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推出“东迁西归”模式 全方位嵌入民族青少年工作的多维路径

发布时间: 2024-01-23 15:46:52    来源: 省委统战部(省侨办) 浏览次数:

创新推出“东迁西归”模式

全方位嵌入民族青少年工作的多维路径

永康市委统战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民族青少年正值“拔节孕穗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群体。永康市聚焦东西部资源差异,形成东西协作、产教融合的“东迁西归”各族青少年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民族青少年实现就业技能以及人文素养的“双提升”。

“东迁西归”模式是永康市在省委统战部、省职教社指导下创新推出的职业教育新模式。“东迁”,是指永康联合中西部地方党委、政府有关部门、职校,推动中西部各族青年学子进入永康职校与企业,学习职业技术知识技能、进行在职培训。“西归”,是指中西部各族青年学子经过在永康职校学习和企业锻炼,获得一定资源积累后,返乡就业、创业,带动家乡经济社会发展。“东迁西归”模式既是职业教育工作的创新探索又是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重要切入点和发力点。它通过“跨省域的取长补短、跨行业的资源整合、跨部门的力量统筹”不断助力“三项计划”行稳致远,“共富梦想”照进现实。

截至今年8月,永康已与四川、云南、贵州等5个省份完成民族青少年联合招生1981人,助力中西部民族青年就业超5000人、人均月增收超3000元。近日,国家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做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2023年全国试点示范项目”的通知》,全国各地推荐的170个项目中共评出试点示范项目41个,“永康‘东迁西归’各族青少年技能培训项目”成为浙江唯一入选项目。

东西协作创强铸魂 开辟民族工作新路径

一是民族团结进步教学实现全域嵌入。永康市委统战部(民宗)和教育、人社、五金技师学院共同拟定“东迁西归・各族青少年技能人才培养框架协议”,明确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东西协作联合培养招生的全过程、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目前,永康五金技师学院已与中西部6所职业院校签订协议,形成“民族团结进步课程教材共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育、教学过程共管”长效机制,相继通过“云上课堂”方式上线“民族团结进步”系列课程17门共70课时,组织教师开展授课178节,组织民族青年赴省内外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考察学习7次。二是东西协作活动载体实现跨省拓展。6月,在浙江省、金华市的大力支持下,“两江千里携手・共筑复兴梦想”怒江(泸水)・金华(永康)“东迁西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培训活动在泸水成功举办。永康选派5名技能培训教师为458名怒江中等专业学校的民族青年开展为期5天的无人机、智能制造等领域的专题授课,8家永康民企为当地学生精准匹配实习岗位200余个。该项活动成为浙、滇两地落实国家民委“三项计划”的示范典型。三是之江同心品牌实现推广运用。在五金技师学院、民族手工技艺传承馆等打造“之江同心・我们的幸福计划”实训基地,安排党派团体等统一战线专业技能人才为民族青年开展讲座培训、技术辅导、项目指导,惠及民族青年900余名。将东西协作培养的在永各族青年代表纳入“之江同心・石榴红志愿服务队”范畴,暑期期间,累计有68名民族青年分赴基层11个“之江同心・石榴红家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惠及在永“小候鸟”1200余名。

培育模式创新赋能 翻开产教融合新篇章

一是创建产教合作联盟。发挥永康工业产业业态多、民营经济活力强的优势,扎实构建产教融合、校企融合的“双融”育人模式。目前,已联合9个行业协会、375家规上民企与中西部的相关合作学校形成现代五金产教合作联盟,以定向委培的形式,促进产业需求、职校需求以及各族青年需求的“三向对接”,实现“学习即实习、毕业即就业”。目前,中西部合作院校民族青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100%,企业满意度达96.8%。二是迭代联合培养模式。构建“2+1+2”五年制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即中西部职校各族青年学生在当地职高学习2年后,到东部职高及企业进行1年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再在东部大专院校进行2年理论深造、技能提升,毕业后即可同时取得中高级技能等级证书和大专学历证书。依托该模式,职校毕业生中高级技工数增加40%以上,薪酬提升超50%。三是融合线上线下体系。线上,开发“东迁西归・各族青年技能人才培养职教协作”应用,归集企业用工需求、技能人才信息、人才优惠政策等7大类数据,重点建成数智招生、云上职校、东迁发展、西归支持4个子场景。今年,开展远程技能交互式学习的民族青年达4164人次、实训车间直播教学438次。线下,加强以赛代训、以赛促训工作,创新举办工程师(技师)大会、“永武缙五金工匠”跨区域技能大比武等活动,累计参赛的各族青年学生达800余名。今年,在永康承办的第二届浙江省技能大赛中,7名民族青年获得5金1银2铜。

服务保障创优提质 绘就民族共富新图景

一是职业发展规划“量身订制”。围绕工作经验、技能等级、学习积分、企业评价、荣誉积累等五个维度,对民族青年学生进行精准画像、综合评分,目前,已为合作联盟内8000余名民族青年针对性推送技能学历提升、培训计划及职业发展建议,帮助2104人实现技能等级提升。二是技能培训成果“双向转换”。明确技能培训与学校教育的认证和转换机制,畅通技能培训、学历提升双向转换通道,激发技能人才终身学习动力。预计“东西协作”框架内每年有1000余人实现技能学历“双提升”。三是民族青年创业“渠道畅通”。会同中西部协作地区完善创业培训、管理顾问、财务咨询、金融扶持等方面的“西归”民族青年技能人才返乡支持保障制度50余项,建立民族青年“头雁一带多”联系帮扶、技能致富典型案例示范引领机制。目前,已举办创业论坛14次、明确创业“头雁”20名、提供指导716人次、推广技能致富典型案例45个,“东西协作”模式下实现自主创业成功的各族青年达400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