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移民的今生前世
发布时间: 2023-04-06 14:40:57
香港新移民的今生前世
□ 周至
凤凰卫视女主持闾丘露薇曾说,她花了超过10年的时间,才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自己“我是一个香港人”。对于新移民而言,融入香港社会真的不轻松。
今年8月上旬,香港的小区组织协会约30名代表聚集在湾仔民政事务署,要求港府正视新移民缺乏保障的问题。民政事务总署发言人表示,将陆续推出三项主要措施,协助新来港人士融入社会。长期关注新移民问题的香港立法会议员张超雄指出,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和社会融合已是不能逆转的趋势,如何对待这些新移民与香港未来发展息息相关。
内地移民潮
在香港历史上,出现过一次又一次的移民潮。根据中国官方记录的数字,在上世纪50年代到上世纪80年代,有接近100万的内地居民经深圳去往香港。
抗战时期,58万人从内地移民香港,当时的香港人口只有99万,这批人带去了资金以及中原文化。1945年到1949年,移民香港的主要是富裕阶层,还有等待时机反攻大陆的国民党部队。这期间,大约130万人移民香港,他们给香港带去了资金、技术和劳工。1974年11月,香港政府实行抵垒政策,也就是偷渡者只要成功进入市区,联系到香港的亲人,就可以合法居留,如果在边境被抓,就会被遣返。
抵垒政策在1980年10月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即捕即解政策,这是因为内地实行改革开放之后,政治环境宽松,偷渡已经没有严重罪名,于是产生了更多的偷渡客。在抵垒政策取消之后,香港政府和内地政府确定了单程证制度,由内地公安部门审批签发,目前是每天150个名额,主要给那些分隔两地的申请人。申请人取得单程证之后,要放弃内地的户口以及中国护照,但是在香港居住不够7年,还没有成为香港永久居民前,他们也无法申请特区护照,只能够拿着一本香港政府发出的“身份证明文件”。为了改善人口结构,香港政府在2001年推出输入内地专才计划,并且在2006年推出了每年1000个名额,针对全球的优才计划。而香港的大学从2004年开始扩大招收内地学生,这些学生毕业后如果留在香港工作,也成为新移民的一部分。当然,还有这些年透过投资渠道取得香港身份的内地居民。
从2003年开放自由行开始,越来越多的内地孕妇到香港生孩子,从2005年到现在,数量已经超过了10万。这些孩子一生下来就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由于他们大部分和父母在内地生活,当他们有一天决定回到香港,至少在心理上和现实生活中要经历新移民的阶段,面对如何融入香港社会的问题。
新移民不易
据最新数据显示,在过去20多年中,香港与内地婚姻数由1986年的1.64多万宗上升至2009年的2.23多万宗,其中逾八成是内地女嫁香港男。2004年至今年2月底,抵港的31万多新移民中,有73.7%为内地新娘。婚姻移民居多,成为新移民以女性为主的主要原因。
深水埗、旺角、观塘、沙田等地,是香港几个主要的新移民家庭聚居区。类似的聚居区还有天水围,它位于香港的西北端,地理位置偏远,距离中环市区大约25公里。
内地新娘来港定居的前7年,没有永久居民身份证就没有申请公屋及综合社会保障援助(简称综援)的资格,也没有投票权。不少内地新娘因为要照料孩子,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索性做了全职妈妈。
杨瑂,是一个叫“同根社”的新来港妇女社团的秘书长,她算得上是新移民里过得不错的代表。来港11年的她已经获得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证,一家5口于2005年搬进了位于南昌路的海丽邨公屋,大女儿还考上了香港的大学。在杨瑂所结识的150多个内地与香港联姻的家庭中,目前只出了3名大学生。
在同根社位于旺角的办公室里,杨瑂每天的工作就是处理新来港妇女的求助。“各式各样的问题,找不到工作、被夫家鄙夷、子女性格障碍等等。”
今年3月,香港财政司宣布向每位香港永久居民发放6000港元现金。一批新移民纷纷走上街头,抗议政府将他们剔除在外。一边是抗议场面,一边是香港社会截然不同的声音。网络上一个名为“新移民没权拿6000块,这是永久居民独有的福利,筹足十万人支持给你看”的小组成立,短短不到一周的时间,组员即逾8万人。
针对香港社会的这股反新移民情绪,香港《新报》指出,香港回归后,作为中产阶级主力部队的港人生活水平停滞不前,而新移民则占据了香港社会的两个极端,一边是来港扫豪宅抬高房价的大陆富商,一边是依靠领取综援过活的低下阶层大陆新移民,这种社会架构成为导致今天港人和新移民矛盾的源头。
不少香港人认为,新移民过分依靠政府救济,分薄了港人的应享福利。尤其在媒体曝光了一些滥用、骗用政府救济的个案后,港人心目中的新移民形象更差。但也有立法会议员提出,这种印象与事实本身严重不符。2003年综援政策改革后,新移民的综援门槛大大提高,截至今年2月底,新移民只占领取综援人数的5%。
新移民与香港未来的发展
不容忽视的是这十几年间,中国新一代的大学生在香港校园造成的冲击。尽管在大学本科中,来自内地的学生比率还不是很高,但在研究生里,内地生已占了绝大多数。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香港的8所大学的中国内地学生都是成绩优秀的一个群体,他们求学香港,改变了这座城市的学术氛围。他们之中除了公费来读书的尖子生之外,还有不少是私费来港攻读学位。这些每年数以万计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也留在香港工作,或是去欧美国家留学,然后再重返香港,对香港和中国内地的命运轨迹将有可能会带来巨大而又微妙的影响。
另一方面,香港的中国内地新移民也强化了香港对大陆内地的认同感和主体意识。他们在中国成长的经验,对国家的认同,都有一种感染力量,使中国在香港和国际社会的地位上升。香港一些高端的、富裕的、专业上很有成就的新移民,超越了香港某些媒体所说的“洗脑”,而是在国家认同的过程中,展现了对中国命运的承担。爱国不是被动地“唱好”,而是要主动寻找变革的新路径。也就是在香港全新的平台上,新移民挥别原来的“路径依赖”,寻找超越过去既成体制的理念与实践,在国际化的香港,发现中国改革的最新灵感。这也使香港的新移民社会洋溢着全新的动力。有些充满抱负的新移民甚至考虑要在香港的民主政治格局中参选,香港作为中国的民主先声,也有了内地元素掺杂其间。
从历史的长河来看,香港的中国内地新移民,将有可能成为法治和民主自由的载体,他们改变了香港,也将会改变中国发展的轨迹。这也许是历史的意外,但也是中华民族的福气,在香港与内地人民交换生命碎片的过程中,有可能将淬炼一个新的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