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的自在到文化的自觉

发布时间: 2024-03-18 07:47:31    来源: 《浙江日报》 浏览次数:

在人类社会的文明形态从古代到近代的一次又一次跃迁中,价值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两千年前凝聚人心——“催生”大一统古典中国文明的儒家思想,六百年前汇聚民力——推动欧洲走出中世纪的人文主义,三百年前积聚民智——加速近代文明发展的启蒙主义,都证明,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在当下日趋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与价值观念碰撞中,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乃至战略意义更为凸显。频发于第三世界的地缘政治危机与社会失序,西方社会身份政治的滥觞和社会撕裂的加剧,都证明单子化的、孤立的文化观念必然造成公共理性和社会共识的“失落”。因此,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能够凝心聚力,能够以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方式建构植根传统、依靠人民、面向未来的文化,关键在于把握住了文化由自在到自觉的转化路径。

文化的原初样态是自在的。自在得像那土地中萌发而出、恣意生长的植物。文化的内涵绝不应局限于所谓的“阳春白雪”或高雅艺术,而是应被理解为某种具有历史客观性的衔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价值符号和意义体系。在《两种对立的社会说》一文中,李达指出:“在物质的生产历程中,所谓精神文化,皆由物质的生产关系中产出,随生产力之发达而发达,随生产关系之变迁而变迁。”梁漱溟则在其《中国文化要义》中将文化界定为“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而将中国文化界定为“吾中国人夙昔生活所依靠之一切”。在二十世纪的人类学和文化哲学研究中,关于文化的主流定义也是偏向于从历史客观性的角度来界说。例如二战前后美国文化人格学派代表拉尔夫·林顿认为:文化是习得行为与行为之结果的综合结构,这种习得行为的组成要素被一个特定社会的成员所分享并传承。又例如,写了著名的《菊与刀》的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认为:文化就是民族性,是不同的民族在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形成的文化形态与行为。又例如,解释人类学的提出者克利福德·格尔兹认为:文化是指从历史沿袭下来的、体现于象征符号中的意义模式,是由象征符号表达的传承概念体系,人们以此达到沟通、延存和发展他对生活的知识和态度。

因此,我们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基本前提是把握文化生长的历史客观性基础,亦即把握文化的自然与自在的生长路径。自在的文化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在内容上是公众的感性理解和群体情绪,在形式上是随着历史而演进的民间文化、通俗文化、商业文化与数字文化。

自在的文化有着动态的强大生命力。这种生命力蕴藏于人民磅礴的文化创造力与精神文化需求之中。这种生命力使得构成公共文化(包括价值观)之基底的自在的文化具有强大的韧性。在历史上,有着长期历史积累且与人民日常生活紧密融合的文化体系,即使遭受了外来文化的冲击或政治事件的压制,其文化火种也仍然能够得到人民群众或显或隐的保护与发展。

但是,自在的文化生长也有其局限性,一方面在于其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通常具有滞后性,难以快速地匹配先进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另一方面在于其形式与内容较容易受到外在的特殊利益的影响乃至支配。前者体现为东西方近代化早期的自然经济的文化,长时间无法摆脱匍匐于自然界面前的惯性,始终与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自然科学所揭示的真理相对立。后者则体现为古代宗族与宗教势力,以及现代政治与资本的力量,始终以感性的、感官的乃至情绪的内容支配自在文化的生长。

因此,在尊重文化生长的自然路径的前提下,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建设的灵魂和重点。必须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不仅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先进文化作为自然自在、多元多样的文化生长中的主导力量,更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为大众文化始终紧紧围绕的共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引领自觉的文化。这是由社会主义的社会属性决定的。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不代表特殊利益的文化,既不是换取特殊利益的载体,也不是阶级统治的精神工具,而是在工人阶级领导下人民创造、享受、叙述美好生活的诸种范式的总和。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生态文化等范式之所以能够高度统一,共同勾勒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关键在于作为“重叠共识”或社会共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社会是真正的共同体,是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之矛盾得到解决的文明形态,更是真实的社会共识得以形成、具体的公共理性得以实践的迄今为止唯一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这是与阶级社会的各种价值观的根本区别,也是其生命力的根本所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由中国共产党的命名与表述,在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推动下,将成为日用而不觉的自觉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核,更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广泛的文化价值共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涵养自在文化的自然生命力。这是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决定的。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的自在文化始终持存的自信、开放、包容和创新等特征。这在历史上表现为我们自在地就善于学习、交往、交流与交融,总是能在一个又一个历史发展的重要关口,不自觉地以“仁爱”“民本”“大同”“和合”等理念汲取新的文化形式、塑造新的文化形象。这在当代则表现为,“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更是自在且古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自觉与现代的根本方向。

【作者包大为 为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浙江省共同富裕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