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热线】金华:创新打造“一小时和融圈” 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创建

发布时间: 2024-10-29 14:48:54    来源: 民族宗教处 浏览次数:

金华地处浙江中部,是枢纽中心城市、商贸名城,700多万各民族群众在这里亲如一家、携手并肩,共同绘就民族团结、和谐共融的绚丽画卷。近年来,金华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创建,创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一小时和融圈”建设,打造具有金华辦识度的民族工作品牌。

串点成线打造有形有感载体

在红军长征博览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前来“重走长征路”的师生络绎不绝,他们正在认真倾听讲解员讲述长征路上红军与各民族群众鱼水情深的美丽故事……

在东阳市欢娱影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参观的游客纷纷拿出手机拍照,馆藏的一万余件服化道非遗作品,生动展现了历史时期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传统文化的互鉴融通……

在横店影视城明清宫附近的横店石榴红公园,前来晨练的市民可以移步换景,逐个打卡公园内精美的民族团结主题雕塑和景观小品……

作为居民游客打卡的新地标,东阳横店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小时和融圈”,以红军长征博览城、欢娱影视、“石榴红”主题公园等“一馆一园”建设为抓手,有机嵌入爱国主义教育、民族政策宣传、中华传统文化展示、各族群众服务管理等功能元素,“润物细无声”地宣传,推动党的民族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

如今,该试点创建成功的经验扩展至金华各地,该市从“石榴红”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学基地(展馆)等130个场所中重点梳理44个阵地,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培育功能齐全、业态完备的县域“一小时和融圈”精品线10条,实现了9个县(市、区)全覆盖。同时,全面推进“9+N”(9条县级+N个镇街)民族团结进步阵地创建,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镇街“和融圈”精品线30余条,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质增效。

创新模式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开合,开合,开开合……”在石榴红研学基地,伴随富有节奏感的竹竿开合敲击声,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加入到队伍中,体验畲族的竹竿舞。

近日,兰溪市水亭乡西方坞村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他们是从新疆温宿远道而来的中学生。村里的石榴红研学基地通过与院校合作,吸引了大批学生来村采风调研、文创考察和研学交流。

西方坞村位于兰溪市最西部,全村共514人,其中畲族占83%,是该市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村落。研学活动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当地餐饮和民宿经济的发展,为村集体增收和村民致富开辟了新的途径。今年以来,西方坞村共接待研学游40余场,超22000人次,带动村集体经济及周边文旅业增收20余万元。

近年来,金华市将爱国主义教育、民族政策宣传、中华传统文化展示等功能元素全方位融入“一小时和融圈”,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通过积极挖掘研学资源,推广“研学+爱国教育”“研学+社会实践”等新模式,2023年接待学生102批4500余人次。

精准服务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

积极探索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新路径,既是实现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关键实践举措,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环节。如何实现各民族群众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上全方位嵌入?金华市主动贴近各族群众需求,通过系列服务举措做好“融”字文章。

近日,义乌江东街道五爱社区的阿依乐·莎莎工作室举办了一场别具特色的重阳节活动。活动中,来自社区的各族群众亲手制作扭扭花,并在完成后将这些手工艺品赠送给辖区老人。此次活动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增进了各族同胞之间的交流互动,传达了重阳佳节浓浓的关爱和祝福。

“阿依乐”是“一家人”的意思,传递着“大爱无疆,温暖如家”的义乌温度。阿依乐·莎莎工作室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促进各民民族同胞更好地融入当地。譬如开办五爱课堂,学习国学、民族器乐、书法绘画等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文化;成立石榴红志愿者队伍,提供民情民访代办、矛盾纠纷化解等服务,促进各族群众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像阿依乐·莎莎工作室这样暖心服务各族民众的案例在金华还有很多。比如在全国率先开展各族群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公益培训,累计开课420余班次、培训3.6万余人;在全省首创社区“民族融合四点半学校”志愿服务模式,提供“课后接送、作业辅导、心理疏导、兴趣培养、法治教育”等“一站式”社区照护托管服务,七年来累计服务各族青少年5600余人次;打造永康西溪石榴红志愿服务队,吸收各族志愿者110名,以每月5号开展的“雷锋广场”公益大集为平台,将志愿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各族群众家门口,常态化开展禁毒防艾、普法宣传、法律咨询、中医问诊等公益活动,2023年以来已服务群众13万人次……

在服务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道路上,金华市还在不断创新探索服务模式,搭建多元化服务载体,为推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贡献金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