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移动版> 理论园地
“红船精神”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
来源: 《浙江日报》 发布时间: 2025-06-30 08:32:08

20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首次对“红船精神”进行了精辟阐释。深入学习这一精辟阐释,对于我们深刻认识伟大建党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为我们全面、深刻、准确把握伟大建党精神指明了方向。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和“红船精神”都是在建党初期的艰苦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其内涵不可分割。“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都是对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所蕴含的“基因密码”的深刻反映。可以说,“红船精神”以其独特的视角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崇高品格和根本特征。

二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红船精神的阐释,对我们全面、深刻、准确把握伟大建党精神提供了重要启示。从理论逻辑看,“红船精神”的产生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从历史逻辑看,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产物,而一大的召开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党的一大始于上海,结束于嘉兴南湖的红船上,既是偶然,更是历史的必然。从实践逻辑上看,“红船精神”和伟大建党精神都是20世纪20年代前后中国共产党组织革命斗争的结果,其精神源自中国共产党人在各地发起的建党活动,源自早期共产主义先驱们组织发动的工人运动。

三是为我们全面、深刻、准确理解伟大建党精神提供了方法论的启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船精神”的产生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工农联盟的阶级基础和早期共产主义先驱们组织发动工人运动的实践基础。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与方法论,启示我们认识党的每一种精神现象的发生和发展都必须坚持从理论基础、阶级基础、实践基础的系统考察入手,全面把握其形成的历史过程。

“红船精神”深刻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一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集中彰显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改变旧世界、开创新世界的豪迈气概。先进性是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中国产生了共产党,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建党实践和革命活动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创新,创造了无数个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第一”,进而使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渐渐照亮华夏大地。

二是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集中展现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向往科学真理和改造旧中国的崇高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是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十月革命后,中国共产党的先驱者投入大量精力和热情,一边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一边认真研究俄国革命和中国现实,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到“真理味道”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艰苦的探索中,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照耀中华大地,凭借坚定的革命理想和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引领中华民族一步步从苦难走向辉煌。

三是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和初心。中国共产党从建立之日起,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确定为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绝不允许任何在党谋私的行为。历史证明,奉献精神贯穿于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历史伟业之中,充分展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对共产主义的坚贞不渝。无数革命先烈的牺牲和奉献,为党赢得了民心,唤起了在中国最广大人民中蕴藏的无穷力量,也激励了无数先进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

“红船精神”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前行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大力弘扬“红船精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发展动力和精神支撑。

一是弘扬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创新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不竭力量源泉。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只有不懈改革创新,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才能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始终以伟大创新精神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

二是弘扬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必须铸牢理想和信念,坚持不懈奋斗。唯有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才能铸就伟大的辉煌;而任何伟大理想必须经过艰苦的努力奋斗才能够实现。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面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充分认识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进行自我革命,勇于担当、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不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局面。

三是弘扬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执政为民。“红船精神”昭示我们,唯有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才能够真正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而不断激发蕴藏在人民中的创造伟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吴德刚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