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积极创建“之江同心·石榴红”工作品牌,扎实推动民族乡村实现共同富裕

发布时间: 2023-04-10 18:17:15    来源: 省委统战部(省侨办)

浙江省民宗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创建“之江同心·石榴红”民族工作品牌,扎实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省建设,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三个意义”,推动民族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2022年,景宁畲族自治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3.24亿元,同比增长4.0%,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6%,12个经济指标排名全市前3,其中6个指标排名全市第1;18个民族乡镇少数民族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247元;全省382个民族村年集体经济收入50万以上村达67%,年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上村达91.6%。

加强顶层设计,谋定各族群众共同富裕大场景

浙江省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引,锚定“十四五”时期推动浙江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坐标,从思想认识、精神文化、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法治建设等维度全方位谋划共同富裕团结进步大场景,制定《浙江民宗系统助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对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等四项任务,深入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样板工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新通道建设工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强基工程和数字化改革工程等8大工程、22项建设行动,为浙江省建成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和“两个先行”贡献更多民族团结力量。

坚持党建统领,全域打造示范创建工作体系

充分发挥省民族工作协调机制作用,在大统战格局下谋划制定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建的意见,坚持党委统领、四级联创、多跨协同、体系规范原则,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同步推进工作体系、民族团结“和融指数”体系,打造具有浙江辨识度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建活动金名片。全域推进“之江同心·石榴红”品牌,创建“五个一”工作体系,在全省范围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之江同心·石榴红”家园、共富基地、工作室、志愿服务队、宣讲团等1000余个阵地,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层阵地覆盖全省,形成具有浙江辨识度的“之江同心·石榴红”品牌集群效应,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加大政策供给,拓宽各族群众共同富裕跑道

在深入实施《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民族乡村加快发展的意见》《浙江省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基础上,2022年,省政府办公厅专门印发了《支持景宁县走山区县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特色之路实施方案》,形成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组合拳。在中央和省民族发展资金使用管理中进一步突出“融”的工作,支持民族地区做好“文化+”“旅游+”“农业+”产业融合文章。深入开展民族乡村共同富裕“十百千万”培育工程,指导民族地区积极融入“千村未来,万村共富,全域和美”乡村振兴新格局。支持民族乡村开展“域外经济”建设行动,以“飞地”经济为切口,助力民族乡村奔向共同富裕。据统计,目前全省以民族乡村为经营主体的“飞地”项目共计182个,总投入1.1亿余元,已累计实现分红2600余万元。

整合各方资源,讲好民族团结进步鲜活故事

成立浙江省民族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协调党委、政府系统有关部门和有关人民团体,动员凝聚各方面力量推进浙江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研究制定了“三项计划”实施意见,精心设计了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计划。以“1+11+N”省市县(市、区)联动的工作模式,加强与援藏、援疆、援青、援川等对口支援指挥部的沟通联系,纳入对口援助工作计划,会同发改、教育、文旅等部门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将“三项计划”打造成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亮点工程、惠民工程和暖心工程。开展“喜迎二十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省微党课巡回宣讲活动,讲好各族群众扎根浙江、融入浙江,以创业带就业、以共富促共融的鲜活故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省建设凝聚磅礴力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系统工程。浙江将始终注重发挥省委统战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和民族工作协调机制抓落实“一小组一机制”作用,注重横向耦合、集聚部门合力,上下联动落实各方责任,坚决担负起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大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在做好物质层面“管肚子”工作的同时,更好做好精神层面“管脑子”的工作,动员全省各族群众和民族地区勇扛使命、团结奋斗,为“两个先行”建设贡献力量。