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两个健康” 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发布时间: 2025-11-03 08:53:55    来源: 《浙江日报》 浏览次数: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十五五”时期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并将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作为其中一个方面。民营企业是国家创新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五五”时期要通过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充分激发企业主体的创新活力,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澎湃动力。

“两个健康”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基础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着力点,“两个健康”是激发民营企业创新动能的必要支撑。民营企业具备较高的市场敏锐度和风险应对能力,能不断探索颠覆式创新并更快地将创新成果应用于产业实践。要更好地发挥民营企业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的主体作用,必须以“两个健康”为引领,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完善产权保护机制、强化金融支持体系,为民营企业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生态,从而激发其创新动能,形成良好的社会创新氛围。

加速资源整合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两个健康”为民营企业踊跃向外链接提供制度保障。通过加快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化效率,也强化了民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韧性。“两个健康”为民营企业搭建了坚实的制度保障,激发其主动开放合作的积极性和能力,推动企业更加踊跃地链接高校、科研机构和政府资源。

“两个健康”为市场新主体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科学企业家、企业科学家是落实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核心主体与活跃载体。大多数科学企业家和企业科学家都活跃在民营企业中,以原创技术为基础,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是新质生产力的孵化者。特别是在初创民营企业中,这类企业家群体活跃度高、创新意愿强,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最具活力的力量。只有当民营企业家在制度上获得保障、在社会上受到尊重、在文化上被积极认可,实现健康成长,才能持续推动教育科技人才的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真正释放市场动能。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促进“两个健康”的重要路径

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根本目标,是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当前我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衔接整体仍存在“深得不够、融得不好”的问题:多数中小企业存在创新“底色”依然不足等短板,这些短板对规模较小、资源有限的民营企业影响尤为突出。因此,推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也将倒逼企业自身进行变革,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有助于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夯实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能力基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不仅在于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力提升,还在于对应生产关系的协同升级。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调科技与产业的协同演化,有利于推动科技成果的技术价值真正嵌入产业链。通过支持民营企业与科创平台结对,聚焦“专精特新”方向,可提升民营企业原始创新与系统集成能力,为民营经济提供永续前进的驱动力,为“两个健康”筑牢能力根基。同时,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还将引导民营企业以创新为导向,拓展新兴赛道,培育形成一批有活力、有韧性、有潜力的创新型民营企业集群。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能激发民营经济人士的创新精神,塑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的创新文化生态。一方面,通过打通科技端与市场端的人才流动渠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将促进“企业家+科学家”的深度合作,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家群体。将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融入企业家价值体系,塑造中小微民营企业家的家国情怀,激励民营企业家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等领域,积极创造具有引领性和实用性的创新成果。另一方面,产业政策和资源配置机制向创新型企业倾斜,有助于打破企业性质、营收规模等导致的隐性壁垒,推动建立更加公平、透明的创新环境,为民营企业家提供更具确定性和成长空间的制度支撑。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民营企业提供更丰富的实践载体,提升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效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有利于未来产业园、小试中试平台、新型孵化器等创新空间持续优化升级,为中小微民营企业提供了便捷的资源集成平台。这些平台能帮助民营企业加速创新要素的高效集聚,推动民营企业在关键技术环节实现重点突破,拓展发展路径与市场空间,从而提升民营企业的创新效率。

(作者兰建平 侯利单位: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