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念好“三字诀”培育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

发布时间: 2023-04-23 14:32:15    来源: 省委统战部(省侨办)

浙江师范大学现有在校少数民族学生1300余人。自2004年以来,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围绕各民族学生成长成才,构建协同工作机制,强化组织育人、教书育人、文化育人、服务育人,推动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了一批致力于民族团结进步的优秀学子。

一、做好“联”字诀,强化联通、联动、联合、联情

召开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会员大会

一是做好整体联通。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态工作、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落实。

二是加强部门联动。学校成立了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构建统战部牵头,组织部、宣传部、本科教学部、学工部、保卫处等职能部门联动的协同工作机制。

三是健全要素联合。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模式,利用寒暑假等时间深入边疆家访近百人次。成立浙江省高校首个“石榴红”教职工联谊会,积极开展党的民族政策宣传,实施“一对一”帮扶结对。

四是助推成才联情。完善民族学生趋同化培养、学业帮扶、困难保障等机制,实现“三混”和“三精准”(“精准研判”“精准帮扶”“精准培养”),助推各民族学生共同成长成才。

二、用好“引”字诀,深化引领、引导、引入

开展民族学生卓越人才训练营

一是做好思想引领。重视党建、团建工作,加强党的政策宣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有关内地民族学生发展党员工作的实施办法》。目前在校民族学生超过一半递交入党申请书,近一半党校结业,12人成为中共预备党员。

二是深化教育引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教育融入教育全过程。举办“丽泽故事汇”、教授有约、砺行班主任访谈等活动,在“中国梦、民族梦、我的梦”的分享中根植全体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文化自信。

三是推进实践引入。鼓励学生寒暑假返乡开展社会实践,反哺家乡。涌现了“新春走基层、文艺轻骑行”图依贡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与父母一起冲锋在一线的志愿者玉素浦江等一批学生典型。

三、念好“融”字诀,优化融合、融入、融通、融聚

开展丝绸之路协会红色寻访活动

一是融合智库。依托边疆研究院,开展边疆文化、边疆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研究,为党和国家提供咨询成果的同时,也为学校民族学生培养提供决策支持。

二是融入平台。“石榴籽”工作室通过开展政策宣传、思想引导、心理咨询、组织发展、职业规划等工作,促进民族学生成长成才。2020年,工作室作为浙江省高校唯一集体代表获省第六次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模范集体”荣誉。

三是融通行动。成立学生社团“丝绸之路协会”,举办各民族学生共同参与的“领导力训练营”“卓越人才训练营”,努力培育一批“知国情、晓政策、通情理、懂感恩、靠得住”的时代新人。组织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专题艺术创作实践,培养了一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传播者。舞蹈作品《畲娘》《畲山春》《心系纳木错》等作品荣获国家级或省级一等奖荣誉。

四是融聚人才。以民族文化传播为载体,激发民族团结意识,感召了一大批师大学子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内地先后有20余名学生主动到新疆西藏参与西部“两项计划”或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