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个月,王洋的行程格外密集,其公司十年技术积累正进入产业化加速期。 不久前,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刘捷率队调研杭州多翼智控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多翼智控”),专题探讨低空经济发展方向,这让一直低调的多翼智控着实体验了一把“走红”的滋味。面对《浙商》的采访,多翼智控创始人王洋十分清醒:“这两年国家政策开始扶持低空产业,大环境的‘势’起来了。我常说,真正的‘势’是如潮水般不可阻挡。现在潮水来了,我们顺势而为,就能走得更远。 多翼智控是多翼公司在华东地区的总部,也是浙江大学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简称“研究院”)重点培育的低空领域的人工智能企业。依托多翼十年低空领域的积累和研究院的技术赋能,正加速低空智能技术的成果转化。王洋强调,杭州作为数字经济高地,其创新生态和产业政策与多翼智控的发展战略高度契合。未来,公司将重点布局低空智驾一体舱、低空智驾地面站和低空运管软件平台等核心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推动低空经济从技术验证走向规模应用。 乘风归来 十年前,"低空经济"在国内还是个陌生词汇。除了少数特定专业领域,大众对无人机的认知大多还停留在航拍神器或科技玩具层面。据相关数据显示,当时国内民用无人机注册用户仅38万,商业应用也相对薄弱。 而在美国,王洋作为United Technologies Research Center的首席研究员,已参与超低空自动驾驶和智能调度等核心技术研究,他敏锐预判:未来十年,无人机将重构城市物流与交通网络。 2015年,王洋由深圳孔雀人才计划引进回国创业,2024年被浙江大学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引进担任研究员,负责低空+AI板块。其创办的多翼智控正发展成为具备领先优势的低空智能科技创新企业。 王洋表示,选择浙江、选择杭州,基于多重考量:首先,浙江营商环境优越,政府以问题为导向,办事效率极高,能让科技企业心无旁骛地投入研究;其次,有强大的人才与技术支撑,浙大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在人才、技术和市场等方面提供了关键支持;最后,从地理与经济基础来看,浙江适合发展低空经济,且具备先行先试的条件。 王洋坚信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入,将为低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从多个维度重塑低空产业生态。低空具身智能作为低空核心技术在提升运行安全和降低运行成本上发挥极大价值。 当被《浙商》记者问及为何对低空领域如此笃定时,王洋进一步强调:"选对方向是关键。方向对了,就坚定前行。而技术验证和低空运行的积累是低空智能技术的必经之路。" 构筑低空经济的技术基石 王洋认为,低空基建和低空智能技术是低空经济得以安全、高效、规模化发展的两大核心,二者的融合是释放低空经济巨大潜力的关键。当前普遍存在低空基础设施数量少、不通用、不智能,导致低空应用场景开展不畅、低空运行成本较高。他补充道,“将AI的低空智能调度技术和低空智驾技术应用于低空基建产品,是构建低空智能网联体系的关键支撑,充分保障不同类型的无人机的融合调度和接入,实现更低成本、更有序安全的运行。”
舟山基地全景图
这种技术优势在舟山得到充分验证,相关技术成果获得《中国智能交通大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被专家一致认定为国际领先水平。作为全国首个海洋群岛低空经济示范项目,多翼携手研究院参与共建舟山低空经济示范区,不仅完成智能网联低空基础设施的初步构建,也在岛际物流、锚地配送、船上取样、海洋环保、海上执法等海洋海岛低空经济领域形成规模化、常态化运营模式,更把产学研协同创新落到了实处,成为业内公认标杆,获评《人民交通》杂志2025年低空经济典型案例。
“低空应用想象空间特别大”,王洋从几个方面进一步的解释道:在应急救援方面,无人机或载人小飞机能突破地面限制快速运送伤员和物资;在日常配送中,外卖快递可通过无人机直达偏远山区或高楼;旅游时,旅客扫码就能召唤无人机航拍,自动传送“上帝视角”的精美影像。
海事低空服务
在B端行业,低空应用已展现出显著优势。以舟山案例为例,无人机为停泊船只运送物资的成本从传统船运的千元级降至200元以内,效率大幅提升。在岛际运输方面,小型载人飞行器正逐步替代传统客货运输方式;在巡检领域,无人机已成熟应用于电力巡线、森林防火巡查、边境巡逻等,效率较人工提升5倍以上。
在城市管理中,高空抓拍违章和环境监测等场景的无人机技术普及率持续增长,这些应用正有效填补传统人力服务的不足。“舟山低空基建和场景化运营的实践验证了人工智能与低空经济深度融合的价值。”王洋说道。
关于商业模式的探索,王洋认为,低空经济的落地不能仅靠企业单打独斗,需要政产学研协同推进。舟山低空产教融合基地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依托舟山智能网联低空测试基地,由多翼联合舟山政府、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既培养实践型人才,又吸引产业链集聚,形成了良性循环。
谈及低空产业未来,王洋满怀憧憬。他认为,低空经济在经济、军事和民生三重价值正在逐步显现。军事方面无人机已成为现代战争的关键装备,民生领域无人机可作为应急救援的“空中卫士”,特别在经济价值方面,从无人机巡检到未来载人飞行,将成为众多行业必备工具,低空出行也有望成为新消费热点,催生庞大制造和服务产业链。“从巡检巡查到物流载货,再到载人飞行,低空应用正从试点走向规模化普及。”
与时代浪潮同行
创业路上,最大的挑战并非外部资源或市场,而是不断突破自我认知和能力边界。王洋坦言,技术关相对容易过,真正的难题在于经济的可行性和政策壁垒。 资本的短期导向与低空产业的长周期需求形成了巨大的矛盾,“需要和时间做朋友”成为他的核心感悟。早期,即便团队全力推进,成效也较为有限。如今,政策东风渐起,低空空域改革提速,各地争相布局低空经济,尤其是杭州作为低空经济先行城市,通过多举措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未来十年,这一新兴赛道有望成长为万亿级市场。 在王洋看来,政策、技术、市场和基础设施是驱动低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其中,技术门槛颇高,多翼花费大量时间深耕“低空智能调度和智能驾驶技术”,成功实现了低空无人系统向低空具身智能进化。
一体舱外部照片
经过十年的深耕,多翼近年逐渐崭露头角。公司长期聚焦低空调度和低空智驾技术,为低空经济基建和运行单位提供软硬件一体化产品与技术服务。其研发的多种产品,已在全国100余个场景落地应用。舟山群岛低空经济综合示范区、低空智能网联产教融合基地等标杆案例,验证了技术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
“真正的趋势就像潮水,看清风向,才能校准航向。”王洋论企业发展要顺势而为的重要性。
“我自觉不是天赋型选手,只能在实践中摸爬滚打,正是‘这份坚持,让我坚信低空产业的未来。”王洋表示,当前,低空产业面临人才短缺,而人才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为此,王洋为年轻人提供锻炼平台,期待更多新鲜血液加入,“人才就像战士,需要在实战中锻炼”。在他眼中,低空时代需要年轻人的热情与创造力,而多翼正是他们逐梦低空的有力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