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出民族团结“幸福花” 共绘“畲乡共富”新图景

——景宁探索民族山区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的特色之路

发布时间: 2024-09-20 12:26:16    来源: 省委统战部(省侨办) 浏览次数:

开出民族团结“幸福花” 共绘“畲乡共富”新图景

——景宁探索民族山区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的特色之路

景宁县委统战部 景宁县民宗局

景宁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也是华东地区唯一的民族自治县;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的基层工作联系点,也是浙江省民族工作走在前列的重要窗口。在建县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回信给景宁各民族干部群众,勉励景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谱写畲乡景宁发展新篇章”。

“吃水不忘挖井人,翻身不忘共产党,带领人民幸福路,乡村振兴小康奔。”一曲悠扬而婉转的畲歌,唱出了下泥山村、雷宝后村两个民族村的村民对幸福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绘就“畲乡共富”新图景,是景宁发展的最美底色。近年来,景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立足景宁实际,紧扣走共富特色之路工作大局,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让民族团结之花“竞相开放”。

深耕“幸福花”沃土

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新模式

畲谚云:“畲汉一家亲,黄土变黄金。”当年,畲民迁徙到闽、粤、赣交界处广袤的山区,和汉族同胞一道,将山区的莽莽丛林、荒岭僻野化为山间秀陌、茶园粮仓,“添得平山作美田”,是我国东南山区共同的拓荒者。携手同心,共同开发,弘扬“同舟共济促发展,携手并进谱新篇”的民族理念,是促进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重中之重。

在新发展阶段,景宁深入实施“小县大城”战略。在维护好群众切身利益基础上,引导上万名群众搬出偏远山区,让各族群众集聚一起,共居共学、共建共享,也让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增进“两个共同”,让畲汉群众能更加融合、更加团结。

为了进一步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景宁畲族自治县以浙江(景宁)民族干部培训中心、民族青少年宫、红星小学等阵地为引领,推进与对口地区各族群众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往来互动。其中,如何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开展“五个认同”教育,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一家亲?景宁红星小学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景宁红星小学与新疆新和实验学校利用数字化教育平台,推动“童心对对碰”活动,让“共同体意识教育”不再是概念,而是喜闻乐见、有形可感的活动。景宁红星小学23个教学班与新疆新和实验学校相应年级23个教学班一一结成学习共同体,他们约定每学期共同完成“六个一”,包括共读一本书、共上一节课、共画一幅画、共唱一首歌、共写一封信、共诵一首诗。目前,两校已完成144次班与班的交流学习,参与学生至少11520人次。孩子们在共同学习中相互借鉴、相互支持,谁也离不开谁。

同一片蓝天同一个梦,“童心对对碰”的核心是筑梦。活动引导两个相聚8000公里的陌生群体拥有共同梦想,成为“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好孩子”。围绕梦想,老师带着孩子们共同做六件事,学科共建、五育共融。数字化教育平台的使用,让也许一辈子不会见到的来自两个地域的孩子面对面沟通。亲耳听到、亲眼看到,完全把两地学生置于同一个学习场域。见面的那一刻,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在无形中开始了。

此外,景宁县优化培育了“之江同心・石榴红”品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搭建起民族团结进步品牌创建体系。打造民族乡村振兴试点3个、共同富裕点各6个,“石榴红”家园、工作室、共富基地等阵地34个,初步形成体现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品牌矩阵”,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交融。

厚植“幸福花”根系

打通内外融合致富新道路

从景宁县城出发,沿着蜿蜒的畲乡绿道向西南前行13公里,便抵达了国家4A级景区“中国畲乡之窗”——大均乡大均村。每到节假日,大均古街总是游人如织。游客可以身着畲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服饰,体验独特而热烈的畲族婚礼,还可以品尝到具有民族特色的美食,如畲家豆腐娘、乌米饭、糯米糍等。这里,不仅是景宁展示民族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也成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个载体。

通过积极探索民族风情特色与旅游相融合工作,景宁县深入挖掘、传承并创新畲族文化、禅茶文化以及山水资源,将这些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中华文化象征意义的符号,推出了畲寨深度体验、马仙祈福仪式、亲子研学旅行等系列特色项目,以市场为导向,融合传统文化元素,兼具时代感,深受城市客人的喜爱,打造出民族地区文化旅游的“金字招牌”。

让文化成为各族群众致富的新路子,这是景宁县做深文旅融合大文章的重要一步。为此,景宁以文化建设引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搭建“民族+文创系列”“非遗+旅游”等平台,做精文化产业培育与发展,连续举办18届“中国畲乡三月三”活动,大型史诗旅游演艺《畲秀・千年山哈》成功推向市场,音乐剧《畲娘》、民族歌剧《畲山黎明》等民族文化精品,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多项大奖;《稳凳和摇锅》《盘歌会》等民族文艺节目入选杭州亚运会开幕式暖场环节,向世界展示了别具特色的畲乡风情。景宁更是创成全省首批省5A级景区城,两度跻身全国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2023年实现旅游收入27.1亿元。

多年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使得优质生态在畲乡老百姓心中,已经成为了幸福不动产和绿色提款机。特别是“景宁600”孕育出来的富民生态产业,已拥有特色农产品基地12.95万亩,7大类112款农产品,累计销售额达40亿元。“自从打响了‘景宁600’区域公共品牌,我们相关部门借助‘山海协作’快车,以‘飞柜’的形式,让景宁有机蔬菜风行上海、杭州等地市民的餐桌,群众也多了一条创业致富的路径。”相关责任人介绍道。

在丽水经开区的景宁“飞地”丽景民族工业园,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可见飞科电器、娃哈哈、富乐德半导体等国内知名企业的新项目。“过去能引进项目就不错了,现在比拼的都是‘高大上’项目,亿元大项目接连落地开花。”景宁县经济商务科技局局长刘健感慨。打造丽景民族工业园、民族创业园两大工业平台,是景宁进一步做深融合文章,拓展升级产业体系的又一大举措,丽景民族工业园也成为了国家民委异地扶贫开发的典型样板。景宁将高质量发展生态工业放在首要位置,县域生态工业从无到有,经历了从低谷走向振兴,如今,工业增加值也从40年前的564万元增长至如今14.29亿元。

精育“幸福花”新苗

打开共同现代化特色新篇章

5月,国家民委正式公布第一批共同现代化试点名单,景宁县名列其中,是浙江省唯一一个被列入的县。在此之前,景宁顺利实施并完成全国民族地区城乡融合试点,为民族乡村、各族群众增收致富拓展了新的提升路径,一批经验做法在全省和全国复制推广,如大均乡发布全国首个乡镇级GEP核算报告,成为中国两山学院全国首批授牌的“两山之路”实验区。现在,共同现代化试点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搭建了重要平台,成为景宁破题起势的又一契机。

为此,景宁县聚焦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在省委统战部、省民宗委、丽水市委统战部(市民宗局)全力支持与指导下,充分结合省里支持景宁走山区县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特色之路工作及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县创建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指标内容,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七个要”重要指示精神,形成7大方面24项内容,重点项目清单36项,预期打造“山区县互嵌式社区发展样板”“小规模学校优化行动样板”“青少年‘三交’特色品牌”等可借鉴、可复制的标志性成果20项。试点获得省、市全力支持,被纳入了浙江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行动和丽水市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揭榜挂帅行动,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

要让各族群众的幸福生活更加真实可感,改革试点是一大重要抓手,通过试点推动,让各类服务的触手能延伸到景宁的角角落落和群众的身边。而景宁,在改革工作上一直先行先试。2023年12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将景宁列入浙江省山区公共服务一体化三个试点县之一,先行开展试点工作。在这个山区县,60周岁以上人口占比21%,分布于900多个自然村,养老服务半径长、服务成本高、服务内容单一等问题较为突出。

“我有一床被子脏了,能不能请你帮我洗一下?”前不久,景宁梧桐乡山区养老管家陈海美接到一通电话,她立即拎起护理包,前往一位89岁独居老人的住处。这是当地养老管家的服务日常。上门扫描“爱心卡”服务码,测血压、体温等数据,信息同步上传至“畬乡爱老”云端平台,再处理一些生活难题,他们就能为老人提供一次智慧化守护。眼下,景宁共有151位陈海美这样的山区养老管家,分布于21个乡镇(街道)、上百个村社养老服务中心。

就近式、嵌入式养老,是景宁创新各族群众养老服务的实践,只为让全县老人享受均衡服务,缩小城乡差距。2022年以来,景宁以浙江省养老服务“爱心卡”试点为契机,通过养老体系、养老队伍、养老服务“三大转变”,构建出民族地区和山区特色的养老新模式。

在新的起点上,景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主线,以实施全国首批民族地区共同现代化试点为载体,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谱写畲乡景宁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