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和县地处瓯江上游,干流贯境而过,流经辖区赤石乡、紧水滩镇、石塘镇等地,形成水域面积广阔的云和湖。这里文化底蕴深厚,民族特色浓郁,汇聚了10余个民族村。近年来,云和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充分依托丽水民族乡村共富基地新模式,书写民族团结、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山区“同心共富”新篇章。 聚焦特色产业 推动民族共富 夜幕下,云和赤石民族村的“嗨周末”特色文化街区灯光璀璨闪耀,鼓乐激情飞扬。街道上,各式各样的商品沿街摆卖,特色美食、农家精酿让人回味无穷。游客们漫步于街区之中,邂逅小城的浪漫与古韵。 全面焕新后的特色文化街区不仅吸引了众多的省内外游客,还受到外国友人的青睐。“这里有很多商铺,街道整洁有序,夜晚更是别有一番风味。”一位来自尼日利亚的友人说道。 赤石民族村“嗨周末”特色文化街区通过持续升级,推动精品点位美丽蝶变,打造了一批有颜值、有特色的网红打卡点,丰富了吃喝玩乐一站式夜玩体验,点亮了赤石经济新“夜”态。据不完全统计,去年该街区已接待游客15.03万人次,带动消费近1000万元。 近年来,云和县深入实施“同心共富”工程,统筹资金、信息、项目等资源,不断完善民族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助力民族村特色产业发展。在此基础上,该县重点打造了云和梯田、梨花乡里、十里云河等三条具有畲乡特色的产业带,催生出了以“云和雪梨”为特色的休闲度假、公共服务、乡村创业等新业态,有效推动各民族村民宿、农家乐、农村电商等产业蓬勃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注入了新的活力。 聚焦项目建设 推动经济发展 微风轻拂,云和县赤石乡的双源湾水面泛起层层涟漪,湖面的浮筒串连成一条长龙,一眼望去蔚为壮观,这里便是“一湾渔”数字化共富渔场。渔场集休闲钓位、绿色网箱、生态步道于一体,水上面积约3000平方米,不仅成为云和湖库区北岸渔旅融合的新亮点,还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的生态文化旅游业态,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休闲体验。 “我们充分利用水域资源优势,在村里打造共富渔场,未来还将借助统战人士的力量,通过销售共富鱼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惠及周边村民。”双源村党支部书记马伟平表示,共富渔场还将安装高清水下摄像机,与数字化小程序实现联动,把渔场实况展现在云和有机鱼旗舰店的智慧大屏上,实现观渔场捕鱼、店内品鱼无缝衔接,让游客看得清晰、吃得放心,畅通有机鱼走向餐桌的“最后一米”。 近年来,云和县用好“问海借力”这把金钥匙,积极推动“山海协作”“东西协作”工程,整合村庄山、田、水、林等闲置资源,为项目引进提供要素保障,与宁波、台州等地成功搭建起了山海联建共富项目合作试点,实现了借力扬帆、协同发展的新局面。 聚焦多元融合 推动文化赓续 2024年8月,以“寻文化根脉,叙两岸情缘”为主题的文化交流活动在云和县采真里文化驿站举办。现场气氛热烈,演员们身着民族服饰,以饱满的热情和默契的配合,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 台湾伊斯昂艺术团倾情演绎了《山地组曲》《欢庆大丰年》《编制赛德克》等节目,生动展现了台湾的本土风情和民族特色。云和县民促会带来畲族武术节目《传统武术串烧》,云和县天音艺术团呈现的《狮舞云和》《祖国你好》《十八相送》等节目,将云和的地方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场文化交流的盛宴不仅加深了两岸同胞的了解和友谊,也增进了两岸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希望通过艺术交流的形式,让两岸同胞的情不断交融升华,将两岸同胞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活动负责人说。 去年以来,云和县以文旅赋能为抓手,全力做好民族风情特色与旅游融合工作,先后开展了童话云和民族团结“幸福路”研学之旅、“三月三”民俗风情文化旅游节、“童话云和·云上山哈”等系列活动30余场次,活动受益超1.2万人次。此外,该县还打造了省级乡村博物馆——云和雪梨文化展示中心,建成全市首个儿童文学创作基地,跑出多元融合发展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