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牵“石榴红” 建设民族乡村共同富裕基本单元

发布时间: 2023-08-01 10:21:44    来源: 省委统战部(省侨办) 浏览次数:

情牵“石榴红” 建设民族乡村共同富裕基本单元

龙游县委统战部

近年来,龙游县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未来乡村建设为抓手,积极融入“千村未来、万村共富、全域和美”乡村振兴新格局,努力打造浙江省民族乡村振兴、民族团结进步“升级版”,持续推进民族乡村共同富裕基本单元建设。2022年龙游县民族村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平均经营性收入达56.2万。

着眼整体大美  “一体化”夯实发展基础

紧扣民族团结进步这一主线,坚持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振兴“动力源”。一是在顶层设计上下功夫。将24个民族村置于“千村未来、万村共富”大场景中,融入“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建设,4个村入选省级未来乡村试点名单,2个村成为全省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现场会考察点。以交通先导覆盖串联沿线节点、构建整体大美格局,形成以沐尘畲族乡、浦山村、茶场新村等15个民族村为核心的畲韵风光带,将民族共富项目有力转化为村民致富力量。二是在结对帮扶上求实效。建立“1个帮扶结对机制+1个协调小组+N级联动”的工作机制,牢牢抓住以省委统战部为组长单位的帮扶团组结对机遇,成立民族乡村振兴工作协调小组,立足民族村特色发展,完善资源导流机制,向上争取省社会主义学院培训教学点,6个民族村纳入教学路线;大街村在杭州市临安区帮扶下,大力发展中草药、黄茶、高山西瓜和金丝草等特色种植业,协调基础项目4个,资金400多万元。三是在实施“两进两回”上出实招。大力推动青年、乡贤回农村,在民族村建立“之江同心・石榴红创客联盟”、青春联合会等创新创业集聚阵地,制定专项扶持政策,为百余名青年创客提供具有当地生态特色的双创空间、活动场地,成功孵化桃源谷・云上竹海、一盒故乡、瓷米文创等品牌。

立足重点突破  “一条龙”发展乡村产业

创新民族乡村发展思路,以民族乡村之变引领山区发展之变。一是强化抱团发展。以“奋斗公社、快乐老家”为主题,以改革集成地、双创集聚地、旅游集散地为目标,成立党建联盟、创客联盟、青春联合会,推出共享办公、共享食堂、共享公寓、共享礼堂,建设针对农民集聚的“安居小区”和针对乡贤创客回归的“归隐山居”,集聚“龙游飞鸡”“四季锄禾”等80余名农创客,成功植入“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孵化“一盒故乡”、瓷米文创等品牌,引进小派科技等7家科创型企业。二是强化文化赋能。打造民族乡村振兴样板区,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畲族文化、余绍宋文化、黄泥房文化”,打造龙南沐尘“一台戏”,提升畲族文化广场、红色墙绘主题小巷、余绍宋方志馆、数字化博物馆等一批文化主题项目,广泛开展畲族舞蹈、畲族山歌、畲族彩带编织技艺等培训,推出龙南五烈士墓等红色教育研学等活动。三是强化管理运营。深化强村富民综合集成改革,通过“定市场+引主体+建基地+联农户”模式,优化民族乡村产业生态,激发民族乡村发展活力。龙游县詹家镇浦山村以畲族特色和亲子游乐研学为产业定位,引进衢州乡贤企业浙江联众集团,并联合10余家企业组建产业联盟,协调龙游花海、姑蔑城等多个开发及运营主体,整村开发建设“凤凰部落”亲子游乐村主题项目,2022年浦山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60万元。

坚持系统集成  “一站式”提升治理能力

以党建为统领,以治理为基础,注重引导原乡人、归乡人和新乡人全程参与、全员参与,实现民族乡村共建共治共享。一是持续深化治理体系。以“红色根脉强基工程”为牵引,全力打造“樟树议事会”“议事广场”“舒心驿站”等自治品牌,做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打破行政边界,打造“一镇带三乡”民生共同体,构建“5分钟社区、15分钟镇域、30分钟跨乡镇”幸福生活圈层。二是注重多跨协同聚力。实行“六办合一”,组建城乡风貌专班,有效整合文旅、交通、水利、农业等项目资金,投入风貌区建设;携手省二轻集团,打造“绽放灵山江”文旅共富项目等。如沐尘畲族乡牵手省委统战部结对帮扶组,量身定制规划方案,成功创建浙江省新时代美丽城镇建设样板乡镇,获评首批省级县域风貌样板区。三是全面推行“龙游通+”基层智慧治理。嫁接“四平台”,推动数字化“1612”体系贯通落地,巩固提升“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改革成果,构建龙南片区“一镇带三乡”基层治理模式,实现智慧商圈治理、“1+X”区域协同执法、“一件事”集成联办等民族治理场景,覆盖6500余名畲民,实现事项统一受理、就近办理,年受理业务300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