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逝的吆喝声

发布时间: 2024-09-20 11:20:51    来源: 省委统战部(省侨办) 浏览次数:

飘逝的吆喝声

沈树人

当年,流动在乡间的“百作师傅”那各式各样的吆喝声有很多,或粗犷嘹亮,或绵远悠长,或风趣逗人。这各具个性特色的吆喝声有如一段段不同音调的乐曲,穿越村坊街巷,在阡陌纵横的乡野中飘荡、回响。

“打——箍哦!”随着喊声,一副箍桶担迎面而来,一头是篾子和长推刨,另一头是放吃饭家什的桶葙,微微上翘的扁担吱咯吱咯,很有节奏,做跑乡生意的箍桶师傅大都是东阳人,吆喝声也和手工生活一样利落,无非就是把“打”这个动词拖得长一点,让人听了引起注意:打什么?哦,箍桶的来了。东阳人做生意的精细可见一斑。当然也有绍兴来的,戴一顶乌毡帽,绍兴人的招牌,就像越剧“九斤姑娘”里的阿爹。

箍桶生活虽不起眼,却事关民生,百姓人家还真离不了它。马桶、脚盆、粪桶、料勺、水桶、锅盖,哪一样坏了都不行,所以他们走村串户,不愁生意。但真要做出自己的牌子,也还是有些讲究的。比方说:打箍用的篾子有粗细之分,大件家伙一定要用粗篾才有牢度;小件必须用细篾才好看。再比如像圆件打箍,凡口箍或底箍,必须打花箍,只有中箍和二箍才能打拽箍,人家只要看花箍打得好不好,就知道你的手艺怎么样。要是遇到散了架的水桶、锅盖、脚盆,这“使排筲”的本领可是真功夫了。

刚聊完箍桶师傅,村口传来一声“修缸哦——补——甏——哦——!”的喊声,高亢悠长,韵味十足,最后的哦字拖长声还捎带着花腔,很有点绍剧里海底翻的味道,一听这喊声就晓得是正宗的补缸师傅来了。旧时农家,水缸、咸菜缸,陈酒甏、腐乳甏,还有粪缸,缸头甏脑特别多,难免要弄破,这修缸补甏的生意总归是有得做的。

修缸师傅基本上来自绍兴、上虞、慈溪一带,老底子说绍兴有三只半缸:一只酒缸,绍兴老酒天下闻名;一只染缸,自古以来凡做炼、染作坊的都是绍兴人,即使现在,轻纺炼染也是绍兴的支柱产业;还有一只是酱缸,上点年纪的人都知道,以前酱园、酱菜厂干活的,都是绍兴人,这是绍兴人谋生的传统手艺;至于那半只缸则是粪缸。可见这侍弄缸甏乃是许许多多绍兴老乡的吃饭手艺。想当年漫步绍兴城乡,经常能看到堆得像“金字塔”似的缸山和甏山,要把圆滚滚、滑溜溜,一碰就破的缸或甏堆砌成一座山,老实说,没有点本事,还真是不行的。而修缸补甏的技术到了他们手里,则是不值一提的区区小事,很多人都会这一手,趁着空闲出去赚点小钱,也算是两不耽误,绍兴人的精打细算可略见一二。

补缸师傅与别人最大的区别是不用挑担,只用一只老粗布缝制的“搭膊”,一头放凿子、榔头,另一头放铁攀、铁砂,前后分开,往肩上一背就走。有了生意,放下“搭膊”,立马就能干活。嗒、嗒、嗒、嗒,先在破缝上凿出一条槽,然后用铁攀按牢,再在槽子里敷上一层铁砂,涂上盐卤水,最后捂上几把毛灰做保护层,两天之后就可以用了。看似简单,其实不然,手艺活全凭感觉,轻重缓急只有心里有数,否则东家的缸甏全得毁在你手里。记得当年我家里放在路边的两只缸被人家撞得粉碎,眼看是没法补了,我父亲不甘心,叫来个补缸师傅,他把其中大点的碎片挑出来,七拼八凑,硬是让他给拼出了一只缸来,父亲告诉我这就是补缸师傅的“绝活”。

再说说和日常生活有关的吆喝。

“修——阳伞——补——雨伞——”,吃这碗饭的大都是上八府人,他们说话口气比较硬,方言腔重,吆喝声喊到最后面,声音要往上翘一翘,显得底气十足。

老底子人家家里用的要么是油布伞,要么是油纸伞。油布伞用八到十根毛竹骨子撑开,上面蒙一层油布,大都为黄色。而油纸伞要考究得多,里面是32根毛竹细骨子,外沿扎上两道线,上面糊一层油纸,黑色伞顶,朱红伞面,油光锃亮,轻巧时髦。好看是好看,但一戳就破。修阳伞补雨伞是有季节的,开春之后雨水开始增多,是做生意的最好季节。村坊里时不时就会传来“修——阳伞——补——雨伞——”的喊声。

“洋——铅——桶铅壶修!洋铅桶好修——洋锅子好修——”吆喝声中要数它最长了。随着喊声,还会传来铜匠担上洋铁皮相互晃动的咣咣声,白铁师傅以永康人为多,一副铜匠担像个修理铺,各种工具应有尽有,再加上风炉、风箱、洋铁皮,少说也有好几十斤重,整天挑在肩上,穿行于乡间、村坊,也真难为他们了。乡下人家,凡是与铁皮搭界的用具破了,到了白铁师傅手里,都是小菜一碟。即便有个漏洞,他生旺炉子,用蜡锡一焊,照样天衣无缝。经常看到白铁师傅一坐下,榔头敲响,周边人家都会把要修的东西拿来放着等修,等到眼前这堆完工,差不多半天过去了。

其实,和日常生活有关的吆喝声有不少,像“磨剪刀戗厨刀!”“修棕棚!”等都是大家以前经常听到,这些耳熟能详的喊声都与老底子的生活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