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大运河文化资源优势 推进宗教中国化基层实践
发布时间: 2024-05-09 16:41:11
发挥大运河文化资源优势
推进宗教中国化基层实践
杭州市临平区委统战部
近年来,杭州市临平区委统战部聚焦文化润教,引领全区宗教界积极融入以大运河为核心的新时代文化临平工程,打造了“之江问道・泽润临平”等宗教文化品牌,在传承和弘扬大运河文化、宋韵文化中绘好“同心圆”,有效推进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基层实践,展示了宗教界主动融入发展大局、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风貌。
用红色文化固本
引导宗教界人士增进
“五个认同”
临平区鸭兰村位于京杭大运河畔,这里诞生了中共杭州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是远近闻名的革命老区,也是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临平区委统战部充分整合区域红色文化资源,建立宗教界思想政治引领教育机制,通过“走、看、听、学、谈、悟”等方式,让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鸭兰薪火”中体悟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是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分批组织全区宗教界人士走进鸭兰村支部旧址党史陈列馆,追忆革命先辈的峥嵘岁月;走进鸭兰非遗文化展示厅,在传统刺绣体验中了解少数民族在鸭兰勤劳致富的故事;走进首届大运河1927红旅文化节活动,在水乡风光和乡村振兴中看奋斗蝶变、生机勃勃的鸭兰。通过鸭兰这样一个小窗口,宗教界人士能够切身体会“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
二是聆听时代故事。在参观学习的基础上,临平区委统战部还邀请了鸭兰红色宣讲团为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负责人讲述村庄的红色故事、历史发展以及走向共同富裕的历程,主讲人宣讲与情景剧穿插相结合的方式,让宗教界人士深刻体会鸭兰如何用革命薪火照亮一代代人的奋斗历程,引导他们在寻红色光辉足迹、溯思想信念之源的过程中,进一步坚定“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三是学习红色精神。组织全区宗教界积极开展红色教育“五百行动”,将“鸭兰精神”贯穿于推进宗教中国化的具体实践中,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不断加强宗教团体建设,区佛教协会、区基督教两会相继成立,健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全面落实从严治教要求,加强宗教政策法规学习,在全区宗教工作联席会议上,发布《崇俭戒奢倡议书——青莲话清廉》,不断提升宗教界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用中华文化培根
引导宗教界人士赓续千年文明
作为大运河浙江段代表的临平区,近年来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时关于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的重要指示,区委统战部坚持守正创新,团结引领宗教界为打造具有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大运河文化品牌助力。
一是以文献整理研究为抓手,持续完善数据资源库。由区委统战部牵头,会同区政协成立临平区宗教文化丛书编委会,组织宗教界人士和有关专家学者,以“深入挖掘临平宗教历史文化根脉”为主题,共同致力于临平宗教文化的挖掘、保护、提升、研究和传承工作。该团队已走遍全区107个宗教和民间信仰活动场所,采访450余人,保存具有价值的录音资料120多个小时,编撰《临平历代佛道诗词选》《临平宗教文化口诉实录》《临平宗教文化文献选集》等,其中《临平历代佛道诗词选》已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为持续完善大运河文化资源库作出贡献。
二是以文化交流合作为抓手,积极开拓发展新空间。中国大运河途径八个省级行政区,众多城市因运河流经沉淀出相互交融又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质,为促进大运河沿线佛教中国化实践的交流互动,临平区委统战部、临平区佛教协会、中国计量大学宗教中国化研究院共同组成大运河佛教文化调研团,先后赴北京等20多个城市,与各地高校科研机构、运河文化研究中心以及运河沿岸的佛教寺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形成了合作研究的共识。2023年11月,由杭州市临平区发起,正式成立大运河佛教文化研究联盟,八省合计22个宗教团体及寺院、22个高校及研究中心加入,共同推动大运河佛教文化研究成果互通共享。
三是以打造品牌活动为抓手,不断提升文化影响力。持续举办“之江问道・泽润临平”大运河佛教文化研讨会,与会高僧大德、专家学者共200余人共同探讨大运河与佛教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以及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为大运河佛教文化的传承、发展和研究提供了一系列有针对性建议和措施,促进该研究在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中不断发挥积极作用,向世界展示大运河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策划举办“青莲敷开・南北翔运”大运河佛教文化书法艺术展,收集整理大运河沿线近百幅碑刻、拓片等佛教主题艺术作品,让大家近距离接触和了解大运河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用特色文化促融
引导宗教界人士弘扬中华之美
临平区委统战部立足浙江省宋韵文化传世工程,引导全区宗教界着眼特色文化的挖掘,推动宗教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化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
一是打造宋韵文化展示平台。着眼提内涵创品牌,推进有条件的宗教场所策划开展丰富多彩的“含宋量”活动。区委统战部指导区佛协、青莲寺积极挖掘宋代文人墨客在超山赏梅问禅时留下的诗词歌赋、传世佳话,举办“同心墨韵”书画雅集、“宋韵超山・缘起青莲”书画展,现场邀请高僧大德、知名书画家与广大信教群众共同进行创作,呈现一场宋韵视觉盛宴的同时,将宋韵文化与地域景观、佛教文化相结合,在交流与互动中推进文化传承。
二是打造传统文化交流圈。着眼提素质增自信,解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宗教活动场所的多种方式。支持宗教活动场所举办传统文化讲堂、国学读书会、琴棋书画交流等活动,增进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如南山讲寺一周一期的“南山文益书院读书会”,邀请国学、中医、书法、古琴等方面的专家和老师,带领僧众和信教群众共同领略传统文化的智慧与魅力。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宗教界人士学习传统文化的主动性,而且营造了崇尚、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形成示范辐射效应。
三是打造“一场所一故事”。着眼提品质促规范,推进民间信仰“一场所一故事”建设。邀请浙江民间文艺家协会、临平“上塘宋韵”丰国需故事工作室共同赴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开展田野采风,深度挖掘和合、向善、忠义、孝道、清廉、为民、诚信等元素,融合浓郁的地方色彩,整理编撰成59个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富含哲理的民间故事,使得故事传说充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