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推行国语教育的首倡者

发布时间: 2003-05-22 11:28:11    来源: 省统战部

——著名教育家郑晓沧教授1948年考察台湾教育记事

  今天,两岸同胞在交流交往中,几乎没有任何语言障碍,因为台湾从小学开始就用国语(普通话)授课。说起这件功德无量之事,就不能不提到我国著名教育家郑晓沧先生半个多世纪前的台湾之行。

  郑晓沧教授(已故)早在1929年就在国立浙江大学任教,是该校教育系的创始人。从1935年开始,又历任浙大龙泉分校主任、师范学院院长、教务长、研究院院长和代理校长等。郑晓沧在竺可桢校长领导下,积极工作,成绩显著,深受各界人士的好评。据1947年11月1日《浙大校刊》记载:“本校师范学院教育系成立以来,经郑主任宗诲(郑晓沧字)苦心孤诣,朝夕诱导,成绩斐然,毕业学生服务于社会者,为数颇多,且教学努力,甚获社会人士之好评。”郑晓沧先生德高望重,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他曾应台湾省政府之邀赴台考察教育,在岛内教育界产生深远影响。笔者是郑老学生,且一直在原杭州大学统战部工作,知道此行始末,奉述如下。

  1948年8月15日至9月18日,55岁的郑晓沧先生应邀考察了台湾教育。当时台湾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当务之急是重建教育事业。郑先生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去了台湾。

  8月15日清晨,郑先生抵达基隆港,前来迎接的是他的学生和校友。到了台北市,先生目睹处处弹痕累累,建筑破烂,市面萧条,校园荒芜,心情格外沉重,他感慨说:“光复快三年了,还未见修复,真是破坏容易建设难啊!”

  在考察过程中,还碰到一个语言隔阂问题。台湾话属闽南语系,台胞不会讲北京官话。在日本统治时期,殖民当局强制推行日语,搞奴化教育,不准台湾人讲汉语。郑先生在演讲时说的又是浙江海宁官话,台湾同胞不易听懂,怎么办?于是不得不请一位闽南督学作翻译。郑先生与陪同人员联名写信给台湾省政府主管部门,认为推行国语教育是“台湾祖国化”最基本的条件,建议多拨经费,进一步加强“国语推行委员会”的工作,为台湾基础教育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郑先生实地考察了岛内城乡的学校,看到的是一片灰白色——一座座钢筋水泥建筑再加上可作军事演习的广场,简直跟军营一样!他感叹地说:“这些学校不免有肃杀之气而失去了美丽、柔和、活泼和情调。”这是校园环境问题;而“当务之急是缺乏教师”,要重建台湾教育,急需补充师资。为此他亲自介绍一批批浙大教育系的学生去台担任师范学校的教师。这些浙大教育系出身的人才,后来成了台湾教育界的中坚。

  晓沧先生对台湾教育的考察从台北起,经新竹、台中、嘉义、台南、高雄、台东、花莲又返回台北,几乎走遍全岛,所到之处,无不受到台湾同胞的盛情接待。在台北、高雄、花莲三地,均有浙大校友集会招待,师生见面,分外亲切。在台东,县政府举行盛大欢迎会,数百山地同胞,身穿民族盛装,载歌载舞,与先生联欢。先生情不自禁地加入了歌舞的队伍。郑老生前在回忆考察台湾教育一个月的体会时说:“开始的时候心情是沉重的,后来逐渐体会到骨肉情深,帮助台湾重建和发展教育事业义不容辞,中华民族的振兴是大有希望的。”

  环岛考察之后,台湾省教育厅特地召集教育行政人员开了一次研讨会,请晓沧先生演讲,听取他对台湾教育发展的建议。这些建议在20世纪50年代国民党中常委张其昀担任台湾“教育部长”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张其昀曾任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去台后,曾主管台湾教育工作。张氏对郑先生素来钦佩,非常重视当年晓沧先生考察台湾教育后提出的建议,并加以实施。例如,关于九年国民教育的计划与实施,郑晓沧建议“必须有充分之准备及事先之实验与示范”。张氏在1956年和1957年就分别指定先由新竹和高雄试办,到1959年,台湾教育仍以郑晓沧先生所提建议为主要课题进行研究,并逐步加以落实。又如郑晓沧先生关于“九年国民教育实施后,必须有新面貌之职业教育予以配合”、“要重视教育科学之研究”等建议,都对台湾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郑先生在台考察时,台湾省教育厅长曾一再请求他到台湾省立师范学院(即今台湾师大)任教。郑先生返回浙大后,曾写信到台湾,表达了“喜爱美丽宝岛,愿意来台担任教职”的心愿,并希望及早安排有关事宜,但后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郑老的这一心愿未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