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力无限:干家务照顾老人的机器人,何时能走进我们的生活?

发布时间: 2025-10-23 17:11:22    来源: 杭州日报 浏览次数:

今年的云栖大会上,“前沿应用”馆成为最具人气的展区之一。与“计算”“人工智能+”等专业展馆不同,这里陈列的不是代码与算力图表,而是一个个会打拳、会搬运、会攀爬的机器人。它们不再只存在于科幻片中,而是“碳基生命与硅基智能共生”的具象呈现。

在众多展品中,来自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ELU科技集团(原力无限),带来的名为AstroDroid AD-01的机器人尤为引人注目。它被置于真实的家居场景中,并尝试回应一个极具挑战的问题:干家务照顾老人,这样指令模糊且需精细动作的活,以后能依靠机器人吗?

由人操控的遥感手臂与机器人相连,机器人的手臂可以同步做出抓、握、放、取等动作。

01

能走进生活的机器人

有什么不一样?

聚光灯下,AstroDroid AD-01机器人缓缓亮相。它身材高挑,双手灵活,还能与人互动玩“占卜”。展会期间,找它“测运势”的人络绎不绝。

“‘占卜’只是形式,我们真正展示的,是它精准的视觉感知和动作控制能力,以及基于强大算力做出自主决策的本领。”原力无限联合创始人刘扬介绍,这款机器人的核心,是搭载了他们自主研发的Hyper-VLA端到端多模态大模型,相当于为机器人装了一颗在现实世界中觉醒的“大脑”。

尽管如今的智能家电已能完成洗衣、洗碗、扫地等任务,但它们远未达到人们心中“通用家庭机器人”的期待。在刘扬看来,未来机器人要真正走进生活,必须能“看懂、听懂、动起来”,而且这些能力要统一在一个神经网络里。只有这样,当面对复杂环境、光线变化或模糊指令时,它才能快速做出恰当反应。

他举了个简单的例子:“端起一个装满水、又薄又软的塑料杯,和端起普通塑料杯,力度是完全不同的,这需要眼、脑、手的紧密配合。”

Hyper-VLA模型正是通过统一架构,打通了视觉、语言与动作之间的连接,让“理解—推理—执行”形成一个可靠的闭环。更关键的是,它具备自我修正与容错机制,当执行出现意外时,能自主调整策略并恢复任务,让“可靠性”成为可量化能力。

刘扬透露,在家庭劳作与照护方面,AstroDroid AD-01机器人已展现出做饭、打扫、收拾等家务任务的能力,以及在洗刷、护理、陪伴等场景下拥有的稳定表现。而它所依托的,是一套从底层算法贯通至真实场景的全链路技术路径——这或许正是具身智能从实验室走向现实的关键一步。

02

这颗在现实中觉醒的“大脑”

如何进化?

当然,这颗“大脑”不是天生就这么聪明,它的进化,更像一个婴儿学步的过程。

在原力无限的实验室里,AstroDroid AD-01从零开始,跟随研究人员一步步“成长”。

一台由人操控的遥感手臂与机器人相连。伴随专业人员做出抓、握、放、取等动作,机器人的手臂同步运动,同时它的“大脑”会记录下每一次动作的力度、方向和轨迹。

另一个实验区内,机器人正在学习识别不同物体的颜色、形状、重量和触感。“经过高强度训练,它既能轻巧地拿起一个容易捏破的橘子,也能提起10公斤重的哑铃。”现场实验人员介绍。

记者很好奇,尝试下起了指令:“把桌上的红布拿起来。”只见它的摄像头“眼睛”转动了几下,机械臂缓缓伸向红布,五指一抓,稳稳捏了起来。

“这样的训练,几乎是每天24小时不间断进行的。”刘扬说,正是通过这样大规模的数据积累,机器人才变得越来越“聪明”,逐渐胜任更精细的工作。

有意思的是,实验平台上的机器人外观并不完全拟人——有的仅装备单臂,有的以轮式底盘替代双腿。“未来的家用机器人未必长得像人,形态将更注重功能适配与家居融合。”刘扬补充道。

03

能干精细家务活的机器人

何时走进千家万户?

这样能做饭、会打扫,可以干收拾之类精细活的机器人,什么时候能真正走进我们的生活?刘扬给出的答案是,最快三年。

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不少业内人士指出,当前机器人多属“单任务型”,依赖高度规则化的环境,真正适用于家庭的机器人,需具备执行多段任务的能力。例如,主人出门后,机器人应能依次完成扫地、整理衣物、准备食材等连贯工作。

“关键还是‘大脑’。”刘扬强调,他们的策略是打造“一脑多身多场景”的应用模式,把智能从单一机器中抽离,塑造一个能够迁移、演化的“大脑”,这个大脑不是为某一台机器人定制,而是为无数具身智能的“身体”和千行百业的真实场景而生。

在此理念下,同一AI系统可驱动机器装置完成新能源车的自动补能,也能让机器人在家庭与商场中自然交互,还可化身机械臂进入电力巡检的高危环境,或在医疗、教育等场景下提供长期支持。

这意味着,智能不再被束缚于特定形态,而更像一种可复制、可扩展的“操作系统”,在大规模落地中持续进化。

好消息已经传来——不久前,原力无限与时华文旅控股集团在杭州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项目金额高达2.6亿元人民币。

这或许是一个信号:那个能分担家务、陪伴老人、服务日常的机器人,正快步从想象走向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