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四个一”举措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发布时间: 2024-08-27 10:02:03    来源: 宣传处 浏览次数:

宁海是输入型少数民族散居地区,现有少数民族户籍人口2010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3.76万人,包含46个民族成份,在全县18个乡镇街道均有分布。近年来,宁海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深入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宁海常开长盛。


聚焦宣传教育,构筑一个精神家园


近日,在“民族一家亲”课堂上,宁海县党外人士服务中心潘老师正在引导孩子们动手制作“会飞的蝴蝶书签”。“在这里能和小伙伴们一起学画画、做手工,我太喜欢这样的暑假生活了。”来自西店镇观澜小学的白族胡同学兴奋地说。


宁海县高度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持续深入开展宣教活动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等“六进”活动,今年以来共组建7支“文艺小分队”和“宣讲小分队”,举办群众性文艺演出、主题宣讲等活动20余场,开展民族政策法规巡回宣讲6场。尤其是面向校园领域,在全县各中小学校广泛开设“石榴籽微课堂”,打造了梅林第二小学、西店观澜小学等一批民族团结的“校园样板”,构建出由“立德、塑智、塑体、塑美、塑思”五大板块组成的“逊志”课程体系,受到了学生及家长的广泛欢迎。


聚焦支援帮扶,精耕一张“团结网”


在宁海县高塘村的来料加工点,村民们正热火朝天地忙碌着,自加工点引进后,留守在村的50余位村民便多了一条增收渠道。“感谢党和政府,我现在收入比以前好多了。”村民老高乐呵地说。他到加工点工作已经一年多,每个月可以赚到2000多元,从原来靠种点土特产谋生到现在足不出户就能赚到钱,老高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而这一改变,得益于民族团结进步发展项目的落实落地。据悉,为全力支持全县各民族群众自主创业,宁海每年筛选审定民族团结发展项目4个,而高塘村的来料加工项目就是其中之一。


围绕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目标,宁海持续做好结对帮扶事业。2023年以来共向普格县投入财政援建资金6000万元,成功打造西洛镇油茶现代产业园,带动256户彝族农户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并结合两地市场需求和消费特点,联手打造了会理软籽石榴、盐源丑苹果、宁海“牛大王”等系列品牌,帮销农特产品达6100多万元。


聚焦服务优化,架好一座“暖心桥”


“参加此次跨省招聘会,可选择的岗位多,工资待遇方面也可以,政府组织的招聘会我们也比较放心,等过完彝族新年,我们都想去宁海企业实地看一下。”求职者吉比莫日能说道。2023年11月,为抢抓彝族新年契机,宁海县组织企业前往普格县招聘员工,同时提供全流程就业服务,让彝族务工人员“出家门上车门,下车门进厂门”。


近年来,宁海县全力构建各民族“均等+个性”服务体系,通过开展特色培训、专场招聘等形式打通语言、习俗障碍,促进形成各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宁海与普格启动新一轮东西部就业帮扶协作以来,出台《关于做好东西部协作就业帮扶工作的通知》,明确十项补助内容,今年已累计举办招聘活动24场,提供岗位3.15万个,其中为彝族等民族务工人员量身打造的爱心岗位达1400余个,实现民族务工人员稳岗就业1180人。


聚焦和谐稳定,奏响一首“和融曲”


“真的太感谢西店法庭‘石榴红’工作室了,帮我解决了大问题。”在宁海务工的陕西姑娘小刘拿到4.5万元欠款后激动地说。据悉,宁海积极探索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新模式,通过开展法律服务援助、化解矛盾纠纷等途径保障民族团结,2023年以来已依法协调解决各民族群众矛盾纠纷21起,涉及37人共69.1万元。


此外,宁海大力破解各民族群众居住难、就学难、融入难等痛点难点,开展各类关心关爱行动,确保实现进得来、留得住。截至2024年,累计开办十二期“同心假日课堂”,惠及本地留守儿童和民族群众子女600余人,同时,发动外来务工和婚嫁定居的各民族群众积极参与推进全县人居环境整治、农民公寓建设、共富示范镇村等重点民生工程,充分挖掘和培育民族工作的先进代表,在政策宣传、建言献策、项目监督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合力共建美丽家园。


下一步,宁海将以更高的政治自觉扛起主体责任,把民族工作摆到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的重要位置,做到系统研究、全面部署、狠抓落实,团结引领各民族群众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建设现代化“双优”新宁海和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先行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