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会员张蜀益:穿越时间的旅行者
发布时间: 2024-07-24 08:02:01
【人物名片】
张蜀益,重庆大足人,2014年6月加入民进。曾任浙江嘉兴平湖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文物科科长、政协嘉兴市第八届委员会委员,现任平湖市博物馆馆长,副研究馆员。
二〇二三年三月二十八日,张蜀益(右)在平湖市乍浦镇考古勘探查看土样。
65年前的春天,尘封七千年的陶片抖落灰尘,重现人间。在夏鼐等老一辈考古专家长达20多年的考证下,马家浜文化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悠悠马家浜,是长江太湖流域新石器时期最早的文化象征,被誉为“江南文化之源”。
2010年的春天,参加工作第三年,张蜀益机缘巧合被抽调参加马家浜遗址的新一轮考古发掘。深挖土层下的每一寸肌理,探寻每一缕文明线索,他与遥远的江南深情相拥。
张蜀益说:“虽然生长在巴蜀之地,但江南水乡文化于我更能触及心灵。”历史仿若一种传承,从2007年踏入平湖博物馆的大门之后,他行走在水乡的田野,找寻每一个文明的标记。
除马家浜遗址考古外,张蜀益还是平湖市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和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主要人员。他先后参加了庄桥坟遗址出土文物整理,平湖书包尖遗址、施家桥遗址和小平山汉墓群的考古发掘等重大项目。
考古有心人:“探索的过程,就像养孩子。”
“刚工作时,我先用三年时间走遍了平湖的每一个村。”回忆起文物工作,张蜀益总说自己是幸运的,刚入行就参与了全国文物普查。彼时,张蜀益脚踩着自行车,带着对历史的未知,在水杉蔽日的村道上恣意飞驰。
每到一个村落,他就和当地的老人们“套近乎”,走石桥,过田埂,他看过老房子,也研究过墓碑……平湖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他的身影,哪一条田埂附近有文物,他都能说上一二。
“学考古的人发现地上硬币的概率要高很多。”这是张蜀益总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文物工作怎么干?他直言没有捷径,只有做个有心人。周围有新工地,哪里要挖路,他总要提前去瞧一瞧,看看有没有文物发现。
丁店桥,位于平湖市曹桥街道马厩村,是平湖现存最早的梁桥。它的发现,也离不开张蜀益。他回忆,初见这座桥时,石头上覆盖了一层水泥,可谓“面目全非”,其真实年代、历史价值也有待评估。
然而,地方志的记载,却让他觉得这座石桥很不简单。纵然困难重重,但张蜀益从未放弃,有时间就会琢磨。就在一次整理照片过程中,他发现桥柱上依稀有几个字。于是,他用软件处理,辨别出了“隆庆二年信士丁恩重建”几个字,让他欣喜若狂,终于“破案”了石桥建造年代。
之后,张蜀益又积极推动对丁店桥进行修复,终于让这座古桥再度以其原来的姿态出现在平湖百姓的视野里。
2018年的一个傍晚,他散步时,在一块公园绿地的广告牌下发现一些黑灰色的土,里面依稀有些小陶片。他拿起手机照着橙红色的陶片,仔细看完后不由大吃一惊。看到周围锻炼的市民,他兴奋地当场演讲起来:“这是一块良渚文化时期的陶片,有五千多年历史了。这个温度低,拿在手上会掉灰,敲起来没有声音,不像家里的缸片、瓦片敲一下声音很清脆。其他地方如果发现有这种陶片可以给博物馆打电话。”
“探索文物的过程,就像是养育自己的孩子。每找到一样新文物,我习惯在地图上记下来,最终在地图上密密麻麻的小圆点,会突然给我一种像陪伴孩子成长一样的惊喜。”张蜀益说。
文物代言人:“岁月了无痕,但历史会说话。”
历史不会直接开口,但却能通过文物传递信息。近20年来,张蜀益便是那个能让文物“传话”的代言人。
天底下没有秘密,张蜀益经常沉迷在历史解密中,仿佛是一位侦探,找寻蛛丝马迹。2009年6月,他听说乍浦镇亭子桥村吕家汇有村民反映在建造水厂时出土了很多陶片。张蜀益马上在周围寻觅起来,最终在一块农田的田埂处发现了一个被挖掘过的洞,洞旁边的黑土引起了他的注意。
“在平湖,黑色的土壤大多是经过人类活动后形成的,这下面说不定真有秘密。”一边猜测,张蜀益一边用铲子细细地挖掘,果然被他挖出了一个完整的直径四五厘米的小罐子。泥质红陶、罐口有一圈凹痕和小孔……种种线索串联起来,张蜀益凭借专业知识,判断这下面极有可能是良渚时期的遗址。后经多方验证、勘探,验证了张蜀益的判断。
抗战时期的碉堡,是平湖文物中的一大特色。从乍浦镇起沿西北方向直到新埭镇,有着一条神秘的碉堡带。为还原历史,让更多人认识这段抗战历史,张蜀益自学地理信息软件,带着团队绘制交互式地图。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积累,张蜀益整理出了433座平湖抗战碉堡的分布图。“这也是第一次有人去做这件事情,平湖的碉堡有可能是全国最多的,规律很明显,沿着几条大河西岸分布,防备从东南沿海登陆的敌人。”张蜀益常说,文物是一个交叉学科,用好科技的力量,能够让人事半功倍,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前几年,平湖启动南河头历史文化街区内的文保点和历史建筑修缮工作。作为一名有着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文物工作者,张蜀益欣然前往,希望为那些饱经风霜的文物建筑揭开神秘面纱,为平湖悠久的历史文化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非常有意义、非常有成就感的过程,通过我们的专业发现,拨云见日,还时代以真相。”张蜀益连用三个“非常”形容他的心路历程。
当张蜀益得知“十四五”规划期间,浙江省将建成1000家乡村博物馆。张蜀益又敏锐地抓住平湖市文化政策调整的机遇,积极建言献策,成功将鼓励引导乡村博物馆建设的意见融入其中,为推动平湖市乡村博物馆建设鼓与呼。创建的第一年,即2022年,平湖创成省级乡村博物馆11家,位居嘉兴第一。
历史传承人:“文物既要有尊严,也要有价值。”
作为一名文物保护工作者和民进会员,张蜀益总想为文物多做些什么。每次看到濒临坍塌的文物,他心里总是很难受,“文物应该被有尊严地保护起来,在当今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心中有信念,手上有行动。张蜀益利用建言献策的渠道优势,先后提出《加强古桥保护的建议》《关于健全基层文物保护队伍,成立嘉兴市考古队的建议》《关于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利用的建议》,积极推动文物保护工作与城市发展的有机统一。其中《加强古桥保护的建议》推动出台了嘉兴市古桥保护的专项行动,一大批濒临倒塌的古石桥因此得到了修缮和保护。
2018年,张蜀益接到一通电话,得知广陈镇有座清代的传统民居因为“一户一宅”政策的原因,将在近期拆除。虽然该房屋并未登记为文物,但是其价值不言而喻。“这样的老房子有地域特色,非常稀少,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它垮掉,要为后代留下历史的记忆。”张蜀益说,当时“把老房子保护下来”是他唯一的念头。
为把文物留下来,张蜀益积极奔走呼吁,咨询政策,协调各方。在他的推动下,最终政策确定,涉及私人产权的文物建筑修缮资金,按照平湖市财政、镇村(社区)和个人各三分之一的比例共同承担。这座清代民居也由前港村将其征收后作为集体资产保留下来,修缮后用于展示,让文物既有尊严更有价值。
在平湖市南河头历史街区改造中,设计单位建议减轻文物修缮方案编制的深度,一些细节留在施工中慢慢调整。张蜀益却坚持尊重每一座建筑的历史原貌,按照规范进行设计,发现设计疏漏之处要按照残存的遗迹和历史照片,逐一进行修改。“屋脊是一条曲线,两端高,不要画成一条直线。中间还有灰塑,需要补充大样图。设计不仔细、不严格,后面施工队按照图纸施工,文物就毁了。”张蜀益对设计方案提出了严格要求。“张馆是我见过审查方案最认真的人,佩服佩服。”他的认真细致给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工作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聊起自己的工作成绩,张蜀益非常谦虚。他说:“我们都是历史的匆匆过客,能够见证和参与几千年历史的文物的保护,作为媒介宣传这些文物的价值,是我们的幸运。”(朱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