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苍南:以中医药为纽带 架起民族团结“连心桥”
发布时间: 2025-09-19 10:02:34
近年来,苍南县深耕中医药产业,一批批苍南药商循着药香,把足迹延伸到青藏高原的雪线之上,延伸到东北林海的深处。他们与民族地区民众开展人参、鹿茸、冬虫夏草等中药材的贸易往来,以中医药为纽带,助力民族地区融入大市场,加速经济发展。
打造“飞地”培育模式
助推民族资源“走出去”
“这几年,我们在辽宁桓仁满族自治县、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建成人参、枸杞、桑黄等药材种植基地,辐射面积1500余亩,带动就业500余人,交易额累计达1.2亿元。企业还在西藏那曲设立了5个冬虫夏草收购点,一路把产业延伸到最偏远的地区。”专门生产中医药材的民营企业——苍南县长生老号负责人吴锡勇表示,企业在产业转型升级壮大过程中,一直致力于加强与各民族地区在产业方面的合作,相互尊重才能实现共赢。
此前,在杭州市苍南商会、苍南灵溪商会等组织的支持下,56名苍籍非公经济人士走进内蒙、宁夏、四川、辽宁等拥有道地药材资源的民族地区,在当地打造多处中医药种植基地和中医药收购点,进一步加强了与各民族之间的沟通联系。同时,依托在外商会的力量,在民族地区开展(参与)中医药博览会、对口援疆援藏等活动30余场,向外输送16位中医药名师,把技术、人才和订单一并带进当地民族村寨,让民族团结的成色更足、底色更暖。
增强自身发展动能
赋能民族产业“聚上来”
在缺医少药的年代,被称为“先生嬷”的畲医走村入户,深受群众信赖。岱岭乡、凤阳乡、莒溪镇、钱库镇等乡镇是苍南畲族聚居区,至今仍有不少世代行医的畲医。其中,钱库镇的畲医数量为全县之最,共有28人。
苍南县高度重视畲药发展,据统计,目前全县共有40多位畲药传承人及少数民族群众投身于畲药种植,种植面积达500余亩。针对民族村交通不便的难题,该县民宗局联合交通、综合执法等部门,大力推进民族乡、民族村山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已建成包括168黄金海岸线、228国道、矾藻线、桥莒线等通往民族乡的道路,总里程约330公里,药材出山、产业振兴的“最后一公里”正被逐一打通。
“为了让中医药产业在苍南民族乡真正‘活’起来,我们依托九三学社苍南县委会农业支社的种植专家团队和中医药制造业联盟,从种苗培育、技术指导,到销路拓展、品牌打造,实行全流程跟踪帮扶,确保产业发展‘不断链’。”苍南县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此基础上,当地统战部充分发挥资源库优势,牵头成立苍南县中医药(黄精)产业联盟,吸纳112名民营企业家、民主党派成员、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统战力量,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注入创新动能。同时,在苍南县民宗局的牵线下,推动苍南县民族中医药产业成为各民主党派调研的重点方向,促成4篇理论研究课题,86名党派成员深度参与,为撬动苍南民族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实践基础。
推动民族传承创新
筑牢文化根基“强起来”
辨识药材、调配配方、缝制香囊……今年8月,长生老号中医药参茸博物馆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医药文化体验”主题研学活动。各族青少年在博物馆导师的指导下,通过沉浸式互动,近距离感受中医药的独特魅力,开启了一场穿越古今的中医药探索之旅。
近年来,苍南县委统战部联合县教育局,依托独具民族特色的长生老号中医药参茸博物馆,持续推出系列中医药研学课程。今年以来,已接待中小学研学团12批次、1500余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260余人。同时,12批次、580名苍南少数民族子女奔赴那曲开展中医药研学,在“山海牵手”中让民族医药文化薪火相传。
不仅如此,在县委统战部指导下,苍南籍畲药非遗传承人雷开仕编辑出版了《浙南畲药图谱》,系统记录了民族中医药的特性与用途。统战部顺势拓宽该书的推广渠道,通过深挖畲族文化内涵,将畲药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吸引来自浙江省丽水市、福建省福鼎市等周边地区共计183人前来学习畲药文化,让畲药在保护与开发中香飘更远。
下一步,苍南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中医药产业打造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特色载体,通过挖掘畲药文化、建设共享产业平台、培育民族医药人才等举措,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实现经济价值与文化认同的双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