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多维发力 推进海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
发布时间: 2024-10-24 09:23:58
近日,“石榴花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书画展在舟山举办。展览汇集了来自广西、宁夏、甘肃以及浙江景宁等地的汉、畲、壮等多个民族的艺术家们创作的45幅书法和绘画作品,并邀请10多位书画名家参与座谈会,通过“请进来”的方式,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互嵌”。
这是舟山市推进海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的缩影。近年来,舟山市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构建“开放包容、融合共居”的互嵌式海岛社会结构,聚力打造“同舟石榴红”特色品牌,促进海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同心联动”启航 共绘海岛共富蓝图
低矮的石墙,别致的平房,升腾的炊烟,熙攘的来客……如今路下徐村的景象,正如“90后”湘西苗族青年谢俊伍所憧憬的那样。
2021年,在普陀区委统战部的招引和支持下,谢俊伍“落户”展茅街道路下徐村,开办了55号公路咖啡生活馆。由于主理人是苗族人,独特的湘西美食吸引了一大波游客慕名前来,“在舟山少有能吃到这么正宗的湘西特色美食,这家店很‘地道’!”特地从定海赶来的周先生说道。
目前,55号公路咖啡生活馆已成为一家以咖啡为社交载体,拓展湘西美食、社交聚会、艺术展览等多功能的生活体验馆,带动了周边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舟山市立足海岛就业创业,扎实推进“同心共富”工程,以部门联动、县区共建创新“旅游+民族团结进步”深度融合发展模式,新建“同舟石榴红”共富基地6个,落实“同舟石榴红”帮扶项目4个,投入资金430万元,开展贻贝旅游伴手礼制作、民宿管家、渔家乐船员、餐饮服务员等各类技能培训百余场,为海岛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主动融合”筑梦 共建海岛精神家园
近日,鸦片战争定海保卫战总兵、回族将领郑国鸿后裔郑德麟一行赴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舟山鸦片战争纪念馆参观,拜访这片先祖曾经用生命守护的土地,并在三忠祠祭拜先祖。
鸦片战争纪念馆是浙江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今年7月,舟山市发布“同舟石榴红”研学路线,作为全市6条“同舟石榴红”研学路线中的重要一支,鸦片战争纪念馆、三忠祠、三总兵纪念广场、竹山遗址公园吸引了各族游客前来瞻仰缅怀,今年以来参观者达80万人次。
近年来,舟山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成功创建了37家省级民族团结进步重点培育单位和4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打造主题公园和体验馆(展示馆)各4个、宣传教育阵地3处,提升地域特色“石榴红家园”10家,并依托阵地建设开展各类主题宣讲和文化活动1000余场次,参与群众达3万余人次。
“多元治理”聚力 守护海岛社会稳定
“95后”藏族女孩南措,2022年从云南警校毕业后,从祖国的西南边陲来到岱山县鱼山岛。鱼山岛上的员工涉及多个民族,或多或少存在语言不通、沟通不畅等问题,为了让大家尽快适应在鱼山的工作生活,同时确保重点项目的顺利进行,由舟山绿色石化基地管委会牵头,岱山县委统战部指导鱼山派出所成立了“石榴籽工作室”,24小时“全天候”实体化运行。南措积极响应,申请加入工作室并决定长期驻守。自此,鱼山岛这座“钢铁丛林”里多了个忙碌的身影。
平日里,南措会主动邀请各族群众来“石榴籽工作室”做客,组织他们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每月定期组织一次民族座谈会,用心了解各地风俗习惯,用情满足建设者的各类需求。她还事无巨细地帮助有需要的建设者处理工作、生活上的难题,是大家眼里“最贴心的娘家人”。
面对鱼山岛上多元的民族文化、习俗、宗教信仰,舟山市统战部(市民宗局)积极探索民族融合、专群结合、服务贴合的治理新模式,打造“石榴籽之家”,组建一支由全国30个地区代表组成的“老乡·好”调解团,护航各民族互嵌式发展,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截至目前,已调解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83次,调解成功率达100%。
此外,舟山市还创新矛盾纠纷“飞行”调解机制,与四川凉山、新疆和田等民族地区建立常态联络机制,通过视频会议、远程会见、紧急连线、实地约见等形式,对矛盾纠纷进行“飞行调解”。
“我们始终坚持多元共治模式,让各族群众在基层治理中‘唱主角’,推动构建海岛各民族互嵌式融居环境,打造共建共享的社区治理共同体,不断提升海岛民族工作水平。”舟山市委统战部(市民宗局)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