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移动版> 非公经济
江浙沪民营经济:“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发布时间: 2025-10-14 10:30:25

“杭州市滨江区土地面积为72平方公里,但却有累计达73家上市公司(数据截至2024年6月)。”甫一抵达滨江区,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副院长、浙江省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杨轶清的介绍便引人入胜。滨江区虽是杭州市甚至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小窗口,但窥其一斑,不难知其全貌。

长三角核心区的江浙沪三地,以占全国2%左右的国土面积,孕育出全国约25%的民营经济总量。2024年数据显示,在江苏,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8.2%,贡献了50%以上的出口占比;在浙江,民营经济创造全省67.2%的GDP,每千人拥有56家民营企业;在上海,民营经济占全市GDP近30%,80%的专精特新企业为民营企业。

数字无言,却能喷薄出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热火。近日,中华工商时报记者随中央统战部“走进民企看‘质’变”主题采访活动来到杭州、苏州、上海等地,走进民企一线,倾听企业家心声,共同解码数字背后的“秘密”。

政策生态筑基:精准滴灌激发市场活力

“新华三是一家非典型企业,在20多年的发展脉络中,从华为3Com技术有限公司到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再到组建新华三集团,我们的存在本身,就证明了这片土地对民营经济的包容、对良好营商环境的培育。”新华三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于英涛说道。

“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这句在本次主题采访中被反复提及的话,对于民营企业来说,不是将来完成时,而是现在进行时。

浙江省连续4年出台“8+4”经济政策体系,将民间投资要素保障比重从70%提升至80%,通过“三张清单+三项机制”,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日前,浙江省制定出台《深化落实“三个到位”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其中加大民营企业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支持力度、强化民间投资要素保障、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打造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企业生态等N个具体措施,为民企提质增效保驾护航。

促进“两个健康”不仅体现在政策上,更体现在实际行动中。“好企业离不开好政府,为支持我们企业发展,区政府大楼的屋顶上、公交车站的棚顶上用的都是我们钙钛矿光伏产品,助力我们打造应用场景。”杭州纤纳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姚冀众称。

在苏州市阊胥路32号“民营企业家之家”内,“苏州服务好上加好,政商关系‘清’上加‘亲’”的标语引人注目,在这个为民企打造的“企业+”赋能空间中,“企业+AI”“企业+金融”“企业+高校”“企业+法治”“企业+科创”“企业+责任”“企业+会员”“企业+党建”等服务为民营企业家合作交流、共谋发展。

“为更好给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全要素保障的服务新生态,我们创新建设苏州市企业综合服务中心企业服务超市。”苏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王蓓蕾介绍,目前已建成企业需求较高的10大模块专业服务体系、链接9大平台优质资源,汇集优质供应商220家、服务产品334个、服务顾问427人。

2025年6月底,上海市梳理各区民营企业重点项目361项,由区委统战部、工商联开展“兜底”服务,推动项目落地建成。助推民企发展,上海市做得远不止这些。

为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2025年第四次修正《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建立“政策找企业”智能服务系统;强化政企沟通,发挥民营经济统战协调机制作用,发布年度行动计划;建立“1+16+n”民营经济圆桌会机制,制定年度会议计划、分季度召开主题圆桌会,形成“发现问题-联动会商-落实解决”闭环;健全专项协调机制,深化“政会银企”“公检法司”等机制,缓解融资、权益保护等难题……

截至2024年底,“政会银企”机制累计服务企业12.11万家(次),提供信贷超6600亿元。

产业创新突围:新质生产力加速崛起

苏州吴中区机器人产业园内,绿的谐波传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精密减速器生产线正满负荷运转,其自主研发的齿形设计技术将传动误差控制在10弧秒以内;杭州纤纳光电的钙钛矿光伏组件车间里,平方米级组件稳定量产,转换效率突破26%;贝康医疗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PGT-Plus技术创新整合高通量测序,帮助解决传统技术无法处理的三倍体、单倍体、ROH等复杂遗传问题……

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浪潮中,一批江浙沪民营企业以技术突破为矛、场景落地为盾,在AI、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赛道实现跨越式突围,勾勒出中国产业升级的鲜活图景。

戴上特制的VR眼镜,在上海兴业太古汇750平方米超大虚拟现实体验区中,记者“攀爬”胡夫金字塔的阶梯、“触摸”金字塔的砖瓦、“寻找”消失的法老。博新全宇宙沉浸式探索中心依托全息投影、VR交互、环境特效等前沿技术,1:1还原古埃及图坦卡蒙陵墓的恢宏场景,既让沉睡千年的文化遗产“活”起来,更开辟了文化科技融合的新消费场景。

智能制造领域,云深处科技的四足机器人正在重塑基础设施运维模式。绝影X30凭借-20℃至55℃宽温适应能力与IP67防护等级,在隧道管廊中实现8小时自主巡检,搭配山猫M20的快速穿梭能力,让电力巡检效率翻倍。这些搭载机械臂与多维度传感器的“钢铁巡检员”,正将运维人员从高危环境中解放,转向更高价值的决策工作。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在制造企业面临自我革新、转型升级的当下,上海黑湖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为企业提供基于AI和云计算、算法驱动、灵活可配置的制造协同系统,用轻量、高效、低成本的方式提高工厂内部、多工厂间的协同效率,实现数据驱动制造,AI替代决策。“‘黑湖小工单’已助力32000+家中小微工厂迈出数字化转型第一步,‘黑湖智造’大幅提升4000+家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效率和项目投产比。”黑湖科技联合创始人李想介绍。

采访结束后,思必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秘、CMO龙梦竹给记者发送了基于思必驰人性化的智能语音交互技术形成的采访录音及文字。作为国内专业的大模型对话式人工智能平台企业,思必驰自主研发了全链路智能语言及自然语言交互技术,已形成覆盖信号处理、语音识别与合成、自然语言理解、对话管理、知识图谱等闭环人机对话的完整技术链条。

从实验室的技术攻关到产业端的规模落地,从硬核科技的突破到文化体验的创新,民营企业正以多元创新活力激活新质生产力,在守护健康、赋能制造、传承文化、服务民生的赛道上一路狂奔。

开放融合赋能:全球市场拓展新空间

黄浦江畔的“上海硅巷”科创街区,西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无人重卡生产线正满负荷运转。当全球首款无人驾驶重卡在阿布扎比哈利法港常态化运营,那穿梭的身影,像是港口跳动的“智慧脉搏”,激发了这座中东港口的新活力。

“上海‘入海口’的资源吸纳力与‘出海口’的辐射力,让我们的技术和产品出海少走了很多弯路。”西井科技董事长谭黎敏的感慨,道出了上海民营企业拓展全球市场的独特优势,目前,西井科技业务已遍及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

为破解民企出海痛点,上海建立“国际商会合作+重点企业服务群+专题培训”的三维支撑体系。2025年启动的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月活动,整合市级融资信用平台资源,将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规模扩大20%,同时新增5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让“上海服务”成为民企出海的坚实后盾。

在世界范围内,中国民营企业想要打入医疗市场不是易事,然而,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却已进驻美国、欧洲、日本等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300多家临床和研究机构。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产品做好,技术先进、质量稳定、图像质量好、好用,是最重要的。”联影集团董事长薛敏介绍,联影医疗已向市场推出掌握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超140款产品,包括行业首款Total-BodyPET/CT、世界首创5.0T全身临床超高场磁共振、行业首款一体化CT引导直线加速器、业界首款智慧仿生微创介入系统等产品,并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引领者。

千里迢迢来杭州,半为西湖半为绸。在万事利集团有限公司展厅中,陈列着万事利为2023年杭州亚运会打造的“亚运锦”真丝奖牌绶带、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出席G20杭州峰会时万事利为其制作的肖像印章、峰会欢迎晚宴丝绸菜单桌号牌……从上海APEC会议,到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北京冬奥会,“万事利一次又一次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了中国丝绸‘至美、至贵、至柔’的唯美内涵,让丝绸真正成为中国走向全球的‘国际语言’。”万事利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屠红燕称。

“曾经,我国丝绸产业被动依靠引进国外技术、设备,为国外品牌做廉价的贴牌加工,如今则已经可以反向输出新技术、新品牌了。”屠红燕动容地说:“这是中国丝绸产业崛起的标志。”

江浙沪民营经济的发展实践印证了“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民营企业正逐步构建起“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协同共生”的一体化格局。未来,三地将进一步释放融合动能,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民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