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嵊泗:以统战所能凝聚助力海岛共富合力

发布时间: 2024-12-13 16:30:03    来源: 宣传处 浏览次数:

嵊泗县委统战部坚持服务共富大局,依托省市部门大力支持和统战资源源源不断地注入,不断拓展统战工作广度和深度,主动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与合作,结合海岛文旅、海洋文化等业态布局,逐步高效转化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持续提升统一战线助力海岛共富的贡献度,全力推动“1156”统战工作县域实践,以点带面书写统战助力海岛共富美好画卷。


解锁青年统战助富的“圈层”密码


今年,嵊泗县委统战部、团县委以“青年给小岛的100个提案”系列活动为契机,发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青年群体思想先进、想法新颖的优势,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小岛共建。其中,杭州小隐之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CEO、“90后”青年企业家钱仕逸围绕“打造活态村落博物馆”这一主题,建议搭建有效平台,通过实施文化研究和社区营造项目,促进乡村振兴和文化融合。


“这个提案与我们振兴海岛的目标相契合,我们正通过细化具体措施,推动该项目落到实处,同时我们也将积极着眼党外青年力量,聚焦同频共振,进一步挖掘渔村潜在的资源和能量,加速实现乡村振兴和产业共赢的双向奔赴。”嵊泗县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说。通过党建引领、政府搭台、社群联动,钱仕逸的公司与嵊泗县黄龙乡展开深度合作,目前正在打造海岛“数字游民”共建基地,已吸引30余批次“社群”智力登岛考察,加速文旅业态联结。


在嵊泗走海岛县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特色之路的背景下,嵊泗县委统战部聚焦全县统一战线中的青年群体,以“青引航”“青织网”“青掌舵”“青启航”等“四青”行动为抓手,深入打造“蓝海同心·Young帆启航”青年统战品牌。今年以来,嵊泗县委统战部积极搭建党外青年互动交流平台,在原先创客联盟的基础上,成立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青年创业服务团队,引进数字游民岛等优质创业项目5个。


此外,嵊泗县委统战部扎实推进党外青年群体组织建设,构建“点·片·面”的青年统战组织结构,引导党外青年积极参与青社学堂、青联大讲堂、青联读书社、青联思享汇等活动,为党外青年提供学习交流、思想碰撞的平台。截至目前,已组织开展嵊泗—临港“毗邻共建”等青年活动10余次,进一步凝聚党外青年的智慧和力量。


拓宽助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路径


今年5月,“之江同心 公益点亮乡村”暨“浙里健康红”嵊泗站活动成功举办,期间20余位医疗专家深入当地医疗机构,通过义诊、健康咨询、手术带教、学术讲座等多种方式进行学术交流、提供医疗服务,把健康送到基层群众“家门口”。


嵊泗县委统战部还邀请省知联会特邀网络作家、婚恋情感专家、独立设计师、民宿运营专家和企业家等围绕花鸟岛如何打造建设爱情主题岛屿进行实地考察。据悉,此次活动以“公益点亮海岛·益诊守护健康”为主题,以“中心所需、大局所在、群众所盼、统战所能”为中心,为嵊泗发展集智聚力,不断提升“之江同心 公益点亮乡村”品牌的美誉度、影响力和受益面。


为了在改善民生福祉和深化共建共享上实现新突破,积极响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嵊泗县委统战部积极导入省市优质统战资源,探索“党外代表人士+产业+公益+慈善+服务”等多元社会服务模式,聚焦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过程中的短板弱项献计献策,促进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形成市、县、乡(镇)三级联动的共富新局面。


此外,嵊泗县统一战线持续加强跨区域合作,发动嵊泗县新联会、网联会与海宁市新联会、网联会共同签订“山海共富”组织战略合作协议,针对东部小岛医疗教育资源短缺、学生家庭心理健康需求大、电商销售平台较少等问题,联合开展小岛义诊、社会心理辅导、电商助销、圆梦微心愿等系列活动6场次,服务海岛群众200余人次。


讲好“新农人”赋能海岛共富故事


产业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基石,项目招引建设又是产业发展的基础,立足海岛共富宏伟蓝图,随处可见嵊泗统一战线的身影。


“41万元一次、41万元两次、41万元三次。成交!”今年6月,在多方代表的共同见证下,嵊泗县五龙乡田岙商贸综合体8间商铺以每年约56万元租金竞租成功,直接拉动田岙村集体年经济收入增幅近60%,新增5名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加入“五渔乡创联盟”共创队伍。


今年以来,嵊泗县委统战部通过优政策、强招引、精培育等举措,积极打造“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农创客”模式,引育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变身“新农人”,为家乡产业振兴、共同富裕加码赋能。


通过“共富合伙人”模式,嵊泗县委统战部积极促成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农创客与村集体共富“联姻”。其中,农创客企业“一路乡见”乡村发展有限公司,与五龙乡黄沙村建立了结对关系,围绕艺术主题,通过建立强村公司、盘活闲置农房等方式,为该村打造多样化新业态,赋予新的“生命力”。


如今,嵊泗县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农创客们锁定嵊泗特色产业——民宿业,积极投身当地的民宿经济发展,激活闲置农房变身“黄金屋”。在他们的努力下,一个个闲置校舍、废弃厂房被升级改造成民宿、咖啡吧、个人工作室等,为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和文旅产业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截至目前,已盘活闲置农房47套,渔农户获得年租金163.3万元,户均约3.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