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江同心·石榴红 湖州德清:牵手四川小金共画民族团结新画卷
发布时间: 2024-07-17 11:17:08
近年来,湖州市德清县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牵手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聚焦共同富裕、民族团结主题,发挥县域优势、整合优质资源,通过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三项计划等举措,助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擦亮“浙里石榴红”品牌助力对口工作。
创新“九变”模式,打造乡村振兴高原样板
德清小金两地联手启动冒水村乡村振兴综合改革示范村建设,通过打造美丽党建、美丽经济、美丽村庄、美丽文化、美丽家庭等“五个美丽”为抓手,走出一条可借鉴、可复制的创新“九变”模式乡村振兴高原样板。一是以产业“三变”富民。通过对玫瑰产业持续赋能,让菜农变花农;对玫瑰种植持续扶持,让荒地变基地;对接东部资金、市场、智力资源,把民房变民宿。
德清县援助小金县达维镇冒水村乡村振兴示范点玫瑰基地建设
二是以增收“三变”强村。整合中央定点帮扶、浙江对口支援、省内对口帮扶资源,近年来,冒水村集体资产从398万元增长到超千万元,实现资源变资产;通过盘活闲置资产,引进项目,村集体经济经常性收入每年可增加30万元,实现资产变资金;以经营景区的理念建设村庄,筹划民宿、饭店、车队等运营联合体,让村民共享村庄发展红利,实现村民变股民。
德清县援助小金县达维镇冒水村振兴综合改革示范村
三是以乡风“三变”美景。对全村进行风貌改造,实现家家变新貌;投入资金用于节点、景观建设,实现处处变风景;重视乡村人才培养、村民观念引领,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人人变思想。冒水村乡村振兴案例入选2023年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保护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2023年全国乡村振兴优秀案例。
德清县援助小金县达维镇冒水村青年乡创中心
强化产业支援,实现一朵玫瑰花致富千万家
德清对口帮扶小金以来,以产业支援方式,投入资金、技术、智力支持小金县发展玫瑰产业,玫瑰成为了小金县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一是政策资金扶持。整合对口支援、对口帮扶等项目资金支持,近年来累计投入资金近5000余万元从育苗、种植、基地建设、加工、农旅结合等全产业链支持,推动玫瑰产业提质增效。
邀请摄影家协会为“小金玫瑰”区域品牌推广宣传
二是产业模式升级。通过做好“玫瑰+旅游”、“玫瑰+文化”、“玫瑰+园区”文章,链接东部资源,持续强化玫瑰产业合作,德清小金两地联合举办玫瑰开采季活动,玫瑰产业不断做大做强。玫瑰产业种植量从237吨增长至1300吨,玫瑰花农收入从365万元增长到1400万元,帮助3300户农户致富增收。
邀请摄影家协会为“小金玫瑰”区域品牌推广宣传
三是对口支援赋能。通过牵线东部科研院校、企业、社会组织等资源,对玫瑰产品研发、生产、包装、销售、品牌营销等全产业链进行支持,助力小金县逐步建立起现代化、标准化的玫瑰产业体系,打造“小金玫瑰”区域品牌。《一朵玫瑰共富一方百姓——浙江德清对口支援四川阿坝州小金县的实践探索》成功入选“中国基层领导力典型案例”,《一朵玫瑰花 共富千万家》入选“第三届全球减贫案例”最佳案例。
德清帮扶小金玫瑰全产业升级
推动三项计划,谱写民族团结新篇章
德清小金全面落实“三项计划”等民族团结共融行动,常态化开展多层次多领域互相交流、团结友谊等活动,有形有感有效推动两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是创新三交项目评选机制。在四川阿坝州创新推出“三交”项目“揭榜挂帅”工作机制,揭榜出小金民宿、小金健康、小金教育、小金味道等10个交流交往交融项目。其中,通过实施“嘉绒德咪”妇女共富计划,小金妇女制作的作品送往上海参展,星巴克等一批企业陆续下单,妇女制作的非遗文创产品走入市场。和字节跳动合作培育“网络达人”项目,把阿娟姐姐培育成为全州首个“乡村守护人”,进一步打响了“小金网红”地域品牌。
2024年新一批小金劳务人员乘坐专车抵达德清
二是建立优势互补促融合机制。立足德清钢琴产业优势和小金旅游资源禀赋,坚持以文塑旅、以旅促融,援建四姑娘山森林音乐荟项目,常态化举办森林音乐会、钢琴文化节。同时,充分利用德清县艺术名师,与小金县联合培养钢琴演奏调律、声乐等方面人才近40人,让高雅艺术走进民族地区普通百姓家,将四姑娘山的自然美景、德清“中国钢琴之乡”、浙川两地民族情有效融合在一起,助力文化旅游与两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度融合。
举办“雪山下的森林音乐荟”迎新活动
三是完善人才培养促发展机制。链接双通道促进人力素质提升,邀请小金县民宿从业者来德参加民宿酒店服务质量提升培训班,邀请小金县民营企业、新阶层、宗教界和党外人士代表参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培训班。近年来,德清县共选派4名副科级以上干部挂职小金,选派10名教师,4名医生,37名专技人才赴小金开展工作经验交流、联合小金县组织部开展干部培训31期1630人次、人才培训班71期2537人次,开展劳务培训18期1932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