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航母梦

发布时间: 2023-04-12 09:20:34    来源: 省委统战部(省侨办) 浏览次数:

百年中国航母梦
□彭秀良 王长征

2011年8月14日,随着我国首艘航母“处女航”的完成,中国几代人的航母梦即将变为现实。航空母舰,这种统治海洋数十年的超级武器已经成为海上强国的标志,而中国人的航母梦几乎是在航母诞生不久后就开始了。在百年中国的航母梦中,有两个人的名字是永远不能忘记的,那就是陈绍宽和刘华清,前者曾担任过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海军部部长,后者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

英国航母的威力唤起了中国年轻军官的航母梦

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这种新型的交通工具却很快成了作战利器。1909年,法国著名发明家克雷曼·阿德出版了《军事飞行》一书,提出了航空母舰的新概念以及建造航空母舰的初步设想,第一次向世界描述了飞机与军舰结合的美好景象。在以后的几年时间里,各国海军争先恐后,进行着大胆的尝试。1912年,英国海军将一艘老式巡洋舰“竞技神”号改装成世界上第一艘水上飞机母舰,向航空母舰的建造迈出了第一步。这艘军舰尽管不能让飞机直接在舰体上起降,但它已经可以携带水上飞机执行远程作战任务了。在完成了“竞技神”号的改装以后,英国海军又将“恩加丹”号、“女皇”号、“坎帕尼亚”号、“勇敢”号、“光辉”号、“暴怒”号等大型舰艇改装成水上飞机母舰。

1918年4月,英国对“暴怒”号实施进一步改装,加装了飞行甲板,使其成为世界上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同年7月,从这艘航母上起飞的7架舰载机,轰炸了德国的空军基地,显示了航母的超强作战能力。

就在英国水上飞机母舰初步显露海战威力的时候,民国北京政府海军部派出海军军官赴欧洲观战。1916年12月,两位年轻的中国海军军官陈绍宽和郑礼庆踏上了前往欧洲的征程。他们先到英国、法国、意大利考察海军,然后登上英国皇家海军的舰艇亲临战场,体验欧洲海战场上异样的火药味。1917年,陈绍宽随英国海军上将齐立克在旗舰参加了与德国海军交战的格罗林战役。他坚守岗位,听从指挥,深得英国海军当局的赏识,被授予“欧战纪念勋章”。陈绍宽亲睹了航空母舰的作战能力,从那时起他就下决心要让中国海军拥有航母。一战结束后,陈绍宽在中国驻英公使馆担任了两年的海军武官,1920年回国。

南京国民政府的航母建造计划

陈绍宽回国时,中国正值军阀混战时期,根本不具备建设新海军的条件。直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陈绍宽担任了海军第二舰队司令兼海军署署长,此时他才看到了统一中国海军的希望。1928年底,他给国民政府呈上了一个文件,要求扩充海军。在呈文中,他首次提出要花2000万元建造一艘航空母舰。这是中国海军第一个建造航母的设想,距英国人建成世界上第一艘具有全通式飞行甲板的“暴怒”号航母,仅仅10年。但是他的提议没有引起当时政府的重视,在1929年1月的全国编遣会议上被否决。

受到冷落的陈绍宽倍感难堪,他与第一舰队司令陈季良双双愤然辞职。蒋介石怕海军群龙无首,赶忙出来安抚陈绍宽,并作出建设海军的承诺。他说:“要挽回国家的权利,必须建设强大的海军,使我们中华民国成为世界上一等海军国。我们曾讲要在15年以内,有建设60万吨的希望,现在看来,我们在5年以内,或者即可完成,与世界列强的海军相抗,巩固我们的国防。”蒋介石又对60万吨的舰艇作了大概的分析,认为其中应包括3艘航母。陈绍宽被蒋介石这番话所打动,打消了辞职的念头,并于1932年1月出任新成立的海军部部长。

陈绍宽担任海军部部长后,中国海军开始进入一段较为稳定的发展时期。1932年2月21日,陈绍宽在中央广播电台发表谈话,指出海军未来的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一支60万吨的海军,短期内海军将会专注于巡洋舰与潜艇的购置(“治标”),长期则希望能建立一支各类舰种齐备的大洋海军(“治本”)。之后,陈绍宽在所有的海军建设规划中,都将航母的建造作为海军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连停泊航母的海军基地他也想好了,就放在胶州湾、象山和大鹏湾。

然而,在当时的经济、政治条件下,陈绍宽的航母梦难以成真。建造航母需要巨额投资,国民政府的军费本身就不敷分配,加上蒋介石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发展投入少、见效快的空军上,因而在海军建设上始终没有投入足够的经费。而且,国民党内部还有少数别有用心之人,出于派系斗争的需要,反对建设海军。

虽然陈绍宽的航母梦一直只停留在纸面上,可通过公开的宣传和讨论,航空母舰的价值第一次为国人所识。需要说明的是,当时的中国已经具备了建造航空母舰的技术装备条件。1921年,江南造船厂就为美国建造了4艘万吨轮船,除去钢材由美国提供以外,发动机和蒸汽锅炉都是在中国制造。只可惜当时中国国力孱弱,内乱不靖,再宏大的海军梦都无法实现。那不只是陈绍宽等人的个人悲哀,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哀!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绍宽暂时放下了那些纸面上的规划,开始部署利用现有舰艇迎拒强敌。当时中国海军对日作战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江阴。1937年8月上旬,为阻止日本舰队沿江西上,国民政府用沉船在江阴建立了一道封锁线。日军为打通封锁线,动用航母上的飞机实施大规模轰炸,将防守封锁线的中国海军第一舰队几乎所有的舰艇炸沉。这场战争是抗战期间唯一一次海军战役,此役中,长年威震中国海疆的舰队,一部分在烟台自沉,主力则全数沉在江阴,使当时中国海军部队几乎消耗怠尽,也是中国海军自中日甲午战争以来最重大的损失。

日军的空中肆虐,让陈绍宽进一步看到了航空母舰的作用。1943年11月,陈绍宽代表海军部再次提出海军建设的规划。在这次规划中,他已经不再满足于拥有几艘航母了,而是要建造几个航母群。他设想将中国沿海划为4个海军区:第一区从辽宁安东(今丹东)到山东半岛成山头,第二区从成山头到长江口,第三区从长江口到广东汕头,第四区从汕头到中越交界。每个区成立一支海防舰队,拥有5艘航母,全国沿海共需要20艘航母,每艘航母造价18亿元。这个规划令包括蒋介石在内的许多人瞠目结舌。面对此种情景,陈绍宽却说:“这笔钱国家是省不得的。”

显然,就战时中国的状况来看,上述规划没有实现的可能,陈绍宽也明知这一点,但在他看来,先给蒋介石吹吹风也是很有意义的。1945年8月,在抗战即将胜利之际,陈绍宽拉上军政部部长陈诚、铨叙厅(主管人事)厅长钱卓伦,结合现有海军舰艇情况,制定了《海军分防计划》。该计划对几年前的规划作了修订,将航母的数量从20艘减为12艘,目的是让更多的人接受这一方案。陈绍宽解释说,这12艘航母当然不是一次完成,期限为30年。第一个十年计划先造l万吨和8000吨航母各一艘,每吨造价6280美元。

抗战胜利后,正当陈绍宽雄心勃勃地准备实现建造航母的计划时,内战的阴云笼罩了中国大地。1946年6月,大规模的内战全面爆发,陈绍宽的海军梦随之破灭,航母梦也自然烟消云散。中国人第一次为拥有航母的努力就此结束。

新中国成立后的几番努力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高瞻远瞩地提出:“必须大搞造船工业,大量造船,建设‘海上铁路’,以便今后若干年内,建筑一支强大的海上战斗力量。”但新中国刚成立时,百废待兴,条件所限,航母一事自然搁浅。陈绍宽也脱离了军界,出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1969年7月30日,他以80岁高龄在福州逝世。就在陈绍宽去世的第二年,中国人的航母梦再一次苏醒。

1970年4月下旬的一天,当时在隶属海军建制的第七研究院十四所(简称714所)召开会议。在这次会议上,该院一位副院长宣布了一条中央军委下达的命令:从即日起,组建航空母舰研究队伍。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道开展航母研究的命令。

第七研究院给714所下达了任务,研究航母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有什么优缺点,关键技术是什么,怎么用,以供领导决策参考。这次由中央军委发起的论证,具体组织者是海军司令部造船工业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船办”)。在文革中受到冲击的刘华清,当时刚从国防科委副主任的位子上离开,担任了“船办”主任。2004年10月出版的《刘华清回忆录》中曾提及这次航母论证工作:“早在1970年,我还在造船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时,就根据上级指示,组织过航空母舰的专题论证,并上报过工程的方案。”但这一论证到了1971年9月戛然而止。因为这一论证,国人的航母意识开始增强,航母的各种书籍也开始出现。

1980年1月,刘华清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主管装备、军务和动员工作。5月,刘华清率团访问美国,参观了“小鹰”号航空母舰。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科技人员首次踏上航空母舰。参观结束后,航空母舰的规模气势和现代作战能力,给刘华清等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1982年,刘华清出任海军司令员,自那时起,航空母舰在他心头的分量就大不相同了。对于当时的心态,《刘华清回忆录》中写道:“我国是一个濒海大国,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随着海洋开发事业和海上斗争形势发展,我们面临的海上威胁和过去大不相同,要对付具有远战能力弹道导弹核潜艇和舰载航空兵。面对这种情况,中国海军的实力显得有些捉襟见肘。我们的海防边疆辽阔,却只有中小型舰艇和短程岸基航空兵,一旦海上发生战事,有时只能望‘洋’兴叹。发展航空母舰,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1984年1月,第一届海军装备技术工作会议召开。在这次会议上,刘华清对航母的表态是“现在国力还不行,要等一段时间”。1985年12月,第二届海军装备技术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的主题是“尽快缩短海军装备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刘华清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以后15年海军装备的发展设想,并计划到2000年开始考虑航母。

1987年1月,第三届海军装备技术工作会议召开。刘华清在会上指出,要把航空母舰搞得能适应未来战争需要,要很好地研究和论证。3月31日,刘华清带领张序三、李景两位副司令员,以及相关专业人员,向总部机关的领导汇报关于海军装备规划中的两大问题:一是航母,一是核潜艇。他说:“这两个问题,涉及到海军核心力量的建设,是关键性问题。这两项装备搞出来,从长远看,对国防建设是有利的。这两项装备不仅为了战时,平时也是威慑力量。”刘华清选择了一个能最大限度降低领导顾虑的切入点:着重说航母的作战费效比。就是说,相对于其他保护海权的形式,对航母的单位投入能带来更大的安全效益。

在这次汇报中,刘华清澄清了几个让航母变得遥不可及的观念:一是航母编队并不需要全部新造,编队中的驱逐舰和护卫舰就可以与机动编队共用。另外,基于保护海权的需要,就算没有航母,飞行半径较小的航空兵还是要发展。发展航母并不会增加飞机的总数量,只是把这些飞机改成舰载机。这可能会多出一些成本,但也不会高很多。“因此,发展航母编队,是一个如何调整装备经费使用方向的问题,不需要大量增加装备费。更重要的是,有了航母,海上机动作战编队的作战效能会大大提高。”

这次汇报,在总参谋部和国防科工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88年12月,国防科工委科技委评议申报的软科学课题,“我国航母及舰载机发展可行性研究”被列入12个入选项目之一。

在力所能及的权利范围内,刘华清先后批准海军和工业部门的专家,去法国、美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考察航空母舰。国防工业部门也从俄罗斯聘请了航空母舰设计专家来华讲学,同时引进了部分设计技术资料;航母上关键配套的预研,有了一定进展。总参谋部和国防科工委,也都反复组织对考察、引进、预研的分析、论证、评估。这些工作,使军内外领导和专家加深了对航空母舰和舰载机大系统工程的认识。

但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上世纪80年代,要发展航母,经费始终是一个难以跨越的问题。1985年中国军费的总投入为192亿元,还不够买一艘美国大型核动力航母。

1997年9月,刘华清退出了领导岗位,但他的航母梦依然未圆。他在《刘华清回忆录》中写道:“欣慰的是,对于我国的航空母舰发展,我尽了一些谋划的责任。”2011年1月14日,刘华清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刘华清走了,他是载着“中国航母之父”的美誉走的。

“瓦良格”号实现

中国航母零的突破

机会往往是在不经意间出现的。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15个加盟共和国重新分割苏联的遗产。1985年开始建造的“瓦良格”号留给了乌克兰。“瓦良格”号当时还剩32%的建造工程,但是因为乌克兰缺少资金,该航母于1992年1月停建,被长时间遗弃在尼古拉耶夫市的岸边。乌克兰方面计算,解体该舰需要花费2.5亿美元,但出售解体后的废钢却只能得到500万美元。于是,乌克兰积极为“瓦良格”号寻找下家。在中国之前,俄罗斯也曾与乌克兰方面商谈“瓦良格”号的赎买问题,但因价格原因,数次谈判均以失败告终。

1992年初,一位中国院校的老师与乌克兰造船学院的同行交流联系时,对方提及自己国家的航母造不下去了,就放在学校附近,邀请他有空过来看看。从乌克兰回来之后,这位老师马上向上级汇报了此事。3月,一支由造船技术专家和军方代表组成的中国航母考察团莅临尼古拉耶夫。这个考察团的任务有两个:一是了解这艘船的性能怎么样,二是了解乌克兰方面的意向如何。

经过仔细考察,考察团很快就得出了结论:“瓦良格”号性能很好,值得要;乌克兰方面愿意卖。回国后,考察团给上级写了一份报告。但报告递上去以后,一直没有回复。考察团向有关部门询问,答复是“正在研究”。当时,对“瓦良格”号改造的投入大体有个估算,差不多要花几百个亿才能把“瓦良格”号完全建成。于是,这件事又搁置起来。

与此同时,美国对此事进行了粗暴干涉:乌克兰若向中国出售“瓦良格”号,必须将舰载装备武器全部拆除,否则将对乌克兰采取经济制裁。在美国的压力下,“瓦良格”号被拆卸一空,除保留上层建筑外,几乎成了一个空壳子。

1998年,澳门创律旅游娱乐公司通过竞标,以2000万美元买下“瓦良格”号,拟打造成一个大型海上综合旅游设施。1999年7月,在拖船的牵引下,“瓦良格”号驶离黑海造船厂,缓缓地踏上了前往中国的漫长航程。此行非常不顺利,其间受到土耳其政府的不断阻挠,在国际海域又遭遇到前所未有的风暴。好事多磨,经过4年的周折,“瓦良格”号终于在2002年3月3日抵达中国大连港。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政府发现澳门创律公司的资金来源存疑。经调查发现,创律购买“瓦良格”号的款项,是从国内某银行贷的,但这笔贷款并没有合法的手续。于是,创律公司被要求还款,在其无力还款的情况下,“瓦良格”号被收归国有。

此时的“瓦良格”号只是一个锈迹斑斑的钢铁空壳:所有武器、电子系统均已拆除或者破坏。2005年4月26日早上,“瓦良格”在大批拖轮的护航下,被缓缓地拖进了不远处的大连造船厂第一工场,开始了激动人心的大改装过程……直到2011年8月,改造全面完成。

2011年8月10日,全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到大连港,中国首艘航母从这里驶出,首次进行出海航行试验。8月13日,军方表示,经过多次测试完毕后,中国第一艘航母预计在2012年八一建军节正式交付海军服役,归中央军委直接指挥,初步计划日后在南海服役。

多少年来,拥有航母一直是中国人心底怀揣的一个梦想。“零”的突破,既是量的飞跃,又是质的嬗变。从此,中国跨入了“航母俱乐部”。“从无到有”,值得欢呼;“从有到强”,更值得期盼!在追述百年中国航母梦时,我们不能不牢记刘华清的忠告:“我国要实现国防现代化,要建立完善的武器装备体系,不能不考虑发展航母的问题。但航母的发展不只是一个海军的问题,而是事关国家战略和国防政策的大问题,一定要从综合国力和整个国家的海洋战略全局出发,准确定位,慎重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