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基层“朵朵盛开”
发布时间: 2024-09-24 15:24:43
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基层“朵朵盛开”
许路平
从在小排档打工到连开2家烧烤店,拥有30多名员工,这是一名80后新疆维吾尔族青年艾海提・阿卜拉落户嘉兴港区乍浦镇后交出的靓丽“答卷”。站在南疆烧烤店的门口,他骄傲地说:“现在我把一家人都接到乍浦来了,希望大家能通过奋斗过上更好的生活。”完全没有了开店之初,因语言不通、政策不熟,为生活经商而忧心忡忡的样子。
艾海提・阿卜拉的故事正是乍浦镇为少数民族居民精准服务的生动缩影。它的背后是乍浦镇历时近两年的全程跟进,两场“民生议事堂”专题协商推进,多次现场走访调研的成果。
缘起:一次走访背后的深思
2022年初,乍浦镇党委副书记、政协委员黄国元在走访时了解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乍浦镇少数民族外来人员的占比越来越大。目前,乍浦12万左右的常住人口中,常住少数民族人口2100余名,包含了藏族、土家族等31个少数民族。但他们的民俗习惯、生活方式往往与本地居民存在一定差异,出现“融入难”的困境。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习近平总书记经常拿“石榴籽”比喻民族团结。要想实现各民族共创共建共享,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辖区内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基层“朵朵盛开”。
如何才能推动少数民族居民更好地融入乍浦本地生活?如何更好地精准服务少数民族居民?于是,便有了开展以谱写民族团结曲为主题的专题协商想法。
缘聚:两场专题协商的出炉
之后,乍浦镇以政协协商驿站为阵地,结合“三必到、七必访”活动,开始收集分析少数民族居民在子女入学、劳动保障、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共性问题,并于2022年开展了一场以“优化‘三必到、七必访’连心服务机制,打造新时代‘网格连心、组团服务’新格局”为主题的基层协商活动。
“如何进一步推进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与本地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这些都是党委和政府关心、委员们关注、少数民族群众关切的现实问题。今年,结合回头看,带着新问题,乍浦镇精心筹办了“谱写民族团结曲、共唱和谐幸福歌”为主题的民生议事堂专题协商活动,邀请少数民族代表坐下来畅所欲言。
“建议加强双语学习,通过走访送学上门,搭建语言之桥,促进各民族沟通交流。”
“建议深化‘我们的节日’品牌,以传统节日为契机,为少数民族居民搭舞台、立讲台、建平台,推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要进一步引导少数民族居民融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邀请少数民族群众代表参与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的调研。”
现场,与会人员聚焦“民族团结”这一主题,围绕双语教育、品牌活动、参政议政等小切口,精准有效提建议、献对策,协商讨论氛围热烈而活跃。
缘念:三味套餐的精心打造
两场协商活动后,乍浦镇梳理的协商建议得到了港区党工委管委会的高度重视,相关职能部门纷纷领办落实。如今,调研协商的金言良策正在一个个落地生根,尤其是精心打造的“三味套餐”,让少数民族同胞品出浓浓的“幸福感”。
精心打造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套餐”。采取现场宣讲、座谈交流、线上解读等多种形式开展政策宣讲活动,深入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论述精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等内容,广泛宣传民族团结进步事例,传播民族团结正能量;高质量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系列活动;定期开展座谈会,广泛听取少数民族居民对全镇社会经济发展的意见建议。2022年以来,累计开展活动8场,涉及少数民族居民200余人。
精心打造民族共融活动的“精神套餐”。以“浙里石榴红・馨邻家园”和政协协商驿站为阵地,助力少数民族群体融入本土生活;以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为场景,组织少数民族同胞共同参与猜灯谜、做月饼等形式多样的中华传统文化活动。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保障少数民族流动群众“就地过节”,民营企业茂友木业每年7月都会为彝族职工举办“火把节”;以参与文明交通劝导、文明创建志愿服务等活动为载体,提高少数民族居民的归属感,营造和谐团结的浓厚氛围。
精心打造扶贫攻坚项目的“行动套餐”。与云和县安溪畲族乡开启山海协作合作模式,两地结为友好乡镇,定期开展互访交流,通过“飞地”消薄、人才培训、结对帮扶等多种方式,形成了“山海共赢”的良好局面,2022年港区——云和民族乡村振兴“飞地”产业园共引进项目(公司)10个。加强教育交流合作,乍浦镇三所院校与青田进行了结对,每年定期开展各类研学活动。通过一个个项目的落实,进一步推进乍浦镇民族进步事业的发展。
接下来,乍浦镇将继续聚焦“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目标,深化民生议事堂协商成果的转化利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持续发展,让盛放的“民族团结”之花在乍浦结出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