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脉永相连

发布时间: 2003-05-22 11:28:11    来源: 省统战部

—电视纪录片《血脉》的幕后故事

    2002年6月22日起,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播出8集电视纪录片《血脉》。这部片子,是海峡两岸共同关注的成功之作……

  两年前,8集电视纪录片《血脉》,在天山脚下乌鲁木齐一个铁路职工家开拍。这位铁路职工是音乐爱好者,与台湾台南的一位词作者鸿雁传书十多年,探讨中国古典文学,一个谱词,一个作曲,隔海唱和。6个月后,《血脉》摄制组赶到台南,用镜头将两位远隔千山万水从未谋面的中国人连在了一起。

  摄制组先后五次去台湾,也去了香港、澳门及日本和美国,拍到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采访了各界人物一百七十多位,其中年龄最大的是百岁老人张学良,年龄最小的只有4岁。更重要的是,经过筛选提炼,讲述了42个鲜为人知的海峡两岸或悲凉伤感或美丽动人的故事,而在《血脉》的拍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令人难忘的花絮……

  “关联”,联出两岸同胞心灵感应

  拿到这部片子,曾主持拍摄过《伟人周恩来》、《风雨钟山路》等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获奖电视纪录片的总编导吴建宁决心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走出一条电视纪录片的新路子。为此,他采用了“关联”来架构整个片子,还用42个故事,实际上是21对海峡两岸相互关联的故事,构成了《血脉》的故事主体。时空跳越,历史与现实对接,从十九世纪末的《马关条约》,中国被迫割让台湾,到上个世纪中叶抗战胜利,台湾回归祖国;从民族英雄郑成功到“千古功臣”张学良……百年民族史与台湾史回环交织,故事讲得酣畅淋漓,波澜起伏。

  海峡两岸,从1949年起,在时空上是暂时割断了,但文化上、血缘上、情感上、习俗上,都是一个民族的传承,都是中国人。因此,在片子的艺术结构上,就是相互关联:大陆与台湾,台湾与大陆,事事有呼应,人人有因缘。片子完全用事实本身来说话,在故事的记录上采用大陆和台湾的对应,勾连42个故事。21个对应,如:台湾有一个“陕西村”,对应大陆河南有一个“台湾村”;大陆拍摄电视剧《郑成功》,台湾就有《唐山过台湾》;解放军叶飞将军与台湾社民党主席团主席谢汉儒是表兄弟,他们之间隔海有故事;我空军司令员刘玉堤与台湾飞行员余建华,当年在台海空战中交手,现在有相逢一笑泯恩仇、亲戚越走越亲的故事;大陆前线广播员陈菲菲与台湾金门前线广播员汤丽珠在空中“相识”也有故事……以及南京中山陵与台北的孙中山纪念馆,四川的白血病患者与台湾的骨髓捐献者,南京栖霞寺与台湾玄奘大学等等,相互关联,一 一对应,就有了血脉相通的两岸心灵感应,有了浓浓的骨肉深情浸染,有了祖国博大胸怀的感召,有了渴望和平统一的人心表达,有了震撼心灵的巨大力量。

  两岸的风景、风俗民情、历史事件,都在《血脉》中相互联系在一起,显示了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纽带把两岸同胞紧紧相连的事实,表达了和平统一是全体中国人的心灵呼唤。

  “赶快到台湾来播映”

  卓越公司是《血脉》摄制组在台湾采访拍摄的接待方,全程陪同摄制组在台湾的拍摄。片子拍成送审通过后,总编导吴建宁给他们寄去一套光盘,让他们先睹为快,也对他们的配合表示感谢。看了片子后,卓越公司的老总李恩圆先生打来电话兴奋地说:“这个片子太感人了,赶快在台湾播,台湾当局已经无可救药了,专干亲者痛仇者快的事,在一些外国反华势力面前,奴颜媚骨,没有人格。我的儿子也是小台独分子,最近才被我拧过来,宣布与台独分子分道扬镳。我对他说,你跟着他们起什么哄,你的根在大陆,我们台湾的根在大陆!他们这一代,很需要补两岸历史这一课!”

  《血脉》第一集在南京台刚播出,第二天一早,抗战时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的联络参谋兼警卫队长、原南京市政协委员,现已八十多岁的王楚英老先生就打来电话,对总编导吴建宁说,看了这个片子,我整个儿被震撼了,你全部是在用事实说话,不是空洞的高八度的宣传说教,而是告诉观众事实真相。我看了片子,就知道你们付出的劳动是多么艰辛。

  拔掉“汉奸树”,不如让它作反面教材

  用事实说话,就是要通过片子本身的事实揭露“台独”分子的丑恶嘴脸,来表达对“台独”分子的义愤。摄制组到日本去拍摄,正是去拍“马关条约”那段历史。中国影视摄制组首次进入日本外务省,进入到日本外务省的档案库,拍到了“马关条约”的签字原件。

  到了签订马关条约的地方,发现了死硬“台独”分子吕秀莲在那儿栽的一棵树已经有一米多高了。1995年,吕秀莲带了一帮“台独”分子到马关去搞什么“马关条约签订100周年纪念活动”,胡说什么“幸亏有了日本的殖民统治,才有了台湾的现代化进程,台湾才发展起来,有了交通,有了教育”。摄制组的工作人员看了十分气愤,有位男同志提出把吕秀莲栽的那棵汉奸歪脖子树给连根拔了,总编导吴建宁摆摆手,说,让它在这儿做反面教员,我们只有通过片子,用日本正义人士的说法,用台湾同胞反对她的说法,来痛击“台独”分子的嚣张气焰。

  摄制组拍了这棵树,配以日本正义人士的旁白:“日本在台湾殖民统治,所谓的开发,是为了掠夺,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紧接着,电视中专门安排了相关历史资料,记录了日本侵略者当年在大陆和台湾令人发指的烧杀掳掠的罪行,这是对吕秀莲卖国嘴脸的狠狠掴击。片中通过台湾同胞的口说,吕秀莲用中国话喊口号,举着汉字标语牌,却说什么要告别中国,跳梁小丑一个,螳臂当车,不自量力!蒋纬国先生主动接受采访

  蒋纬国先生在第一集《根在大陆》和第八集《穿越世纪》中都有很突出的画面。采访蒋纬国先生,是摄制组计划外的收获。那是1995年8月的一天,恰逢抗战胜利50周年,蒋纬国先生知道有一个大陆的摄制组到了台湾,他通过台湾的邀请单位,提出要会见摄制组并接受采访。摄制组主创人员当然很高兴,觉得非常有必要去见见蒋纬国先生。

  84岁的蒋纬国先生因为胰腺癌刚动了手术,人很消瘦,但谈兴极浓,滔滔不绝谈了整整两个小时,直到第二批客人进门等在那儿了,他才不得不与摄制组握手告别。这是他平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台北家中接受大陆电视记者的采访。蒋纬国先生对抗战、对两岸关系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并明确表示自己赞成祖国统一的积极看法,这些都被记录在《血脉》之中。对“台独”分子,蒋纬国先生尤为愤恨,对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蒋纬国先生还从文化角度谈了统一的必然性,他说:“人类文化的根本是在互助合作,所以我们中国的‘中’字,是从太极图演变而来的,要求得一个圆满的统一。虽然内部有正有反,但是黑中一点白,白中一点黑,正保持、显示了彼此的尊敬。所以黑白两边是拥抱在一起的。”统一的信念在这位八旬老人心中何其坚定啊!

  辗转得访张学良

  到美国去采访民族英雄张学良,是一件很难得的事,许多摄制组都无功而返,留下遗憾,但《血脉》摄制组做到了。张学良年事已高,谢绝一切媒体上他家中采访。为此,主创人员准备了两套方案去“接近”张学良,一是通过美国国会图书馆王冀教授去向张学良“说情”。王冀教授的父亲王树常,是张家两代的重臣,曾担任过河北省主席,王冀教授是在美国能够与张学良、宋美龄说得上话的人。王冀作了努力,但要见张学良,必须通过赵四小姐这一“关”,当时她没有同意,王冀教授无功而返。

  《血脉》摄制组没有气馁,启用了第二套方案,通过美国基督教组织,联系到美国中华基督教第一教堂,从而与张学良的牧师程永禾接上关系,由他亲自打电话给张学良本人。张学良终于同意接受摄制组的拍摄,并约定了趁他做宗教礼拜时在教堂外面拍摄。这次采访也是大陆电视摄制组拍摄到张学良本人的惟一 一次。《血脉》总编导吴建宁代表摄制组向张学良老人赠送了南京雨花石,张学良非常高兴,频频向摄制组一行点头、微笑,拱拳作揖。

  资深主播被《血脉》感动得落泪

  《血脉》配音解说请的是中央电视台四套的播音员王建川。主创人员打电话对他说:“建川,文字稿我们马上特快专递给您寄来。”他回答说:“不用,不用,我习惯于上来就配。”王建川配解说词从来不事先看稿本的,怕配音时影响了最初的感觉。王建川飞到南京当夜,主创人员还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将解说词稿本递给了他,他收下了稿本,但还是摇摇手,说,我的习惯还是“临阵磨枪”,事先是不看稿的,我相信最初的感觉。

  但第二天,王建川是带着红肿的双眼去配音房的。他对主创人员说,本来洗了澡就准备睡觉了,随手拿过稿本翻翻,一看就丢不开了,结果一直读到天亮,一口气把八集片子的解说词全读完且琢磨了一遍,十分感动。第一遍配完,王建川提出再配一遍。配好音后,主创人员原本安排他到南京近郊转转,看看阳山碑林,他摆摆手,说,哪儿也不去,让他一个人在饭店呆上一天。主创人员感到纳闷:他要干什么?第二天,王建川乘飞机返京,到机场后,他从口袋里掏出一篇稿子,交给主创人员,稿子的题目是《解说血脉》,文章谈的是他为《血脉》配音的感受。他对送行的同志真挚地说:“本来以为到地方台来配音,是相当轻松的活儿,想不到心灵受到如此震撼,在配音过程中感悟到不少东西,昨天在饭店好好思考了一下,写了这篇稿子,算是 一个学习体会吧。”在这篇稿子中,王建川谈到,他配了不少电视片,但能够配这样的片子是有一种幸福感、满足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