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成长壮大的文化沃土
发布时间: 2025-09-22 08:52:1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人民成功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沃土,是中国共产党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孕育优秀精神品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优秀的精神品质,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精神动力,为伟大建党精神注入了文化精神要素,锻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一切精神皆有来源,伟大建党精神也是如此。伟大建党精神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基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历史根源和文化土壤,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产物。
党的创建是中国共产党奋斗征程的起点,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开篇。在百年接续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一系列伟大成就,铸就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铸就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铸就了抗美援朝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铸就了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团结带领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铸就了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这一系列伟大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这一“源头”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活水”涌流,是中国共产党在完成不同历史任务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具体表现,共同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启发治国理政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中国共产党充分挖掘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关于治国理政的科学思维方法和丰富思想理念,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时代价值。
“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实事求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求真务实精神的精炼概括,而且这四个字原本就是古代中国一句有名的成语。作为一个完整词汇,“实事求是”最早见于东汉时期班固所著的《汉书·河间献王传》。班固在书中称赞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1938年,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第一次援引“实事求是”一词,并郑重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毛泽东同志说过“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正因为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方法,中国共产党才能够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策略,在一次次危机面前及时调整航向、转危为安。
“人民至上”的民本思想。讲仁爱、重民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荀子·王制》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尚书·五子之歌》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管子·牧民》中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孟子·离娄上》中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中国共产党任何时候都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过程。毛泽东多次强调要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并把群众形象地比喻为中国革命“真正的铜墙铁壁”。1944年,毛泽东在中央警备团为张思德召开的追悼会议上作了讲演,贯穿讲演内容的主题就是“为人民服务”。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开幕词和《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借鉴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合理内核,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正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天下为公”的大同理念。《礼记·中庸》中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厚重的天下情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梦想。中国共产党秉持世界眼光,始终挺立时代潮头,积极与世界互联互通互动,注重学习和借鉴各国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成果。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探索自己的道路、建设自己的国家甚至在经历极大的困难、遭受极大的苦难时,从来没有忽略对世界人民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关心和帮助,从来没有忘记对于人类的责任,从来没有停止对美好世界的探索。当今世界,人类社会既充满希望,又充满挑战。我们一方面坚持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坚定维护和推动经济全球化,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广交朋友、深交朋友,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扩大朋友圈;另一方面,站在人类发展前沿引领时代潮流,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提出和践行正确义利观,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和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的新型政党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解决人类面临的共性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激发自我革命意识
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既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的必然要求,也来源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自省、自警、自律精神。《礼记·大学》中写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孔子强调“躬自厚”“求诸己”“内自省”“内自讼”,曾子提倡“吾日三省吾身”,后发展成知过必改、有过即改。所谓“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一个人只有战胜自己,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对于一个政党来说,也是如此。
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过不可免,贵在能改。王阳明说:“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往圣先哲一贯反对文过饰非、讳疾忌医,主张采取闻过则喜、“痛勇省改”的态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奋斗中淬炼而成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一步步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一次次化险为夷、浴火重生,历经风霜依然长盛不衰,饱受沧桑依然风华正茂,成为打不倒、压不垮、折不弯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奥秘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不断推进自我革命,坚决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自身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自我革命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始终摆在全党面前的一个战略性问题,就是如何才能成功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1945年7月,黄炎培受邀访问延安,向毛泽东同志提出中国共产党如何才能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问题,这就是著名的“窑洞之问”。毛泽东同志认真思考后答道:“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实践中,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在毛泽东同志当年给出第一个答案的基础上,郑重地给出了第二个答案,即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自我革命就是补钙壮骨、排毒杀菌、壮士断腕、去腐生肌,不断清除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提高自身免疫力,防止人亡政息。勇于自我革命和接受人民监督是内在一致的,都源于党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外靠发展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内靠全面从严治党、推进自我革命,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勇于刀刃向内、刮骨疗毒,保证了党长盛不衰、不断发展壮大。
(作者王晓鸣为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