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建德市把统战阵地作为开展统战工作的“落脚点”,作为发挥统战强大法宝作用的“聚力场”,不断整合资源、创新形式、完善功能,打出“三位一体”组合拳,为统战工作注入新活力、新内涵。 画好“联动共建”同心圆, 打造“一核多元”阵地矩阵 建德市积极探索实践,把统战阵地规范提升作为书记抓统战“一难一重”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由建德市委统战部牵头抓总,各统战团体协同推动,形成联动共建新格局。如,坐落在“千年古府”的统战之家积极整合民主党派、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各领域统战资源,设有会议室、同心书吧、展陈区、同心咖啡吧、直播间等多个功能区,通过“千年风雅名州府”“同心同向齐奋进”“凝心聚力促发展”等五个版块,详细介绍当地的历史沿革、精神和文化,展现统战成员发挥自身优势为再现“千年古府”新面貌作出的积极贡献。 如今,该统战之家已举办统一战线助推乡村发展推进会、“不忘入盟初心 继续开拓前行”等活动20余场,参与人数达600余人次,实现了中心工作与统战工作的“同频共振”。 不仅如此,建德市还围绕打造“17同心”统战品牌这一核心,以思想引领为先导、文化浸润为抓手,结合各领域统战工作实际,将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等元素融入各类阵地,以点为基、串点扩面,逐渐形成领域有亮点、点位有特色的“统战+”阵地矩阵。 千鹤妇女纪念馆就是建德市探索将民族团结进步元素融入阵地的生动实践。该馆通过史料展示、实物展陈等方式,讲述民族团结故事,架起建德和新疆两地文化交流的桥梁,推动两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2024年以来,该馆已承办“浙里心疆行”夏令营、阿克苏地区家庭教育讲师培训等活动9次,参与人数达400余人次,不仅深化了两地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更有力地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架起“连人连心”同心桥, 形成“共管共用”阵地生态 如何实现统战阵地规范长效管理?建德市按照“有党建引领、有实体空间、有统战功能、有活动品牌、有骨干力量、有制度规范”的“六有”标准,建立统战阵地学习交流、协商议事、社会服务等制度,并积极探索阵地社会化管理新模式,通过引入第三方运维,形成阵地灵活应用、一地共享的良好局面。 例如,梅城镇统战之家邀请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负责阵地日常管理,并免费为他们提供经营咖啡、烘焙等业态的场所;寿昌镇则将位于步行街核心区块的统战之家交由建德市新联会成员“BoBo茶饮”负责人管理,极大地提高了阵地的利用率和日常活跃度。“这种社会化管理模式,不仅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创新创业提供了新平台,还实现了统战之家资源的高效利用。”建德市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统战阵地不仅是学习、参观、活动的实体空间,也是统战成员的“精神归属”。为了进一步提升会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德民进会员之家建立“我家我管”会员参与服务体系,通过开展“我为会员之家服务1天”和“每支部在会员之家开展一次开放式活动”等,充分调动会员积极性,有效保障会员之家有序运行,阵地共管共用的氛围愈加浓厚。 谱好“团结服务”同心曲, 提升“助力发展”阵地效能 近年来,建德市按照“团结统战成员的同心家园、服务广大群众的温馨家园、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家园”的阵地定位,充分发挥阵地作用,扎实推进统战各项工作。如,组织统战成员走进统战之家、党派之家、同心荟等阵地,深入了解建德市统战历史沿革、发展历程、队伍建设及日常活动开展情况,并通过座谈交流、部长留言板等方式,了解统战成员思想动态,及时解决实际困难,也坚定大家团结一心、共谋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在不断丰富阵地功能的过程中,建德市积极延伸统战工作触角,在阵地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既有统战特色又兼具普适性的活动,并将活动范围和服务对象向广大群众延伸,切实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这一举措不仅为统战成员发挥自身优势提供了广阔平台,也为助力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中心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建德市,有一处地方不大却充满温情的地方——17“新”联心清凉驿站。这里整齐摆放着充足的饮用水和防暑用品,快递小哥、环卫工人等户外工作者可以免费自取。 据悉,该驿站由建德市委统战部与建德市新联会共同建立。2024年,驿站经过扩面提质,在该市主要镇(街)扩充至5家,为广大户外工作者送上了一份夏日的清凉,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17“新”联心清凉驿站的建立,既是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服务社会的积极探索,也是提升广大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务实举措。 下一步,建德市将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统战资源,持续探索开放式、社会化的阵地运行管理机制,切实发挥好凝心聚力的功能作用,为建德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统战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