元买下这座纽约标志大厦,是为了一个目的,即打造公司的品牌,使海尔从制造商发展成为品牌商。”当时海尔在曼哈顿的醒目商标是数十平方米的“HAIER”,不少美国人未能正确理解其意。可是今天,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已将海尔品牌与“HIGHER”(质量更高)联系在一起,知道海尔集团是世界上新崛起的电器公司了。今年2月,美国《福布斯》报道说:中国海尔家电产品不仅在美国市场居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全球家电制造商中冲升至第六位,综合竞争力向世界一流水平迈进。

  海尔在国内并购一些企业后,正着力向美国和欧洲并购,越来越把在国外设据点经营作为重头戏,希望自己的产品能在世界各地的市场占到百分之十以上的份额。海尔已先后在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摩洛哥等地建起15家工厂,向一百六十多个国家销售产品,在全球大部分地区实现了设计、生产、销售本土化。海尔产品在美国12家最大连锁店中已打入9家,在欧洲15家最大连锁店中介入12家。海尔集团电冰箱销售量居世界第二位,洗衣机居第三位,冷柜、微波炉、酒柜等居第五、六位不等。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经济学教授慎特斯发表评论说:“海尔集团在向欧美扩张后,正向日本和台湾等地进军,加上它大量启用外国人才为其服务的经营手法和领导魄力,使美、日同行感到从未有过的吃惊。”他预测评估后认为,两年以后,美国公司在世界家电销售量为5100万台左右,而海尔公司将超过美国达5500万台以上。再过若干年,海尔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家电跨国公司是完全有可能的。张瑞敏最近也宣布:海尔正在“走出去”,而这个“走出去”不单单是传统的家电产品,还包括信息产业、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物流服务,目标是构架起一个产金结合的多元化跨国公司。

  鲁冠球:在美国成批收购

  铁匠出身的鲁冠球,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从一名普通的乡镇工厂厂长,跃上了中国汽车配件产业首屈一指的跨国企业集团董事局主席。今年3月美国《财富》评选出中国经营最佳的八位商人中,鲁冠球赫然在列。该刊在评论中这样写道:他的奇迹并不在于起步时会同六位农民筹集4000元微薄的资金开办农机工厂,而在于他从此时起长期锐意进取的奋斗精神、永不满足的创业志向,从而踏上了事业旭日东升之路。这是最值得赞美的。

  去年8月28日,万向集团成功收购了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UVA公司21%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由中方出任共同董事长,并被授权在必要时可以实际拥有60%的股权,确保对该公司的绝对控制权。通过收购这家业务涉及美国大多数汽车零部件连锁店的生产公司,将为万向集团每年在全球汽车零部件市场上新增七千多万美元的份额,同时也可为国内相关企业每年增加二千多万美元的订单,两者相加每年新增近一亿美元的市场份额。从此,万向集团在海外和国内都拥有了自己的上市公司。

  鲁冠球称,到现在为止,万向集团已先后收购了包括美国霍顿保险、豪华高尔夫公司等18家大小公司的部分股权。3月底鲁冠球在接受美国《财经时报》记者采访时又披露,目前已筹措二千多万美元的资金,用于再收购纳斯达克旗下的若干中小上市公司的部分股权,以使“万向”在跨国经营战略上再向前推进一步。目前万向集团已成为集汽车配件、宾馆、金融保险、电器、娱乐等多元经营的大投资公司,分布于国内外的分公司超过40家,总资产近百亿元人民币,年销售收入在90亿元人民币以上。鲁冠球最近表示,虽然多元经营也是集团追求发展的目标,但汽车制动器件产品是自己创业致力追求开拓的主要目标。为此他在今年的董事会上已拍板敲定:在杭州建设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动器零件生产基地,以求在与美国通用、福特汽车公司的合作中占据更多的份额,让“万向”大步走向世界。

  汪力成:收购高科技公司

  今年3月,美国《财富》评选出中国经营最佳的八位商人中,华立集团董事长汪力成位居榜首。该刊评论说:“这位让美国商界刮目相看的中国商人,头脑里想得较多的是企业资本运作和资源配置如何优化。只要他那独特观察角度的头脑阀门一打开,触及到自己企业有可能做一件新事时,就会如出色的登山运动员那样,明知征途有风险,也要试着向上攀登。”

  去年美国“9·11”事件后,纳斯达克指数陷入信心危机,硅谷IT产业的老板们也无精打采,世界上不少手机企业放弃了利润日稀的手机生产。正在此时,汪力成从海外获悉有家美国科技公司要出售手机芯片技术,认为这是赴国外搞资本运作、开辟经营新领域的好机会。他亲赴美国考察和评估后,一举收购了当时有些灰心丧气的菲利浦集团在美国的CDMA移动通信研发中心(包括在美国达拉斯和在加拿大温哥华的研发分部)。根据并购协议,华立集团获得了菲利浦在CDMA无线通信方面的全部知识产权、仪器设备和一大批有经验的研发人才,并在此基础上新组建华立通信集团公司。在时间已流淌八个月后,手机市场重新红火起来的事实,证明汪力成当时的决策是正确、有眼光的。华立集团成为中国第一家掌握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CDMA芯片技术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因为CDMA的高技术及其专利原先一直被美国高通公司所垄断,华立集团此举迅速在国内外企业中产生极大反响:从华立手中买一块芯片比从其他国家便宜5美元左右,如果做成模块,则要低20美元。惟其如此,市场前景看好。目前美国HOP公司已向华立发出三百多万套订单合同,国内也签订了一百多万套订货合同,南美、俄罗斯、越南等地的供货商谈也在进行之中。国际业界评论说:“华立收购CDMA而切入芯片核心技术领域,不仅使汪力成个人成为名副其实的抓机遇大赢家,而且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环球通讯市场的竞争格局。”

  汪力成深有感触地说,对已经加入WTO的中国企业来说,要掌握当代尖端技术,眼光不能仅局限于国内,那只会拉大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力。只有放眼世界,坚定地走出去参与竞争,通过并购等方式主动出击,在可以利用的别人的高平台上借机启动,才不失为追求创新发展之途。而今拥有国内外各两家上市公司的华立集团,已制定了新的五年宏伟计划,把自己的产业链放在更高的市场层次上。以往以传统电能表为主的市场业务,将由已被并购的国内企业来做,总部的重心将切入高档自动化仪器仪表、IT产业、医药产业等高新技术领域。除IT产业已获得较大进展外,在高档仪器仪表产业上已分别收购了美国太平洋技术公司和太平洋商业网络技术公司58%和33%的股份,新的一项国际大型仪器仪表公司并购也在谈判之中,有望在三个月后完成,从而成为ABB、西门子等跨国公司的竞争对手。在医药领域,华立集团通过并购也有了一定的技术基础:2003年起将为世界卫生组织生产供应大批量广谱抗病毒药物——青蒿素,这一世界市场年需求超过20亿美元的药物,过去中国生产量不到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一,华立集团的大手笔介入,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局面。汪力成颇有信心地表示:一半业务在国内,一半业务在国外,华立五年内准备打造的就是这样的跨国企业集团。

  范宪:MPS破产我收购

  同范宪谈起收购美国MPS公司十七条电池生产线,就会被他充满灵感的观点所折服。他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手机、手提式电脑、数码相机、电动车、电动工具日益普及,高级电池市场前景十分看好。但锂电池、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等二次性电池的中国市场大多为西方公司所占有。作为中国企业经营者,面对世界经济越来越趋于一体化而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无力把握的事应当暂时泰然放弃,我们有望经过努力而能获得进一步的事应当全力以赴去做,这就是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正确之道。华谊集团属下的电池厂,生产技术还停留在一次性生产上,创造条件登上先进的二次性电池生产殿堂,是我们必须去做的大事。就在他下了这一坚定决心后的2000年初,集团有关部门经过多次网上搜索,获得一条令他为之欣喜而又感到疑惑的信息——美国MPS公司转让几条镍氢电池生产线,这可是争霸世界二次性电池市场的好机会!

  镍氢生产线是目前世界上的朝阳产业,MPS为什么要急于抛出,而且15条生产线的转让价只有一千多万美元?范宪带着问号先后三次赴美国调查分析,终于在去年10月获得全面准确的情报:MPS公司为了同日本公司争拼高低,仓促投入一亿二千万美元用于更先进的锂电池技术研发和在世界抢购大批原料,流动资金严重不足;经营管理不善和财务混乱,导致公司长期亏损;“9·11”事件后美国经济部分缩水,相当部分产品未能售出,公司只得宣布破产,忍痛割爱抛售生产线。于是华谊集团与美国方面讨价还价,于去年12月20日签下收购协定:包括生产线设备、知识产权、存货、营销网络在内的所有MPS公司的资产,以560万美元的低价转让给中国华谊集团。与此同时,华谊集团于今年4月初,又以550万美元的低价收购了旧金山另一家破产公司的锂离子和锂聚合物电池生产线及14项相关专利。这一并购的成功,预示着中国二次性电池产业将“一步登天”,可与日本来一次大规模的中国市场争夺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