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移动版> 民族宗教
《中国民族》刊登 | 宁波市镇安小学:德育为本 文化为魂 创新建设“铸牢”思政教育体系
来源: 民族宗教处 发布时间: 2025-04-24 09:00:03

浙江省宁波市镇安小学是一所以“德育为本”为办学宗旨的百年红色学校,创办于1920年,现有教师190人、学生3214人,来自浙江和安徽、湖南、云南、四川等8个省份,包括汉、满、苗、壮、土家、朝鲜等民族。近年来,学校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国学毓德 红色铸魂 科技筑梦”为办学理念,从“三大课程、三支队伍、三大平台”层面建构学习实践体系,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浸润,在学生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和共同体理念,在菁菁校园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01“三类课程” 让思政教育落地生根

课程主渠道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持久续航的有力保障,能够引领学生从深刻“认识”中国文化、中国国情,走向坚定“认同”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而转化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意识,从而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青少年的思想深处落地生根。

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课程”,传承文化基因。开发国学经典系列培根筑基课程,是学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学校依托丰厚的校园文化底蕴,打造“一堂两院”国风校园,建设国风十景,让学生眼观、耳闻、身处之所皆浸润在中华文化的浓郁氛围中,校园成为一本“会说话”的教科书,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中华文化。开发《养正毓德》《中医药文化 小学生大健康》等七套校本国学课程,赋予相关课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积极融入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改革创新进程,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中契合小学教育、适合青少年心理的“三交”故事嵌入学校课程中。进一步开发常态化展示平台如国学达人、经典诵读、小古文集锦等,开展慈善教育、家风家训教育、廉洁教育等系列活动,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

挖掘革命文化“铸魂课程”,赓续红色血脉。本土的革命文化是家门口看得见摸得着的红色记忆,更容易激发学生情感共鸣,是最直观、最有力量、最有温度的课程资源。解放前,解放前,镇安小学曾是地下党组织联络站,时任校长楼天熀与妻子贺思贞带领8位共产党员以教师身份开展革命工作,这段红色校史是学校最为珍贵的精神财富。镇安小学充分发挥本土红色资源优势,以“镇安小学地下党联络站”为起点,整合周边15处廊、桥、园、馆等细、小、活、实、亲的红色文化资源,打通红色文化脉络,绘制红色文化地图,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红色文化紧密结合。《家门口的红色故事》校本教材入选全市百部红色教材,获评宁波市优秀校本课程。

开发科技文化“奠基课程”,夯实强国本领。聚力科学教育,将民族的、大众的科技创新成果纳入学习和实践,帮助青少年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学校开设以智造坊、创新室、小牛顿馆为主的少儿信息院和以微格录播教室、视像中国远程教学平台、微课制作室、虚拟演播室为主的少儿科学院,开辟了“互联网+”牵手传统文化教育的新路径。学校创意科技社团的“自动预防儿童着凉辅助器”“智能老人鞋”“互联网计时器”等多项发明创造获宋庆龄发明奖等奖项;研发的垃圾分类游戏取得了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30多件科创作品在中央电视台“创意无极限”栏目播出。学校通过这些活动,不断引导孩子们树立“科技强国”“强国有我”远大志向。

02“三支队伍” 让思政教育共创延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课程实施的关键在师资,教师是主力军,学生家长是生力军,社会力量是同盟军。学校打破思政队伍建设壁垒,从党、团、队到家、校、社、企、政多元参与,在实践中协同共创,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人文环境,实现家、校、社共创的思政教育生态。

以文化人,打造教师队伍主力军。加强教师队伍自身教育,建成一支思想过硬、知识渊博、业务精良的思政教育领军人,上好每一节思政课,把牢思政课堂主阵地,提升“铸牢”思政的感染力。从课程开发、微课录制和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再创作,开发云上国学堂、掌上镇安红巷、线上科学馆网络平台,点击量超250万人次。

以道立心,壮大学生家长生力军。家庭教育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至关重要。学校开设3.0版家长学校“家道研究院”,创设“铸牢”资源课程,推动3000多个家庭成为“铸牢”思政教育的生力军,弘扬分享“家道”文化智慧。以家长公益课堂、家庭剧展演、家长论坛、一封家书、家风家训等多元活动为载体,将思政教育延伸至每个学生和家庭,传递中华文化智慧,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参与学生的价值观塑造,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情赋能,组建社会力量助教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深入校园和家庭,并且在社会中汲取能量。学校成立了百名校外助教团,组织高校专家教授、研究生、社区工作者、最美退役军人、非遗传承人等,定期走进学校进行革命传统、中华文化、经典阅读、法律法规、心理健康、AI科创等专题讲座;同时借助助教团力量,开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基地20余处,营造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良好社会环境。

03“三大纽带” 让思政教育提质增效

依托特色节庆、教育共富、文化输出等实践活动,构建有活力的教育生态,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教育更有生命力,更显实效。

以特色节庆活动为纽带,提升中华文化认同感。学校依托春节、中秋等中华传统节日,开展“家国情怀”文化教育活动,如“中华一家亲 万里大团圆”春节活动、“忆圣贤 践德行”端午节活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重阳节活动、“诗句话明月 千里共婵娟”中秋节活动等。支持鼓励学生结对助学,学生袁恺旸连续5年用自己的零花钱与贵州黔西南州小学生结对助学,入选第十届宋庆龄奖学金获奖名单;学生傅楚添为“母亲水窖”项目捐献压岁钱,至今已捐建4个“母亲水窖”,被授予宁波市美德少年荣誉称号……多年来,学校积极引导学生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以教育帮扶为纽带,拓宽各民族共富路。积极响应国家东西部协作及对口支援工作,学校多名教师赴新疆库车、吉林延边等地支教。2013年起,镇安小学对青海天峻县龙门乡民族寄宿制学校,新疆库车市第八小学、伊西哈拉镇中心小学,四川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下麦地小学、茶布朗镇小学等学校进行帮扶,进一步加强了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开展“一对一”家庭帮扶活动,资源共享、师生互访、书信互通。2022 年,学校被木里县人民政府授予“鄞木友好组织”称号,积极推动“鄞木一家亲”。

以同根文化为纽带,共筑桃李芬芳强国梦。2011年起,镇安小学与香港油麻地小学、台湾南投县浦里小学等持续开展“共承同根文化,共育桃李芬芳”为主题的友好往来活动,线下交流互访 10余次,线上通过网络将经典国学微课向对方传播,深受友好学校欢迎。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香港回归 25周年以及镇安小学百年校庆等时间节点,学校联动各地友好学校线上举行“童心向党”大型文艺党课展播活动、“强国有我,共话科技强国梦”等主题活动,各族青少年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在同根同源的学习氛围中促进“两岸三地”各族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镇安小学正在以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赓续红色文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跟科技发展潮流,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每位学生的心灵深处,将个人价值融入国家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深厚的教育基础。

(本文刊登于《中国民族》2025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