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衢江:做实“三篇文章” 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 2024-11-01 11:11:02    来源: 宣传处 浏览次数:

近年来,衢州市衢江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引导各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不断深化“五个互嵌”,扎实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坚持文化融合,做好“贯彻主线”文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本在人,关键在教育。为此,衢州市衢江区将学校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紧紧抓住青少年“拔节孕穗期”,联合辖区内学校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携手向未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周等主题活动,着力构建“互嵌式”校园。


“我们还以社区优化调整为契机,打造了集实用性、知识性、互动性等于一体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全面营造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衢江区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衢江已开展铸牢主题宣讲6场次,各族青少年研学活动10余场次,铸牢主题宣传的覆盖面持续扩大。


“来这里,居民们可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体验针灸康养的神奇、品尝衢江美食的鲜辣滋味......”近日,衢江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目标,举办了“邻里友善 有礼相伴”邻里市集活动,这也是府前社区人气最高、最受欢迎的活动。此外,该区还积极组织各民族居民参加“浙YOUNG的衢江”创业创新交流分享会、“石榴籽一家亲”融情公益夏令营“初心市级”等活动,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注重民族融合,做好“筑牢堡垒”文章


“我们社区生活着多个民族的居民,大家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各不相同。如何团结好、管理好、服务好各民族群众,是社区不断探索实践的工作。”衢江区樟潭街道府前社区党支部书记郭珊珊说。


近年来,衢江聚焦城区多民族共居的特点,坚持“融”的导向,从阵地打造、数字化管理、优化服务等方面,构建各民族互嵌式融合发展的生产生活格局。一方面,聚焦“一老一小”两大重点群体,着力打造“石榴红”共富学堂、幸福食堂、儿童乐园等10个互嵌空间,提供就业培训、“石榴红”义剪、“共享奶奶”等20余项服务。另一方面,推行“三张清单”服务工作机制(即需求清单、资源清单、活动清单),组建多民族参与的石榴红工作室志愿服务队、宣讲团等队伍20余支,常态化开展服务活动,推动社区各族居民和睦融居。今年以来,该区已累计开展各类活动30余场,服务各族居民1000余人次,实现各族群众在空间、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为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互嵌式融合发展,衢江还注重引导各族群众参与社区建设,通过成立社区民族团结互助委员会,鼓励各民族群众担任兼职委员、议事会常任议事员,参加石榴红民生议事会,参与社区重大事项决策,不断增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促进社区的和谐共融。


聚焦共同富裕,做好“共融共享”文章


国庆假期,位于举村乡西坑村的洋西孪畲寨迎来一波又一波的游客,以民族文化为特色的畲韵西坑民宿更是连日爆满。衢江民族乡村发展的背后,得益于“输血—造血—活血”脉络的畅通。


近年来,衢州市衢江区不断深化各民族交往交融带动民族乡村发展,将民族乡村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充分激活经济社会发展各要素,促进各要素高效集聚、充分涌流,成功打造乌溪江环库畲乡共富联盟,为民族乡村共同富裕提供保障。“如今,洋西孪畲寨民宿通过‘市场+村集体+农户’模式,每年能为村集体增收20余万元,农户人均增收5000元。”举村乡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说。


在乌溪江环库沿线,除发展民宿、文旅、特色农业等产业外,衢江还以品牌培育为抓手,建成“石榴红”家园、共富直播间、共富工坊等阵地20余处,辐射带动了包括5个民族村在内的库区4个乡镇、34个行政村的发展。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下一步,衢州市衢江区将积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浇灌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