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 科学的春天到来了
发布时间: 2023-04-13 09:18:54
1978, 科学的春天到来了
□顾迈男
1978年3月18日,中共中央组织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次大会是中国共产党在粉碎“四人帮”后,国家百废待兴的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大会对我国的科技与经济、改革与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声,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会。中国科技事业自此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在这次大会上,邓小平深刻地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等重大而深远的论断,从而澄清了长期束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理论是非问题,打开了“文革”以来长期禁锢知识分子的桎梏。
当时,笔者作为新华社记者,全程参加了那次盛会的报道工作,因此记录了与会的许许多多重新获得解放的著名科学家发自肺腑的感言。从中可以看出,全国科学大会犹如一股强劲的春风,吹散了知识分子心中的阴霾,人民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春天到来了!
曙光在前
粉碎“四人帮”后,为了加快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中共中央先后召开了全国农业学大寨、全国农业学大庆、全国计划工作会议等会议。通过经济整顿,一些趋于瘫痪状态的企业状况有所转变,混乱的生产秩序有所好转,整个国民经济得以较快地恢复和发展。而工农业的发展必然会对科学技术工作提出越来越多的要求,“新课题会越来越多,这就强烈地要求科研走在生产建设的前面,有力地促进科学实验群众运动的发展”。因此,“当时中央就考虑,开了农业大会、工业大会,还应该开科学大会”。
中央之所以提出召开全国科学大会,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的。历时十年的“文革”给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事业造成了极大的摧残,同时也使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挫伤,致使我国科学技术“同世界先进水平本来正在缩小的距离又拉大了”。在“文革”期间,科学队伍的骨干普遍被当作“资产阶级反动权威”而遭到迫害,研究工作被中断,研究机构被破坏,正确的科学政策被当作“修正主义”批判,科技战线的主要领导干部被当作“走资派”打倒。
“文革”结束后,中国的高层决策者认识到,要想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就必须尽快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而“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要想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就必须重视科学技术工作者,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因此,在当时的形势下,如何调动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跃进,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当务之急,也是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非常关心的问题。因此,根据当时的形势,中央提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
1977年5月30日下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听取中国科学院党组负责人方毅、李昌和武衡关于如何恢复和开展科学技术工作的汇报。会议谈到科学试验是三大革命的重要方面;也谈到对过去17年的科学工作和知识分子工作应有个正确的估计,对专家、学者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进步及对国家的贡献要有正确的认识。为了统一思想、统一认识,会议决定由中央组织召开一次全国科学大会,把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力争在二三十年内,努力把科学技术搞上去,并提出科学大会的规模可以大些,对有贡献的科学家要给予表彰,要在全国产生震动。
忽如一夜春风来
1977年6月,中央成立了由方毅任组长的16人全国科学大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在全国科学大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各省、市、自治区和中央各有关部门都积极展开了迎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的筹备工作,全国迅速形成了大办科学的热潮。“许多省市和国务院的部委都是第一书记亲自抓,省市委、部委专门讨论科技工作,而且召开一万、几万、几十万、甚至一二百万人的大会和广播大会,动员广大群众迎接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还专门设立了多个工作组,包括秘书组、文件起草和简报组、评选组、宣传组、展览组、组织组、规划组。
1977年9月5日至15日,全国科学大会预备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传达了中央关于科学工作的重要指示和邓小平在科技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会议还讨论了《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并讨论研究了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各项筹备工作。
1977年9月18日,中共中央正式发出《关于召开科学大会的通知》。这个通知曾经几易其稿,在当年9月5日的讨论稿中,字里行间对全国科技界现状的估计,充满了紧迫感、危机感:“不搞科学实验,不采用新技术,就没有大跃进,就没有高速度,就不能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就不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就不能充分显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会落后,就会挨打,就有被从地球上开除‘球籍’的危险。能不能尽快地把科学技术搞上去,这是一个关系到我们国家命运与前途的大问题……”
中国科学院旋即在首都体育馆召开了万人大会,传达了《通知》精神。随后,还相继召开了全国自然科学规划会议和全国科学技术规划会议,制定了《1978年至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全国科学大会定于1978年3月18日召开的消息传开后,全国各地沸腾了,人们欢欣鼓舞。不到一周的时间,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就收到了近2000封来信,热烈祝贺这次大会的召开。另外,还收到向大会献礼的科研成果和各种物品达五六百件。此外,大会还收到工人、解放军战士乃至小学生不署名的、从5元到90元不等的汇款,表示对大会的祝贺。
同时,上海、天津、河北、山西、江苏、浙江、陕西、吉林、黑龙江等地都先后召开了动员会议。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亿万人民群众以极其饱满的政治热情,埋头苦干,以严谨缜密的科学态度投入到各自的工作中去,争取用最优异的成绩向全国科学大会献礼。一股学科学、用科学、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热潮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兴起。
科学的春天到了
春回大地,绿染神州。1978年3月18日,广大科技教育工作者期盼已久的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了,来自全国科技战线的近6000名代表汇集北京。代表中,来自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工厂、农村、部队、医院的科技人员有3478人,占代表总数的62.3%。其中,副研究员、副教授、副总工程师以上的有978人,包括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17人,各学会理事长54人。代表中,35岁以下的青年有159人,约占2.9%,56岁以上的有1695人,占30.3%,其中年龄最大的90岁。
此次大会的会标是郭沫若的手书“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的主席台上并排悬挂着毛泽东和华国锋的彩色画像,画像的两侧是10面红旗。两条红色巨幅标语横贯大会会场,一幅(在二楼)是:“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为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另一幅(在三楼)是:“树雄心,立壮志,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在大会开幕式上,当宣布大会开始,奏国歌时,许多代表激动不已,留下了热泪。他们为国家召开隆重的科学大会感到高兴,也为自己受到信任与尊重而欣慰,表明科学在中国重新受到了重视,预示科学技术兴旺发达的新时代已经来临。
邓小平在开幕式上作了重要讲话。他首先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把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提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他在讲话中还着重澄清了十年来两个是非之间颠倒的问题:第一,承认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第二,承认中国的科学技术队伍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早在100多年以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并且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他接着说,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近30年来,几乎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正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他强调,当代社会“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
关于科学技术工作者与劳动者的关系,邓小平说,历史上的生产资料,都是同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同样,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力。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中,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因此也可以说,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他们与体力劳动者的区别,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从事体力劳动的,从事脑力劳动的,都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
邓小平的讲话不仅从根本上澄清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多年来在许多问题上制造的混乱,而且明确地指出了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很重要地位和作用,彻底解除了“极左”路线强加在知识分子身上的精神枷锁。对于提高全党和全国人民对科学技术作用的认识,为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制定发展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和各项政策,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国务院副总理、国家科委主任方毅向大会作了工作报告。他在报告的第三部分“全党动员,大办科学”中提出了科技工作的10项具体任务,即整顿研究机构,建成科学技术研究体系;广开才路,不拘一格选人才;建立科学技术人员培养、考核、晋升、奖励的制度;坚持“百家争鸣”;学习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保证科学研究工作时间;努力实现实验手段和情报图书工作的现代化;分工合作,大力协同;加强科学技术成果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做好科学普及工作。他着重指出,在全国各族人民向着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过程中,把科学技术工作提到十分重要的地位,标志着中国科学技术事业进入了一个兴旺发达的崭新阶段。他要求,力争到1985年,使中国部分重要科技领域接近或达到七十年代的世界先进水平。
大会还正式通过了《1978年至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对自然资源、农业、工业、国防、交通运输、海洋、环境保护、医药、财贸、文教等27个领域和基础科学、技术科学两大门类的科学研究任务做了全面安排,从中确定了108个项目作为全国科学技术研究的重点。这个规划纲要在当时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它不仅增强了科技界的信心,而且为后来的逐步调整奠定了基础。
1978年3月31日,年逾八旬、并且重病在身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在全国科学大会的闭幕会上以《科学的春天》为题作了热情洋溢的书面发言。他说,能参加这样的盛会,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在旧社会,多少从事科学文化事业的人们,向往着国家的昌盛,民族的复兴,科学文化的繁荣。但是,在那黑暗的岁月里,哪有科学的地位?又哪有科学家的出路?科学和科学家,在旧社会受到的,只不过是摧残和凌辱……我们这些参加过五四运动的人,喊出过发展科学的口号,结果也不过是一场空。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得到了解放,而“四人帮”的被粉碎,使我们得到了第二次解放。“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叶剑英的诗句,表达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心情。郭沫若最后说,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闭幕式上,大会举行了隆重的授奖仪式,表彰了7675项科研成果,奖励了862个先进集体和1192名先进个人。大会期间,还在北京举办了“全国科研成果展览会”,展出了建国以来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600多项,展示了我国科技战线建国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抚今追昔,百家齐放
大会召开期间,出席科学大会的代表畅所欲言。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在座谈会上说,真理愈辩愈明,有比较才有鉴别,争鸣很重要。但是,“四人帮”多年来把基础理论研究视为眼中钉,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微分几何是我在三十年代开始建立的,到1966年,这个班子已经有18人。他们批判我洋奴哲学,脱离实际,只专不红,由“三代同堂”发展到“五代同堂”。批判我没啥,青年人可受不了,纷纷改行。张春桥说什么“苏步青的数学还比不上工厂的老师傅”,要把老知识分子丢到垃圾堆里去。拆的拆,散的散,结果把我的微分几何班子全都搞掉了。苏步青说,“四人帮”不打倒,再有十年,微分几何就要断种了。过去几年,我苏步青变成了“老常宝”,多年装哑巴。现在,“四人帮”垮台了,我要像“小常宝”一样开口了。
北京航空学院副院长沈元,是陈景润上中学时的数学老师,他们之间已经有20多年没有见面了。他们在科学大会上相见后,心情格外激动。沈元对陈景润说,党中央关怀你、爱护你,你要注意身体,继续攀登科学高峰!陈景润表示,没有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的英明之举,就没有我的第二次解放。我要以革命加拼命、拼命干革命的精神,加倍努力工作,攀登新的科学高峰。陈景润还被邀请参加科学大会主席团,向成千上万人作报告,讲述了自己在“文化大革命”中坚持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事迹。
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说,杂交水稻研究工作是在党中央的关怀下开展的。而“四人帮”却说我走白专道路,弄得我不能理直气壮地工作。邓副主席的讲话,砸碎了我的精神枷锁,回去以后,我一定要在杂交水稻的研究中作出新成绩。
时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钱学森在书面发言中,提出发展科学技术要着重抓的几个问题。他说,我完全拥护方毅同志在报告中列出的重点中有激光技术、高能物理和遗传工程。这三个方面的工作之所以重要,就因为它们蕴育着新的技术革命。本着这个看法,在农业科学技术中要特别抓农、林、牧、副、渔的综合试验基地,也就是要在几千亩上万亩范围内,把现代科学技术的全部力量都用上。在材料科学技术方面,应该一抓复合材料,二抓材料的“分子设计”。总之,要搞好我国科学技术工作的组织管理,就要求科学技术大军一定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总参谋部”,也要有一个强大的“总后勤部”,现在“总参谋部”有了,就是国家科委。尽管这是一项千头万绪的工作,但现在有了大型电子计算机和管理科学技术,也不会出什么难倒人的事。
大会代表们对邓小平在报告中提出的科研机构要保证六分之五(即每周五天)的工作时间从事科研活动,表示非常赞同。邓小平提出的“至少必须保证六分之五科研工作时间”,不是一个小问题,而是一个有战略意义的措施,研究科学技术如果没有时间保证,出成果、出人才,赶超先进水平,就都成了空话。生理学家冯德培说,邓副主席的讲话明确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明确了红专标准,保证六分之五就成了理所当然的起码要求。今后可以大胆工作了。我们曾讲心有余悸,“悸”者,怕也!现在,有党中央为我们撑腰,有了靠山,就不怕了。我们要甩开膀子大干。
3月16日,聂荣臻元帅亲笔给大会题写了《攀高峰,争朝夕》一诗,诗中写道:“华阳出谷天下明,阴霾一扫九州通。昂首赶超新距差,顿足狠批四帮凶。廿载沧桑足堪训,奋起攻关新长征。且喜《沁园春》意好,今朝更待《满江红》。”
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中国社会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崇尚科学的风气,科学家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青少年中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文化知识蔚然成风,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腾飞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